经济学人 编辑

经济学人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是由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杂志的大多数文章写得机智、幽默、有力度、严肃又不失诙谐,并且注重于如何在最小的篇幅内告诉读者最多的信息,是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时政杂志之一。《经济学人》杂志是一份国际性新闻和商业周刊,提供对全球政治、商业、金融、科学及技术的清晰报道、评论和分析。《经济学人》不同于其它出版物,它的文章都是匿名发表。对《经济学人》来说,集体的声音和特性远比单个记者的个人身份更加重要。每周,《经济学人》都会被全球200多个国家超过400万的读者阅读,《经济学人》被认可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商业期刊之一。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经济学人

外文名:The Economist

语种:英语

类别:政治商业

创刊时间:1843年

出版周期:周刊

国际刊号:ISSN 0013-0613

创办时间

编辑
杂志最早于1843年9月由詹姆士·威尔逊创办,创办的目的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这句话被印在每一期杂志的目录页上。《经济学人》一直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全球视野,并被持续评为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新闻来

《经济学人》还以发明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而闻名,他们通过比较麦当劳在各国的快餐店销售巨无霸的价格来比较国与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这个指数不仅有趣,而且被证明是十分准确的计算购买力评价的方法。

特点

编辑
《经济学人》的定位并非传统新闻媒体,而是专注于当下形势分析和未来趋势洞察 ,媒体业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想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请读《纽约时报》;如果你想知道世界出了什么毛病,请读《卫报》;如果你想知道世界马上要发生什么,请读《经济学人》。

影响力

编辑

2015年03月14-20日《经济学人》封面2015年03月14-20日《经济学人》封面

作为最知名的全球发行杂志之一,《经济学人》传阅了200多个国家,并拥有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读者:从基辛格到默克尔,再到比尔·盖茨和马云。 据福克斯的采访,比尔·盖茨会把《经济学人》一页不落的读完。 谷歌公司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曾盛赞《经济学人》为思考全球问题的最佳指引。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也评价到:“这是一本非常高质量的杂志,是世界的窗口”。此外,包括奥巴马、巴菲特等领袖人物都是《经济学人》的忠实读者。

2015年,李克强总理为《经济学人》撰文《中国经济的蓝图》,论述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同年11月,印度总理莫迪与李克强总理会面时说:“我看到您在《经济学人》年终特刊发表的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016年,奥巴马在任期间为《经济学人》撰稿,阐述了美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的四大结构性挑战。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地缘政治紧张,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在《经济学人》发表文章《中美为何必须携手抗疫》,呼吁全球合作,并表示世界正在步入一个各国和各国人民比以往更加相互需要的时代。

中国

编辑

2012年01月28日《经济学人》封面2012年01月28日《经济学人》封面

2012年1月28日,《经济学人》杂志开辟了新的中国专栏,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为了配合新专栏的开辟,当期杂志封面文章也是关于中国的,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转型。而在新开辟的专栏内,安排了六篇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章,包括云南的烟草与咖啡种植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房地产行业等等。

在此之前,《经济学人》有六个专栏,分别是美国、美洲、亚洲、欧洲、中东/非洲以及英国,上一次该杂志专门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还是在1942年,为美国开辟的。本次的中国专栏也成为70年来该杂志开辟首个国家专栏,也是该杂志除英国和美国之外,开辟的第三个国家专栏。

《经济学人》编辑约翰·米克尔维特表示,该杂志一直在对中国进行深入报道,不过鉴于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应当为其开辟一个专属的栏目。这也能让该杂志有更多的空间来报道中国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话题,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之外的中国广大地区。 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倩也表示,中国将是《经济学人》在全球发行的下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中国更深入广泛地融入世界,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日益密切,我们希望更加深入全面地报道中国故事,希望经济学人集团的媒体和智库平台可以促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了解和影响世界。”

2021年2月27日,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日前针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涉疆错误文章致函该刊,严正阐明中方立场,驳斥其不实言论。

使馆发言人说,西方某些反华势力不断炮制“世纪谎言”,对中国涉疆政策大肆造谣污蔑,一些媒体也跟风炒作,以讹传讹,中方已多次澄清和驳斥。

中方敦促《经济学人》正视事实,恪守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准则,停止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停止在涉疆问题上诋毁中国。

意大利

编辑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21年12月17日宣布,意大利当选该刊“年度国家”,上榜理由为经济恢复迅速,且抗疫强劲有力。

意大利在过去一年的经济恢复速度显著,甚至已超过德、法这样的欧洲老牌强国。另一方面,意大利的抗疫成就也堪称欧洲领先,该国12岁以上人口的疫苗完整接种率达到85.2%,超1360万人注射了加强针,接种水平位于欧洲前列。

社会评价

编辑
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经济学人排名第381。

事件争议

编辑
歪曲采访

2022年1月,《经济学人》中国专栏“茶馆”的主编找到自媒体人赛雷,对他进行了采访,然而这次采访并不是带着善意和真诚。《经济学人》在刊登的文章中歪曲了赛雷的采访内容,并将中国年轻人自发的爱国之情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混淆,把制作事实核查的视频描绘为“有利可图”的生意。

污名化中国

2022年2月14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说,谷爱凌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怼《经济学人》用筷子污名化中国。《经济学人》在Ins上发文称“曾为美国赢得一枚自由式滑雪金牌的谷爱凌,决定转而为中国参赛”,并恶意配了一张用筷子夹住谷爱凌的图。对此谷爱凌在《经济学人》这条帖子的评论区里回怼。被网友爆料的这则帖文于2月4日发布,但内容与网友爆料已经有所不同,是一篇没有筷子的配图,但帖文标题仍不无挑衅地写道:“寒冷战士:为什么谷爱凌抛弃美国队去中国滑雪”。

尽管如此,还是有网友在推特上贴出了谷爱凌被筷子夹住的配图,写道:“这不是PS。《经济学人》的早期版本(现在已被删除)决定用右边图作为文章封面,以说明‘中国是如何用……筷子夹住了才华横溢的谷爱凌的’。该网友转发的推文写道:“在遭到强烈抵制后,《经济学人》悄悄地将筷子从谷爱凌插图中移除。”

而网友爆料的谷爱凌在《经济学人》早些时候那张恶意的筷子配图留言区回怼的评论,也疑似随着该英国媒体删帖一起被删除。

“猪比中国人吃的多”事件

2022年6月23日,《经济学人》发布题为《世界上大部分粮食并非被人类吃掉》的文章,文中,《经济学人》认为,将粮食用作畜饲料和生活燃料的行为加剧了本就严峻的全球粮食危机问题,并将猪所食用的粮食总量和中国人消耗量相提并论。众多网友痛斥此举是种族主义行为。

抹黑阿拉伯人

2022年8月,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这家杂志在七月底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沙特王储萨勒曼进行抨击,但文章的配图却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知情人士的表态,《经济学人》选择以一个带着粉色花格头巾的形象来代指萨勒曼本人,而这种头巾在阿拉伯国家十分常见。但由于这张图片在头巾旁边配上了一个炸弹,这在外界看来有着十分强烈的种族歧视意味。这张图片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阿拉伯民众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家媒体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抹黑阿拉伯人的形象,试图对阿拉伯人进行“妖魔化”。为了对该杂志的错误行动表示反对,如今已经有部分相关人士举行了相应的抗议活动,以这样的方式向其施加压力。

下一篇 货币贬值

上一篇 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