蛭纲 编辑

环节动物门下的一纲

蛭纲蛭纲

环节动物,身体一般长而扁平,27节,环节表面有体环,无刚毛,前后各有一个吸盘。生活于淡水或湿润处,大都营牛寄生生活。如蜗蝗、水蛭等。

形态特征

编辑
一般背腹平扁,前端较窄,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上无刚毛。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变。体前端的腹侧有1前吸盘,围绕在口的周围;后端有1后吸盘,多呈杯状,朝向腹面。身体由34个体节组成,最后7节愈合成后吸盘,实际分27节(图1)。每个体节的表面又被横沟分成3、5或更多的体环。头部背面有眼,眼的数目、位置和形状是鉴别种类的标志之一。有的从口中伸出1根管状吻。体表有感觉乳突。环带区的腹面中央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孔各1个。雄孔在前,雌孔在后,2孔相隔2环、 5环或多至 11环;少数种类的雄孔和雌孔在1个突起上或合为1孔。后端有1肛门。少数种类在体侧有呼吸器,如鱼蛭的呼吸囊或鳃蛭的鳃。

由于蛭类结缔组织或葡萄组织以及肌肉的发展,体腔受挤缩小,形成一种窦系或腔隙系。

消化系由口、口腔、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等部分组成。嗉囊的两侧有1~12对盲囊,最后1对盲囊通 常较长,并弯向后方。肠或为1根直管,或有4对细长的肠盲囊。

肾管按体节排列,10~17对,由肾孔开口于体外。

保护级别

编辑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雌雄同体

编辑
雄性先熟,异体受精。雄性有4~11对球形的精巢,从第12或13节开始,按节排列。每个精巢育输精小管通到输精管。输精管纵行于身体的两侧,到第1对精巢的前方,各自膨大或盘成贮精囊,再到射精管。两侧射精管在中部汇合到精管膨腔,经雄孔开口体外(图2)。卵巢通常1对,包在卵巢囊内。卵巢囊通输卵管,2根输卵管汇合到总输卵管和阴道,经雌孔开口体外。

生活习性

编辑

蛭纲

大多数蛭类,包括舌蛭科、鱼蛭科和医蛭科的大部分种类在内,都以吸血或吸体腔液为生。吸血的对象包括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如鱼蛭吸食鱼血,盾蛭取食两栖类和爬行类,鳃蛭寄生于爬行动物,晶蛭寄生于水鸟的鼻孔中。医蛭的食谱最广,一般吸人和耕畜的血液,但也常侵袭龟、蛇、蛙、鱼、蚯蚓,甚至其他蛭类。石蛭为肉食性种,鱼肉、蛙肉、蛙卵、贝类、甲壳动物、蠕虫、昆虫及其幼虫都可作为食物。吻蛭目的种依靠吻穿入宿主组织内取食。

种类分布

编辑
吸血种类主要为医蛭、牛蛭、鼻蛭、山蛭4个属。它们的吸血有3个共同的特点:①能在宿主未察觉的情况下,从宿主体上吸吮大量的血液。这是由于它们有锐利的、精细的切割宿主皮肤的工具——带齿的颚,并在切割时分泌一种麻醉剂和扩张血管的类组胺化合物。②吸血时分泌一种抗凝血的蛭素,使吸入的血液不会在蚂蟥体内凝固,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不致因凝成血块而妨碍运动。③吸血蚂蟥的肠道内无任何蛋白水解酶,所以消化机能可能完全由共生菌承担。

吸血的蛭只是偶尔才有机会吸血。因此,每次吸血量很大,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5~10倍,可供在数月内慢慢地消化。在消化道中有食物时,蛭利用的热量大都由蛋白质分解而来,18℃时能量的消耗为每天15卡。在饥饿时,蚂蟥利用贮藏的糖和脂肪,能量的消耗降到每天7卡。所以,蛭即使每年只吸1次血也不会饿死。

蛭的触觉敏锐,吸血蛭能根据水波准确地向波动中心位置游去。化学感受器发达。例如拟扁蛭一般不理会碰到它头边的玻棒,但如果将玻棒在鱼皮上擦过, 它就会敏捷地吸附上去。医蛭对于在人腋窝处放过的玻棒,晶蛭对于与鸭体接触过的玻棒都有同样的反应。

蛭的运动可以分为游泳、尺蠖式运动和蠕动3种方式。游泳时体平铺如一片柳叶,波浪式向前游动。水蚂蟥离开水体时象尺蠖一样运动。旱蚂蟥把身体平铺在地面上向前蠕动,速度虽慢,但可钻入缝隙。陆上生活的山蛭已失去游泳能力。此外,生活在水边石块下的扁舌蛭等石蛭科的种类有卷曲的习性。一受惊动,身体两端向腹面弯曲成圆球形。有的种类会滚翻。

医蛭科水蛭有阴茎。交配时,两条水蛭的腹面紧贴,头部方向相反,1条蚂蟥从雄孔伸出阴茎插入另一条的雌孔内。有的种类无阴茎,交配时,把精埋到对方皮下,传送精子。交配后经2天或数个月产卵茧,卵茧的形状依种类而异(图3)。孵出的幼蛭有的需亲体暂时保护,有的当即能独立生活。

分布与生态

编辑
能否取得食物是决定蛭类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山蛭的分布范围常可通过放牧畜群的活动而扩展。温度和湿度对蛭类的活动影响很大。开春后气温回升的快慢和水田灌水的早晚直接影响田埂中蛭出土的时间。医蛭在平均温度 10~13℃时开始出土。水蛭在11℃以下的水体中通常不能繁殖。但鱼蛭能在5~10℃时生殖。医蛭科蚂蟥的卵茧一般产在含水量30~40%的土壤中。山蛭的活动与湿度关系密切,它们的分布范围与空气和土壤的湿度更有直接的关系。海南山蛭分布于年雨量为1800毫米的山区或低洼地中。山蛭常分布于一定的海拔高度。喜马拉雅山的敏捷山蛭分布于海拔1700米上下,珠峰山蛭分布于2 400米上下,水蛭可分布于3 000米上下的水域内。蛭对水的氢离子浓度、含盐量和含氧量的适应范围较一般动物为广。

分类和进化

编辑
蛭类与寡毛类的亲缘关系最相近,据推测,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蛭类中最原始的种类——寄生于鱼体上的棘蛭,有许多明显的寡毛类特征,如在身体前端的几个体节上仍保留少数刚毛,无前吸盘,后吸盘在体后部的顶端,与体轴一致,体腔较宽广等,都与寡毛纲、蛭蚓科(Branchiodellidae)有共同点。

蛭类与寡毛类都具有环带,环带分泌接受卵的卵茧。两者均为雌雄同体动物,并有通向体外的生殖腺。可以认为蛭类是适应外寄生生活方式而特化了的一类寡毛类动物。在特化过程中,它们失去蚯蚓赖以运动的刚毛,而在身体两端发展成吸盘,以便吸血时吸附于宿主;它们的消化道发生了变异,适应贮存大量的食物;肌肉发达,体腔退化,体节不分明,都与它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亲缘关系

编辑
蛭类内部的亲缘关系大体如下:除最原始的类群棘蛭目(Acanthobdellida)外,蛭类在早期即从吻的有无向两大分支发展,有吻的一类为吻蛭目( Rhynchobdellida),无吻的为颚蛭目(Gnathobdellida)和咽蛭目(Pharyngob- dellida)。

吻蛭目无颚,前端有吻,用以刺穿宿主的组织,如舌蛭科中的舌蛭、泽蛭、拟扁蛭和晶蛭等属中的一些种类,鱼蛭科中的鱼蛭和鳃蛭等。

习性特点

编辑
颚蛭目的特征是咽头有3个肌肉发达的颚,颚上有细齿列。眼5对,排成弧形。医蛭科的日本医蛭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水田中的主要吸血蛭。但在广东、云南一带,主要吸血的水蛭是牛蛭属中的种类。金线蛭属中的种类不吸血,主要取食螺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鼻蛭分布于东南亚,体暗绿或铁锈色,无任何斑纹,寄生于人畜的鼻腔等处。如果寄生时间过长,生殖器官萎缩,甚至几乎消失。山蛭科山蛭属的种类生活在温湿的山区,在草地、山林上等候宿主的经过,吸食高等动物的血液。

咽蛭目的种类,咽部无颚,有3条长的肌肉脊。眼不排成弧形。肉食性,可吞食整条蠕虫或昆虫幼虫。在淡水或湿土中生活。常见的有石蛭、红蛭、巴蛭和齿蛭属的种类,都属于石蛭科。本目的其他科在中国尚未见分布。

经济意义

编辑
大多数蛭纲动物的生活习性带有寄生性质,属有害动物。如吸血蚂蟥不但吸血,还会引起细菌感染。蚂蟥对于水牛或放牧的牛马也有危害,影响它们的正常的生活和生长。人或家畜在喝水、涉水或洗澡时会感染上内侵袭性的蚂蟥(鼻蛭),它们寄生于鼻腔、咽头、食道、尿道、阴道或子宫,但不进入胃肠,更不会在体内繁殖。鱼蛭和湖蛭寄生在鱼体上,严重时可引起鱼的死亡。大量的晶蛭幼蛭侵入水鸟的鼻孔或气管内吸血,也可造成水鸟水蛭的死亡。

但蛭类可利用。在古代,不少国家曾利用医蛭吸血来给病人放血,19世纪,欧洲曾普遍采用蚂蟥放血法,法国在1827~1854年间,每年进口医蛭800万~5 700万条。中国古时把饥饿的蚂蟥装入竹筒,扣在皮肤上令其吸血,治赤白丹肿。蚂蟥入药有破血痛经、消积散瘀、消肿解毒的功效。各国还研究利用水蛭作为水域污染的指示种。利用它辅助预报天气或用作实验动物。此外,在断指再植等整形外科手术后,利用蚂蟥吸血消除接通后血管的血流堵塞,并从蚂蟥提取蛭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药用。

体腔、循环及呼吸

编辑
蛭类与其他环节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体腔被结缔组织大量地侵入而逐渐缩小。在原始的棘蛭(Acanthobdella)中,身体的前端还保留有分室的体腔,背腹血管仍存在。有趣的是这类蛭没有前吸盘,具体腔的体节仍保留有刚毛,它提供了蛭类与寡毛类有亲缘关系的例证。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蛭体节间的隔膜消失。一种葡萄状的组织(botryoidal tissue)逐渐侵入体腔,形成发达的血窦。在吻蛭类(Rhynchobdellida),形成了背血窦(dorsal sinus)、腹血窦(ventral sinus)、侧血窦(lateral sinus),中间窦(intermediate sinus),以及皮下窦(subepidermal sinus),同时背、腹血管存在,位于背、腹血窦中。血窦中仍充满体腔液,它们实际上起着循环系统的作用,其中背血管及身体的收缩推动体腔液的流动。在颚蛭目(Gnathobdellida),体腔中的间质更发达,使体腔窦进一步缩小成管状,中间窦也消失,背、腹血管也完全消失,循环作用完全由血窦进行,其中以侧血窦的搏动推动体腔液的流动。蛭类主要是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只有个别种具有鳃。例如鱼蛭科(Piscicolidae)的一些种,具有囊状鳃,末端分支,它实际上是体壁的一种延伸物,其中充满体腔液。另外吻蛭类与咽蛭类的体腔液中含有呼吸色素,以致产生红色,这些呼吸色素负责传递部分的气体。

取食与营养

编辑
蛭类中少数种类是捕食性的,它们取食小型的蠕虫、螺类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是整个将捕获物吞嚥。蛭类中3/4的种类过着吸血的半寄生生活,其中原始的种类吸食各种无脊椎动物的血液或身体的软组织,如螺、多毛类、甲壳类及昆虫等。较高等的种类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而它们吸食的寄主往往是一类而不是一种脊椎动物,如鱼蛭类(Piscicolidae)吸食各种鱼类,盾蛭(Placobdella)吸食各种海龟,甚至鳄鱼,医蛭也可吸食各种脊椎动物。有的种幼年时以捕食为生,成年后吸血生活。由于蛭类的取食习性,其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都产生了相应的适应。口位于前吸盘的中央,在吻蛭目的成员(包括扁蛭及鱼蛭)都有一个可外翻的吻。吻是高度肌肉化的,吻内具有三角形的吻腔,并有大量的单细胞的唾液腺开口到吻腔内。取食时吻由吻腔内伸出,刺入寄主以吸食。颚蛭目无吻,在口腔内具有三个呈三角形排列的颚,旁边还有细齿,吸血后在寄主皮肤上可留下“Y”形切口。口腔后为肌肉质的咽,咽壁周围也有发达的肌肉,以利于抽吸血液。在咽壁周围还有单细胞的唾液腺,它可以分泌抗凝血素,也叫蛭素(hirudin),注入伤口防止血液凝固。咽后为一短的食道。在捕食性的种类胃为一简单的直管,吸血的种胃变成了有1~11对侧盲囊的嗉囊,其中最后一对侧盲囊更长(,直达身体后端。其功能不是消化食物,而是用以贮存吸食的血液。每次吸血可吸食其体重的2~10倍。吸食后的初期,嗉囊中食物的水分被肾排出,留下去水的食物。胃或嗉囊之后为肠,肠是其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蛭类的消化道中很少有淀粉酶、脂肪酶及肽链内切酶,发现的主要是肽链外切酶。这或许解释了蛭类吸食的血液消化缓慢的原因。蛭类一般取食后可以数月内不再取食,医蛭甚至可以生存一年半而不取食。肠后为短的直肠,以肛门开口在后吸盘前背面。

生殖与发育

编辑
蛭类完全行有性生殖。与寡毛类相似,雌雄同体。生殖腺也是由残存的体腔形成,具有固定的位置。雄性生殖系统有4~12对球形精巢,每个精巢都包在精巢囊中,并通过一输精小管连到两侧的输精管上。输精管前行,至前端盘旋形成贮精囊,其后端形成肌肉质的射精管。两个射精管联合形成阴茎,其周围有前列腺包围,最后以雄性生殖孔开口在体表腹中线上。原始的吻蛭类不形成阴茎,而形成精包囊(spermatophore)。卵巢一对,位于精巢之前,也包在卵巢囊中。每个卵巢通出一条输卵管,两个输卵管很快联合形成阴道,以共同的生殖孔开口在雄性生殖孔之后。蛭类也行交配,其交配方式相似于寡毛类,阴茎为其交配器官。没有阴茎的种类行皮下注射,即将精包囊排到对方环带处,然后穿过体壁进入体内,精子在体内经组织进入卵巢管受精。产卵时也形成卵茧,卵茧落入水底或潮湿土壤中。发育也相似于寡毛类,一年后成熟,在夏季开始繁殖,成体寿命2~5年。

下一篇 环节动物门

上一篇 平滑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