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红山群 编辑
大红山群(Dahongshan Gr)的时代属古元古代。出露于云南绿汁江断裂以西的新平县戛洒—老厂—大红山一带,以及腰街漠沙,绿汁江断裂以东的元江县岔河、摄科、罗底、牛尾巴冲、石屏热水塘、东家域、东川县小溜口等地,为浅变质岩系。
中文名:大红山群
地层名称::大红山群
阶代码::Pt1dhs
地区代码::32
大红山群
大红山群自下而上分为:①老厂河岩组,主要为石英片岩、大理岩,厚1284米;②曼岗河岩组,为火山岩、大理岩,炭质片岩,厚740米;③红山岩组,主要为火山岩,厚319米;④肥味河岩组,为白云石大理岩,上部为炭质板岩,下部夹变辉长辉绿岩,底部3米为含铜炭质板岩,是含铜层位,厚254米;⑤坡头岩组,为炭质条带片岩、白云质大理岩、炭质板岩,厚577米。变质程度属高绿片岩相。是一套典型的火山—沉积建造。红山岩组U Pb年龄17.3亿年。大红山群
河组,新平县曼岗河(红山组、曼岗河组),新平县漠沙南甘(老厂河组)。
大红山群
20世纪60年代前期,云南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在大红山矿区将这套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五层,习惯称为下大理岩、下火山岩、绿岩、上火山岩和大理岩。1968年,白瑾等在研究报告中建议将其命名为大红山群,由下而上划分为老厂河组、底巴都组、曼岗河组、肥味河组(白瑾等,1981)。1979年,云南地质局第九地质队将其自下而上分为老厂河组、曼岗河组、红山组和肥味组。周名魁等(1988)认为康滇地轴(西昌—滇中地区)南端也有相当于云南新平大红山群地层,也称之为大红山群。并且还将新平大红山群的老厂河组与康定群的黄瓜园组对比,由云南地质局第一地质队(1982)报道的底巴都组(涵义不同于白瑾等命名的底巴都组)与康定群的鱼洗组或瓦斯沟组对比,大红山群仅包括老厂河组之上的三组地层,四川会理河口的河口群(河口组)与其相当。云南地矿局(1990)将云南大红山群自下而上分为底巴都组,老厂河组、曼岗河组、红山组、肥味河组和坡头组。并指出底巴都组的岩性特征与哀牢山群相似, 而且与老厂河组是整合关系。钱锦和等(1990)认为底巴都组与老厂河组呈平行不整合关系,底巴都组相当于哀牢山群的地层,即大红山群仅包括底巴都组之上的5个组地层。大红山群
主要出露于云南绿汁江断裂以西的新平县戛洒—老厂—大红山一带,以及腰街、漠沙等地。80年代中期,在绿汁江断裂以东的元江县岔河—撮科、罗底、牛尾巴冲,石屏热水塘—车家城,东川县小溜口等地,也发现了与大红山群层位相当的变质岩系。1. 老厂河组 底部为石英岩夹黑云石英片岩,具斜层理;下部以石榴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为主,夹角闪黑云片岩;中部为大理岩夹泥质粉砂岩和炭质泥岩;上部为石榴石英白云片岩,竹叶状大理岩夹炭质泥岩;顶部为石榴白云片岩、云母片岩。有铜矿化。厚度约为1284m。2. 曼岗河组 可分6个岩性段,底部为角闪钠长片岩、钠长角闪片岩,夹含石榴白云片岩和磁铁贫矿;二段上、下均为变火山角砾岩,上部还夹有含磁铁钠长角闪片岩,中部为白云石大理岩夹绿泥黑云片岩;三段为绿泥(角闪)钠长片岩、钠长角闪片岩;四段为含磁铁角闪钠长片岩、钠长岩夹绿泥片岩及磁铁矿体等;五段上部为钠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夹大理岩,下部为白云石大理岩,含炭、硅质条带;顶部为白云石大理岩、大理岩夹角闪黑云长英片岩、黑云钠长岩和黑云角闪片岩(含菱铁矿和铜矿)、钠长斑岩。为重要的层状铜矿层位。组厚度约740m。与下伏老厂河组为喷发不整合接触。3. 红山组 下部岩性段的底部为杏仁状、球状角闪钠长浅粒岩,中部为磁铁钠长浅粒岩夹磁铁矿体,向上转变为石英磁铁矿与石榴绿泥角闪片岩互层,为重要的大红山式铜、铁矿床的含矿层位;上部岩性段为石榴角闪绿泥片岩和角闪钠长浅粒岩。厚度大于319m。与下伏曼岗河组为喷发不整合接触。4. 肥味河组 下部为条带状白云石大理岩,含方柱石、石英和炭质;中部为白云石大理岩、向上为炭质板岩、大理岩,含石墨和黄铁矿;上部为白云石大理岩夹变辉长辉绿岩,底部夹约3m厚的含铜炭质板岩、为含铜层位。组厚度约为259m。5. 坡头组 下部为含炭质条带的石榴二云片岩;中部为条带状白云石大理岩、炭质板岩夹钠长石英岩;上部为含炭质黑云石英岩、炭质绢云片岩夹大理岩、炭质板岩。厚度约577m。该群变质程度以高绿片岩相为主,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中压相系列(董申保等,1986)。大红山矿区大红山群地层发育以平卧褶曲为特征的层间褶曲和层内揉褶。矿区的基本构造形态不是简单的平缓起伏的次级褶曲,而是以绿岩为核心的平卧卷曲背斜构造(白瑾等,1981)。其原岩为一套火山-复理石建造。火山岩主要发育在曼岗河组和红山组。曼岗河组有三个喷发旋回,表现为间歇式的基性岩浆喷发活动,形成了大型层状铜矿和磁铁矿体;红山组下部的磁铁钠长浅粒岩原为中性的钠长熔岩-角斑岩。该群红山组U-Pb年龄为1725Ma,老厂河组下伏的底巴都组Rb-Sr等时线年龄为1706Ma、U-Pb年龄为1840Ma(孙克祥等,1991、1993)。大红山群构成滇中台坳中新生界之下的结晶基底,与下伏哀牢山群(指底巴都组)假整合接触(钱锦和等,1990)。苴林群出露于滇中北部元谋、姜驿一带及华坪之东、大致南北向展布。其原名为“元谋群”、因“元谋群”一名与第四纪更新统“元谋组”重复,故改称“苴林群” 。1986年卢民杰将其与康定岩群对比。云南地矿局(1990)将其自下而上分为普登组、路古模组、凤凰山组、海资哨组和阿拉益组。并认为其中阿拉益组岩性与大红山群的曼岗河组相同,海资哨组、凤凰山组、路古模组岩性与大红山群老厂河组上、中、下段颇相似,而普登组岩性与底巴都组相近。因此,大红山群及其下伏的底巴都组与苴林群、康定岩群均有可能基本上是同一时代和相同构造环境形成的地层。胡霭琴等(1988)1获得大红山群红山组变钠质熔岩锆石U-Pb年龄为1665.55±10.8613.56Ma,曼岗河组及红山组的全岩与矿物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657±82Ma,因此将该群归属于中元古界。 1.胡霭琴、朱炳泉、朱乃绢、毛存孝、黄荣生,1988,关于云南大红山群时代的研究。国际元古活动带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讨论会论文摘要,第23页。
大红山群
编撰者: 孙大中作者1: 白瑾
年份1:1968
作者2:张学祺
年份2:1968
作者3: 钱锦和
年份3: 1990
系名: 古元古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