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先民 编辑
客家先民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由于受边疆部族的侵扰辗转南迁,嗣后又以战乱、迁海与历史原因迁徙北地 逐渐南下,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带去先进的生产力,更带去了先进的政治文明, 进入赣江流域、闽西及粤东北,顺应当地自然条件。 约在唐中叶、五代十国至宋末这一长达800多年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约在鄱阳湖区域、赣中南、闽西、粤东北这一片相连的大三角地带。由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在语言、习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这一共同区域文化的特征,而且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 与畲族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立的、不混同于周边区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文化习俗和情感心态稳定的汉族支系。
中文名:客家先民
所属地区:黄河流域
客家先民是黄河流域的汉人, 早期在中原主要的居住地北起山西长治县境,西届河南灵宝县南,东达安徽寿县境内,中至河南新蔡县、河南潢川、固始等县,即今河南和山西南部和安徽西北部的一些地方。此外还有关中、山西其他地区和河北等地。
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 先民历3次重大播迁,途经今晋、豫、皖、鄂而进入赣闽两省, 唐末至北宋已蔓延至广南东路的韶、梅、 循、惠诸州,南宋以后更大规模地向东南部迁移, 这部分来自中原河洛一带的汉族移民与当地畲族、瑶族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人, 长期保留着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固有的文化习俗,逐渐形成了粤东、粤北、赣南、闽西及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地区。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人”。 《论汉族客家民系》提出唐宋时期,中原大批汉人南迁,部分进入闽粤赣边地区生活并逐渐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结合,成为客家先民,之后,南迁汉人融合了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
汉人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粤闽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么“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含,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时空加以限制,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方称客家先民。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
地图
第一次南迁是在西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五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5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是河洛文化的源头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出发地。自东晋以降,客家先民因战乱南迁历经五次大规模辗转徒居,择河谷,逐水草,拓荒垦殖,定居南方后传播了为源的先进耕作技术 ,发展农业、采矿业、手工业,汀江流域处处呈现兴旺发达景象,土楼林立,肥田沃野,物阜民康,人烟稠密。 客家先民五次南迁,历经千年漂泊,逐渐形成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一亿人口的庞大民系。
客家,汉民族的一个分支民系,来自中原。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闽赣粤三角区,在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态风貌的基础上,秉承了儒家读书为贵的传统思想,不分贫富,不论贵贱,普遍地勉励子弟发奋读书,求取功名,后与当地土著和畲瑶等民族长期融合吸收了原住民文化精华, 形成的一个崇文重教、敬祖睦宗、刻苦耐劳和爱国爱乡, 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的稳定的汉族支系。
南宋以来,从中原南来的客家先民 与潮州先民畲族 对于封建官府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他们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交流,认识到彼此利益的一致性,采取了一致的立场、一致的行动,互相信任、互相支援,建立了亲密关系。
宋元之际,发源于潮州凤凰山的畲族 与客家人民进行了长期广泛的联合抗元斗争,接受了从中原南来的客家先民的语言,受汉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的影响,大大加速了畲、汉文化融合的进程, 这一进程的主导方面是畲族被同化为客家。因斗争失败造成的汉人入山及畲民被安插到汉人聚居区,少数未被同化的畲民要么退进更深的大山中,要么被迫从闽、粤、赣边的潮州迁去的 。此后包括整个粤东和闽西、闽南地区的古代潮州 成为客家基本住地及各地畲、客错居的格局,也因此而奠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