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藤竹编技艺 编辑
黎族藤竹编技艺,流行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传统技艺,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黎族先民就把自己编织的藤箩筐、粪箕、斗笠在农贸市场上与汉人进行产品交流,于是藤编工艺传给汉人。藤编作品工艺有三个流程:材料处理、生产和打磨油漆。首先是原材料的处理,上山采藤,进行防霉防虫处理、分类、晒干、入库放存;其次是生产作品,开藤、剥开藤蕊、藤皮、造架、编织(有些产品不需造架),最后,再把产品进行防霉防虫处理,晒干后进行打磨和油漆。
2007年7月23日,海南陵水黎族藤编技艺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黎族藤竹编技艺
批准时间:2007年7月23日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非遗级别:省级
申报地区: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
遗产编号:Ⅷ-11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之一,在岛上居住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藤竹编织技艺的历史也同样悠久。编织是普遍出现于人类石器时代的古老手工技艺,先民们就地取材采集植物的茎条或叶片等原材料,编织成绳网、篮筐等物品以满足渔猎采集等生产和生活需要,黎族人也不例外。
海南岛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适合于各种藤竹和草类植物的生长,为黎族人的手工编织提供了充裕的天然原材料。藤竹等植物编织的物品不但容易得到,而且轻巧、柔韧、耐用,自古以来就是黎族人身边较为常用的物品。例如明代田汝成的《炎徼纪闻》卷四“蛮夷”篇就记载了黎族妇女普遍头戴草编帽子的现象:“黎人隖蛮也……妇人戴蒻笠”、清代潘延侯等人纂修的《康熙琼山县志》等古籍则普遍记载黎人“戴藤六角帽”、民国陈铭枢总纂的《海南岛志》也记载黎人:“以露蔸叶编织为席……收贮衣服多用竹篓……织露蔸叶为篓以贮屑物……织藤竹小篓以为入市购物之用。”
除生产生活用品外,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的“志器”篇还记载黎族人有作为防御性武器的藤编头盔:“黎兜鍪,海南黎人所用,以藤织为之。”而且,虽然这些织品多是简单粗放的手工产品,但也出现了许多精品。例如唐代段公路在其《北户录》卷三中就记载:“琼州出五色藤合子、书囊之类,细于锦绮,亦藤工之妙手也。”民国《海南岛志》亦记载黎人:“其藤竹器之制作,间有甚精致者。”至20世纪末,塑料、金属等工业化制品逐渐取代藤竹制品。
20世纪初,陵水县椰林地区的老朱田、田尾、坡园和里村就有不少农民会编织藤竹用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陵水县城解放路有许多居民编织藤竹用品出售。20世纪90年代后,藤竹工艺发展成熟。
2012年11月2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并公布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海南陵水黎族藤编技艺更名为黎族藤竹编技艺。
内容特点
黎族藤竹编产品
黎族藤竹编技艺所创造的物品种类非常丰富,使用范围十分广泛,衣食住行无不涉及,为黎族人民过去在原始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黎族的传统建筑船型屋的墙体是用竹条编的骨架糊上拌黄泥的稻草构成的,生产用具方面,常见的捞鱼的鱼笼、养鸡的鸡笼、挑东西的筐、系在腰间便于携物的各式腰篓、筛谷的笸箩、遮阳的草帽等都是使用藤竹编织而成的,基本生活用具方面,装衣服的衣篓、装棉线的箩筐、盛食品的提篮、遮雨的蓑衣、防晒的斗笠、纳凉的扇子、带饭的饭盒、装槟榔的礼盒、走路的草鞋、睡觉用的草席以及坐的凳子等也是使用藤竹编织而成的。
造型特点
黎族藤竹编技艺的产品即传统的手工藤竹制品不仅造型古朴、功能良好,而且不少器物匠心独具,设计感很强,体现了黎族人普遍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原始朴素的造物思想,是典型的“用之美”器物。如黎族人编织的防水防潮的藤衣篓,其作用是收纳和保护衣服,黎族藤衣篓的造型基本相同,大都采取折肩或鼓腹的饱满造型,但其主要区别在于盖,盖的造型有平顶圆柱形、平顶半圆锥形或尖顶葫芦形等几种,在颈部或肩部通常有四或六个系耳,连接两根或四根系带,盖和衣篓之间也用藤条编织带相连,常见的造型是用一根编得很粗的藤条辫子从盖顶中间横过,并固定在盖顶中心,然后藤条辫子分叉与篓体两边的四个系耳相连,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基于实用的设计造物思想。
砍藤
黎族藤竹编步骤
首先要上山采集野生的山藤作为编织原料。海南黎族用来编织的藤类主要为红藤和白藤,皆生于密林之中,其质地柔韧光滑,饱满匀称、弹性良好,长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是制作藤具上好的天然材料。红藤略粗硬,白藤略细软,两种藤条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省级传承人之一的谭桂民称,上山砍藤通常要选晴天,砍下来的藤条如果让雨淋到了会颜色发黑。选藤时要选节长的藤,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一般至少要2米长以上、生长两三年以上的藤才可以用倒在地上的藤容易断裂,最好选绕着大树直直上长的藤条等等。季节也很重要,在海南,农历9—12月砍藤较为合适,藤条老壮且不容易生蛀虫。
劈条、煮条
藤条砍回来以后要立即作劈削处理,尤其是粗大的藤条。首先要刨去藤刺,刨光外皮;然后对半劈开藤条,再剥去藤芯,才能得到较软的有韧性的藤皮。接着,用水煮藤条皮以防生虫,尤其对于不是冬季采摘的藤条一定要事先用水煮过才可以防虫。如果事先没有煮过,待编织好藤器以后也要经开水煮或烫才可防虫。
晾晒
藤条皮煮过以后要马上晾干。通常要挂在树荫下或屋檐下晾晒一天,遇到下雨的情况则挂在屋里晾着。晾晒程度以半干为宜,晒太干的话藤皮容易拉断。因此,细长的藤条为保持半干状态可以不劈先晾,等到编织时再劈条削皮即可。晾晒以后的藤条皮和细藤条就随时可以拿来编织藤器了。暂时不用的藤条捆扎直放或盘起来存放在屋内阴凉处即可。
编织
编织时,根据所编器物的要求,可把处理过的藤条进一步劈细,刮削平滑,然后编织成器。一般不采用模具,大件的器具通常先织好框架再行细织。编织的纹样十分丰富,较为常见的有人字纹、十字纹、米字纹、梅花纹、菱形格等等。编织工作完成以后,还可以打磨和抹油使之光滑、防水、耐用。制作好的藤条器具可长期使用,脏了以后洗净晾干即可。如果爱护得当,一件藤编器具的使用寿命可长达数十年。
黎族藤竹编技艺创造的物品
传承价值
第一,黎族人用藤竹编织技艺创造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用品,这些物品在较大程度上再现了黎人数千年的原始生活形态。受地理位置等影响,黎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几乎都保持着原始古老的工艺形态,所创造的物品也因此成为了黎族原始时期生活方式的较好见证,其中,尤其以藤竹编织的器具具有广泛代表性。藤竹编织的物品贯穿了黎族几千年的生活史,体现了历代黎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造物智慧和创造力,在黎族传统文化中占据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
第二,藤竹编织技艺寄托了黎族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追求。首先,编织是黎族人普遍重视的一种手工技能,是黎族人对幸福生活能力的肯定,历史悠久的藤竹编织技艺是过去海南黎族家庭的常备技艺,尤其是山区的黎族几乎家家都会;其次,精心编织的藤竹用品历来是黎族男女传递爱情的重要信物,男子要亲手编织精致的腰篓,以送给心仪的女子作为定情礼物,女子则要巧手编织斗笠、箩筐等作为爱情信物回赠给中意的男子,这写物品也是过去黎族家庭婚姻长久的较好物证。
总的来说,海南黎族的藤竹编织制品虽然看似平凡,但却与黎族人几千年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将黎族种类繁多的藤竹编织器物汇聚起来,就是一部反映黎族人在海南岛上几千年原生态生活情境的实物见证史,是黎族人沿袭自然法则来生活的体现。因此,研究黎族的藤竹编技艺不仅仅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后来者产品设计而言也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传承状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制品在黎族村寨的普及,黎族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藤竹用品基本退出了黎族家庭的生活舞台,藤竹编织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各类丰富的传统藤竹制品正在迅速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仅成为博物馆和收藏者的藏品。此外,与海南黎族的其他非遗保护项目相比,藤竹编织技艺由于原材料的获取相对容易,编织工序也相对简单等原因,较少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与研究。
保护措施
2010年,陵水黎族自治县创办黎族藤编技艺传承所,胡昌珍、纪进和、陈惠珍、许锋、黄明位、王启精、吴海军、曾淑玲、黄连梅等为黎族藤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截至2016年6月,陵水黎族自治县通过举办黎族藤竹编织传承工艺培训班,传承和创新海南黎族藤竹编技艺; 同年10月至11月,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资料片拍摄工作完成,其中对黎族藤竹编技艺的核心技艺和工艺流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拍摄记录。 截至2023年12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社区教育开设了黎族藤竹编技艺课程。
重要展览
2023年4月22日至4月24日,海南“三月三”主会场节庆活动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和五指山市水满乡举办,活动中开展室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其中包括黎族藤竹编技艺的文物展示和技艺传授活动。
2023年6月10日上午,海南省博物馆举办“巧手编藤——黎族藤编技艺活动”,活动中,“黎族藤竹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利用藤编原材料讲解了藤编历史、藤条采集、染色、保养等方面的知识,游客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设计做出了杯垫等作品。
2023年7月20日下午,由中共乐东黎族自治县委组织部(人才发展局)等部门指导,乐东黎族自治县文化馆与乐东黎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共同组织的“传承非遗文化之魂铸牢民族团结之根”非遗体验及展示活动在乐东黎族自治县文化中心非遗馆开展,活动中开展了黎族藤竹编技艺体验及精品作品展,由“黎族藤竹编织技艺”传承人利用藤编原材料讲解了藤编历史、藤条采集、染色、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
上一篇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