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儒林 编辑
韩儒林(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字鸿庵,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蒙元史专家。河南舞阳人。九三学社社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九年(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赴比利时、法国、德国留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讲师,华西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元史研究会第一届会长,中国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于1956年创建了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参与完成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元代部分的编纂,主持编绘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北方地区历代图幅。1977年创办《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他还与翁独健等倡议建立了中国蒙古史学会、元史研究会和中亚文化研究协会,为蒙元史、西北民族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韩儒林主要从事蒙元史、西藏史、西域史研究,在突厥史、西夏史、中西交流史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穹庐集》《韩儒林文集》,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元史分册》《元朝史》等。图片资料来源:《穹庐集》
早年求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1月2日,韩儒林生于河南舞阳县黄林村。父业农,二伯在村塾教书, 韩儒林幼年就读村塾。民国八年(1919年)韩儒林在开封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年)转入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在这段学习时期内,韩儒林掌握了法语。 在校期间,韩儒林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以至于被校方无理驱逐。同年秋天,韩儒林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预科。
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韩儒林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北洋军阀的统治崩溃在即,公费断绝,被迫休学回乡。曾在商丘省立二中、开封中州大学、省立第一中学任教。
民国十八年(1929年)秋,韩儒林再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复学。 民国十九年(1930年)韩儒林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民国二十年(1931年),韩儒林译完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塞诺博斯的《西洋文明史》第一册,作为女师大研究所丛书之一出版。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起,韩儒林以翻译《西洋文明史》而取得比利时奖学金,赴国外深造,师从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等攻习语言文字及历史。 他怀着求知的欲望,远涉重洋,先后在比利时鲁文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拉丁文、波斯文和欧洲中古史、金帐汗国史、蒙古史等课程,并从伯希和等国际知名的汉学家那里了解国外蒙古史研究状况,学习从事蒙元史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和研究方法。当时留学的经济待遇极低,加上国内还有妻儿需要负担,韩儒林放弃了任何娱乐、游览的机会,除了听课、自学外,书店就是他休息、读书的场所,他用省吃俭用得来的极其菲薄的积余购买了一批重要的东方学书籍。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韩儒林转至柏林大学东方语文研究所继续深造,在这期间,他还学习了波斯文和蒙、藏、突厥等文字。是年完成《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注》,随后又译注癴伽可汗碑、敦欲谷碑,此为中国最早之汉文译释。三碑均为研究突厥早期历史之重要史料,韩儒林以译释三碑所积累之丰富资料,对突厥祖先传说及官号等展开研究,大大推进了中国突厥史研究之进展。
北平岁月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回国后,韩儒林的突厥碑文译释得到陈寅恪、顾颉刚的赏识, 被邀请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讲师,在燕京大学讲授西亚史。并参加禹贡学会活动,韩儒林作为学会组织的绥北考察团成员,实地考察了大青山南北的古代遗迹,著有《绥北的几个地名》,结合文献资料对匈奴单于庭、白道、武川、突厥思沙碛和金长城等作了精密考证。 当时禹贡学会集中了一批学界菁英,有谭其骧、冯家昇、吴晗、童书业、齐思和、白寿彝、周一良、张维华、侯仁之等。韩儒林携眷住在北平小红罗厂禹贡学会会员宿舍,与顾颉刚及诸同人过从甚密,积极参加学会的活动,在《禹贡》半月刊发表其有关突厥碑文的多篇译注和介绍文章。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春假,韩儒林应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之邀,由顾颉刚组织北平的大学师生访问绥北。韩儒林率领一路,考察了归绥—武川—乌兰花—大庙—达尔罕旗云王府一线。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中国内蒙古东部并策划并吞西部,所以这次考察显然有引起国人关注该地区危急形势的意义。
韩儒林考察归来在《禹贡》发表《绥北的几个地名》一文,开头就指出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在中国国防上的价值,并慷慨陈词:“今日外人势力虽已入我腹地,而阴山仍屹然为我北方最重要之腹地防线,吾苟能坚保此线,则民族之逐日复兴,强敌决不能阻止也。”
辗转西南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韩儒林毅然放弃大学任职,冒着危险辗转到条件艰苦的大后方昆明工作,任昆明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韩儒林得到在昆明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时顾颉刚在该所)欢迎他前往的答复,遂携眷由塘沽乘英轮绕道香港、越南,辗转至昆明,任该所副研究员。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迁到昆明,该所藏有《史集》波斯原文的贝勒津刊本,韩儒林常往阅读,并请人抄录了其中的《部族志》,开始利用波斯文史料与汉文史料相互比勘,对古代蒙古部族进行全面的研究。
不久,顾颉刚赴任成都齐鲁大学教授,经他介绍,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韩儒林到成都任成都华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到重庆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这段时间,正是韩儒林学术上日趋成熟、精力最旺盛时期,尽管后方的资料条件十分困难,敌机经常隆隆轰炸,但他始终坚持著述,在短短的四年内竟先后发表了二、三十篇十分有见地的学术论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韩儒林曾因过度劳累导致肺病发作,咯血不止,卧床数月,仍不间断其研究工作。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初,顾颉刚辞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职务(主任朱家骅),推荐韩儒林继任。任务是组织一批蒙、维、藏族人士翻译书籍,聘请汉族学者任编辑之责。韩儒林遂从成都移居重庆,主持编译工作,并继续从事个人的研究。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韩儒林应中央大学之聘,任历史系教授,遂辞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职务。但因他擅长边疆民族历史文化,其后又短期被请到边务训练班讲授西北民族史,并兼任过独立出版社编纂,拟订边疆丛书计划。这两年间,他又发表论文十余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韩儒林随校迁居南京, 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聘请他出任法学院边政系主任。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韩儒林随校复员至南京,仍任边政系主任兼历史系教授。他在中央大学先后开设元史、中西交通史、蒙古史、突厥史、西藏史、中俄交涉史课程,并在东方语言专科学校讲授印度史和中国史。同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也聘请他为该所的兼任研究员。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离南京前夕,韩儒林毅然放弃台湾大学的招聘,回到南京迎接解放。 南京解放后,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韩儒林任历史系主任.代理法学院院长。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韩儒林在学术道路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元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1949至1982年,韩儒林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其间于1965年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兼蒙古史研究所所长一年。
20世纪50年代以后,韩儒林以大量精力从事教学行政﹑史学研究的组织和人才培养工作。1956年,韩儒林创立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
1962年,韩儒林先后访问蒙古、苏联,参与三国合编《蒙古史》工作。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亚文明史》编委会副主任,江苏史学会会长,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等职。
1965年10月,经乌兰夫提议,国务院任命他为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兼蒙古史研究所所长,虽已过耳顺之年,仍愉快受命,离南大赴任。
晚年时期
1977年,韩儒林创办《元史与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又与翁独健等一起倡议建立了中国蒙古史﹑元史和中亚文化研究会。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在全国历史学规划会议上,他与翁独健等提出建立全国性专史学会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学科发展的倡议。次年,中国蒙古史学会和中亚文化研究协会成立,他被推举为两会的副理事长。
1980年,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和中国元史研究会相继成立,分别推举韩儒林为名誉会长、会长。是年12月,韩儒林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明史》编委会议,被选为副主席。江苏省历史学会于同月成立,韩儒林当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的编撰工作也在这一年开始进行,韩儒林参与了编撰规划的制订,并受聘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兼元史分册主编。1981年,韩儒林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一批博士点的导师,开始招收博士生。
韩儒林于1983年4月7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元史
学术成就
《穹庐集》
20世纪40年代以来,韩儒林的学术重点放在了元史上。他通晓多种东西方文字,熟悉并借鉴外国东方学家的成就,善于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在四个方面都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蒙元史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成吉思汗十三翼考》《蒙古答剌罕考》《元代阔端赤考》《蒙古氏族札记》《蒙古的名称》《爱薛之再探讨》等十数篇论文。他的学术成就,代表了中国蒙元史和西北民族史学科发展中一个新阶段的进步。 这些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中外文字的史料进行直接比勘,解通了许多蒙元史上专有的人名、地名、部族名, 使过去许多混沌不清的问题得到澄清,纠正了洪钧以来元史著述中的许多问题 ,弄清了前人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他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蒙元史研究一个阶段性的进步。韩儒林《元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将明清以来元史研究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重点评论了清末洪钧以来诸家的成就和缺陷,指出元史史料不同于一般史籍,人、地、部族、制度等类译名有待考证者甚多,而重要的外国史料多是波斯文、阿拉伯文史籍,原文抄本误写字形和脱落或置错音点者比比皆是,如不用他种史料校订,则无法定其正确的写法读法。西方学者的译述就存在不少误译。洪钧、屠寄、柯劭忞诸家既不识波、阿文,也不通西文,只能请仅懂西文且无专业知识的人将西人的译述转译过来,无法订正其中的讹误。
20世纪50—60年代,韩儒林所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论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诸文,都是在细致辨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西藏自元代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韩儒林根据汉、藏文史料,全面研究了元朝廷管辖吐蕃地区的各种制度以及十三万户的名称和地理,充分证明元朝对西藏地区实行了直接的统治。国内外对成吉思汗这个曾经震撼世界的历史人物,历来褒贬不一。他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论证了成吉思汗完成统一大业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处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蒙古征服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复杂的,也要多方面作具体分析,例如客观上带来一个时代东西交通的繁盛,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大量确凿的史实上,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1977年到1982年是韩儒林学术生涯中晚霞灿烂的时期,这五六年间,他除主编《元史纲要》及百科全书元史分册外,还撰写了十余篇论文。其中一类是名物制度和史事考证,《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总结了中外学者的西北史地研究成绩和缺点,根据突厥文、波斯文、蒙文、汉文史料考证各部的名称、方位及迁徙情况,考述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该地区的斗争等史事;《清代蒙古驿站》利用清代内外蒙古地图的部分考释资料,考证了通内蒙古各盟旗的五条驿路和阿尔泰军台、巡查卡伦站的所有驿站名称和方位。另一类是讲研究方法和工具,有《关于西北民族史中的审音与勘同》《我国西北民族纪年杂谈》《谈辽金元史籍中的译名问题》等,对研究元史与西北民族史的学者极有帮助。《元史纲要结语》一文全面阐述了他对有元一代历史的总体认识,立论实事求是,评价客观公允,是他数十年研究心得的精当总结。
文献编纂
1961年,韩儒林参加全国文科教材会议,与历史组学者共同议定分工合作编选一套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同时分头撰写断代史专著。韩儒林承担了此项高校教材建设任务中的元代部分,带领助手投入史料的编选和《元史纲要》的撰写。不久,他又接受了另一项科研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按毛泽东的要求,由范文澜、吴晗、谭其骧主持“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工作进行到60年代初,因编绘边疆地区图的需要,邀请傅乐焕、韩儒林、冯家昇、方国瑜等参加编委会,分别负责东北、蒙藏、西北、云南地区。1963年暑期,韩儒林带领助手移师北京,完成元史参考资料编选任务后立即转入历史地图工作。1966年初,他再度将南大元史研究室人员召到北京,与西藏图组一起集中在哲学社会科学部,加紧进行蒙古和西藏地区历史地图的编绘。
成立机构
1955年,韩儒林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所学术委员。1956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并经教育部批准在南京大学建立了元史研究室,亲率研究生将校图书馆所藏有关中外文图书期刊集中,其后陆续增加,建成颇具规模的专科资料与研究中心。同年,他和翁独健、邵循正组成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赴乌兰巴托商订中、苏、蒙三国合作编写蒙古史的协议;次年,赴莫斯科讨论拟定编写提纲,并举行了学术会议,他在会上作了《关于匈奴历史发展的特征和本质》的报告。他利用访苏机会深入了解苏联的蒙古史资料及研究情况,并得到《史集》的新俄译本等书,回国后给研究生作了介绍,教导他们研究元史须随时掌握国外研究动态,才不致落后于人。
“文革”结束之后,1978年,在全国历史学规划会议上,他与翁独健等提出建立全国性专史学会。次年,中国蒙古史学会和中亚文化研究协会成立。1980年,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和中国元史研究会相继成立。
西北民族史
突厥史
自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始,韩儒林先后发表了《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注》《突厥文伽可汗碑译注》和《突厥文暾欲谷碑译文》。这是三碑最早的汉文译注,准确地译义和精到的注释引起了史学界的瞩目。这之后,他又发表了多篇研究突厥诸部族史的论文,突厥史方面,除突厥文诸碑的译注外,著有《突厥蒙古之祖先传说》《突厥官号考释》《唐努都波》等篇。 尤其从突厥传说、官号研究等方面,弄清了许多名物、制度的意义及其因袭演变关系,为北方民族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韩儒林对突厥、蒙古官号的考证,总是根据相关民族语言和汉语的语音及译写规律,先将译名尽可能复原,进而考察在历史上的演变和不同时期的意义、地位和职掌等。如考突厥之“俟斤”(irkin)系袭自鲜卑、柔然,后又为契丹、女真所沿用(夷离堇、移里堇);“特勤”(tegin)之号亦非始于突厥,后来回鹘的“狄银”,契丹的“惕隐”,蒙古的“赤斤”均系沿袭此号。其考元代答剌罕之号,上起柔然(塔寒),突厥回纥(达干),下及明清蒙古,对其封授及所享权利等作了全面研究.从历史上将此词的各种含义解说得明白清晰。
吐蕃史、西北史地
韩儒林关于吐蕃史的著述有《吐蕃之王族与宦族》《吐蕃古史传说研究》《青海佑宁寺及其名僧》《明史乌思藏大宝法王考》等篇;西北史地等方面,著有《西北地理札记》《汉代西域屯田与车师伊吾的争夺》《关于西夏民族名称及其王号》《清代中俄交涉史札记》《女真译名考》等篇。
历史教育
韩儒林在南京大学任教期间,为历史系开设元史、东西交通史、西北民族史、中俄交涉史;为边政系开设突厥史、蒙古史、西藏史等课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韩儒林以大量精力从事教学行政、史学研究的组织和人才培养工作。1956年,创立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1979至1980年,韩儒林与翁独健等一起倡议建立了中国蒙古史、元史和中亚文化研究会。
白寿彝:韩儒林以大量精力从事教学行政、培养人才和科研组织工作。
邱树森:韩儒林是中国最早向西方汉学家学习研究中国边疆史地新方法的学者之一,在蒙元史、民族史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这方面的人才。
陈得芝:
①韩儒林将毕生精力献给我国历史科学和教育事业,尤其在蒙元史和边疆史地研究领域有重大建树。他著述丰富,素以治学严谨,考证精审著称。
②他留给世人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丰富的学术成果,还有他在元史学界培植的严谨治学风气和以身作则昭示后辈的诚实做人品格。他常教导学生治学必须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教一字空”,研究问题须全面搜集和仔细分析资料,做到“上穷碧落下黄泉”。1966年夏初,他带领助手在北京哲学社会科学部编绘历史地图,时值“文革”前夕,“批判”空气越来越浓,学部组织大家看“批判电影”《舞台姐妹》,散场后他对随同的弟子说,剧中邢师傅教导其徒的话“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说得很对嘛,我们也是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他说得很自然,全没有觉得这种观点在当时正是批判的对象。从这件小事即可见他为人之老实坦白。
③韩先生特别重视扩大眼界,随时注意吸收各国的研究成果。他经常说,蒙元史是一门国际性学科,在一些方面,例如穆斯林史料和欧洲史料的利用,外国学者有比我们更优越的条件和更好的成就,所以最忌闭门造车。同时他又强调既要掌握他人所长,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新的创造。他有一句常说的话:“人家会的,我们也要学会;人家不会的,我们更要会。”他的论文通常是先评介中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哪些问题已解决,哪些未解决,在此基础上开始自己的研究。这样研究问题,视野阔,起点高,就能有新贡献。近几十年,我国的蒙元史研究者较之其他史学领域更为重视了解国外研究情况,掌握世界学术信息,哪怕在中外交往很不方便的年代也是如此,这与韩先生及翁独健等先生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萧功秦:我体会特别深的是韩师对待学生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宽厚与博大。韩先生学问是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基础的。他学贯中西,精通数国文字,能通过对不同语言的元蒙史史料进行语言语音比较,运用审音勘同的办法,找出学术突破口。
石兴邦:
①他从事研究的蒙元史是一个特殊的学术领域,民族众多,语言复杂,历史变化又大、研究的门类也多,需要多方面的语文知识才能胜任,是世界文学界的聚焦点之一。他对我们说,研究边疆民族历史文化,要多学有关的语言和文字,才能使用相关的资料,了解它的真实含义。鸿庵师本人就是一位语言学大师,在这方面的涵养是广博而深邃的。他掌握多种语言文字: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梵文、蒙文、维吾尔文、藏文、波斯文、拉丁文、吐火罗语等,还有一些死文字。鸿庵师还苦心钻研古汉语的音韵和训诂,谙熟汉字的古音。故而他研究问题时,搜集史料充足,又经审慎地考订、分析,综合融通后始作为写史立说的依据。他的著述论证周密,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态度,资料不足宁付阙如,决不附会凑合以成其说。
②鸿庵师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历史文化,涉及层面广博而深。他学通中西,道贯古今,既继承了乾嘉以来考据之学的优良传统,又善于吸收近代欧洲东方学家的研究成果。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吸收了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地的成果和颇著时代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有关民族语文的解读和比较研究方法。他以很大精力从事这一基本的史料考订工作,为开辟我国蒙元史研究的新时期打下了坚实基础,把我国蒙元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直接利用各种民族语文或异国语言文字史料、与汉文史料进行比较对勘,通过缜密考订,解决了许多前辈学者未能解决的问题,纠正了前人著述中的不少谬误。故而鸿庵师以其治学之勤勉扎实,考释之严谨精确闻名于史学界。他的治学方法,在史学界独辟蹊径而作山突出贡献,引起史学界极大重视和关注。他关于蒙古史和西北民族史的一些论著,深得史学界著名前辈陈寅恪先生的赞誉,认为他的为学方法和研究视野颇具特点,十分出色。
③鸿庵师一生,鞠躬尽瘁,奋搏前进,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鸿庵师虽去,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正直不阿,待人至诚,深受学界敬重,在学生心中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百年树人而难得其一,他是一位真正的当代大儒。德业显世,永耀光辉,传薪有继,学涯常春,先生可以无憾矣!
姚大力:
①韩师又是一个性格含蓄的人。他的循循善诱,他的严厉与和蔼,都带着含蓄的色彩。
②很少会有这样的导师,他让他的学生觉得时时在受着他的影响,同时又让他觉得他们之间的多年相处是那样纯粹恬淡,以至于想不起多少生动的事情可以回忆。韩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导师。
父亲:韩效愈,务农。
伯父:韩绍愈,塾师。
著作
韩儒林的主要著述,多收入《穹庐集》。此外尚有《成吉思汗传》《元史讲座》等著作。 论著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编著
20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编撰,与助手一起完成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元代分册﹔中期,参加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组织工作,主持北方地区历代图幅的编绘。由他主编的两卷本《元朝史》,获国家优秀图书奖。
论文
韩儒林撰写的论文有《论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和作用》《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清代内蒙古驿站》《元代诈马宴新探》等二十多篇。
出版图书
蒙元史与内陆亚洲史研究
作者名称 韩儒林
作品时间2012-7
《蒙元史与内陆亚洲史研究》是2012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韩儒林。
元朝史(上下)
作者名称 韩儒林
作品时间2008-4
《元朝史》是200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韩儒林。
元史讲座
作者名称 韩儒林
作品时间2020-3-1
《元史讲座》是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韩儒林。
穹庐集
作者名称 韩儒林
作品时间2002-1-1
《穹庐集》是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韩儒林。
成吉思汗
作者名称 韩儒林
作品时间1982-6
韩儒林(1903—1983),字鸿庵,河南舞阳人,著名历史学家、蒙古学家。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赴比利时、法国、德国留学,1936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讲师,华西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内蒙古大学教授、副校长。九三学社社员。从事蒙元史、西藏...
韩儒林文集
作者名称 韩儒林
作品时间1985-1
查看更多书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