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山歌 编辑

流传于深圳市大鹏、南澳等地区的传统音乐

大鹏山歌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流传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南澳等地区的传统音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大鹏城为军事重镇,城内外居住的军民达千余户,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且多沿用各自地方的方言,在大鹏当地生活、繁衍、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方言形式,故当地又有“千音”之称。大鹏当地的军户人家,既要务农、捕鱼生产,亦肩负戍守之职,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沿海地区渔歌、咸水歌、客家山歌等音乐元素,而产生了独有的以“大鹏军语”为基础的“大鹏山歌”。

2007年1月,大鹏山歌被深圳市政府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为Ⅱ-2; 2008年1月,大鹏山歌被深圳市龙岗区政府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号为Ⅱ-1; 2012年2月21日,大鹏山歌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Ⅱ-21。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鹏山歌

批准时间:2012年2月21日

非遗级别: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别:传统音乐

项目编号:Ⅱ-21

申报地区:深圳市龙岗区

历史渊源

编辑

大鹏山歌起源于明清时期。它是大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沿海地区的渔歌、咸水歌,以及客家山歌等音乐元素,所形成的方言山歌,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大鹏新区的鹏城、王母、下沙、布新、水头、岭澳、水贝、叠福等村落和南澳一带。

大鹏话和大鹏山歌的形成与大鹏所城有关。据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防倭寇,在大鹏修建“守御千户所”军事城池。600多年前建立的大鹏所城,城内外居住的军队和“军户家属共有二三千人”,而周围数十里范围,边远荒芜,人烟稀少。兵士多半都是从广东、福建沿海招募的,以讲粤语和客家话等为主,而军官则基本上都是从朝廷派下来的北方人,官兵之间语言难于沟通。来自天南地北的官兵们,在一处巨大的军营堡垒中,内部慢慢形成当时的“普通话”。在古文献中,这种独特的军营专用言语系统,被称为“军语”或“军话”,用现代语言学术语讲,就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军语方言岛”。

大鹏山歌长年吸收沿海渔歌、咸水歌等音乐元素,并用带粤语、客家语、北方话混合口音的“大鹏军语”来演唱。相传明清守军在海边既守防打仗,又种田捕鱼,随着外地兵员熟悉地方的需要,就产生“地名歌”“问答歌”;随着军队将士打仗阵亡或营防中婚姻嫁娶,也就形成“哭丧歌”和“哭嫁歌”等当地特色。

清末民国时期,大鹏山歌从大鹏所城军事要塞流传到周边乡村民间,特别是“掌牛仔(放牛娃)”个个都会唱大鹏山歌,每天把牛牵出村放牧,掌牛仔就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唱山歌:“掌牛仔掌牛哥,手提牛绳随地拖,落水刮风无凳坐,好似番鬼望波罗。”

“文革”期间,大鹏山歌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后,大鹏山歌得到复苏,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偶尔唱一下,大部分年轻人不会唱,大鹏山歌濒临失传境地。

大鹏山歌大鹏山歌

主要特征

编辑

总体特点

大鹏山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独特、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

演唱语言独特

“大鹏军语”独特语言在几百年演变中,受周边港澳、广府和惠阳、深圳客家语言的影响与侵蚀,掺杂了除北方方言之外更多的广府话和客家话的成分。大鹏山歌吸收了外来渔歌、咸水歌等音乐元素,融合本土曲调,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山歌品种。

演唱形式灵活

大鹏山歌山间、田头、海角、村尾任何地方均能演唱,人多能演唱,人少亦能演唱;能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看到什么就能唱什么,想到什么就能唱什么,唱出地方风味和特点,较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体裁内容多样

大鹏山歌除了生活歌、爱情歌、劳动歌、掌牛歌外,还有哭嫁歌、哭丧歌、地名歌和仙歌,并且和大鹏军事古城的历史紧密相结合,表现当地人文生态环境。

曲调委婉动听

大鹏山歌音调平缓,唱哭嫁歌、哭丧歌时像大海深沉,如泣如诉;唱其他地名歌、情歌等山歌,也不像内地大山里的山歌高腔亮丽,特别它的拖腔和衬词具有特色,为当地群众长期喜欢,爱听爱唱。

内容

大鹏山歌从表现内容上分有劳动歌、爱情歌、掌牛歌和生活歌4种。

劳动歌

大鹏劳动山歌常见有唱农事节令山歌,从正月唱到十二月,每个节令农时耕作口诀、谚语由山歌演唱传承农事技术。也有一首《忆孟姜》从正月唱到十二月,每个月农历时节忆孟姜女,这首山歌较特别,四句式七言,但第一句均为五言,如:“正月是新年,橙柑桔果摆神前,橙柑桔果摆神前,一对鸳鸯摆两边。二月是白花,白花开架满楼台,担梯去望涯(我)英仔,一双飞去两双回。三月是清明,见家见户拜山坟,有仔(子)坟头贴白纸,留一粒被孟姜来……”。

爱情歌

大鹏山歌演出大鹏山歌演出

爱情歌唱词有四句,也有少数五句格式;没有规定不变的曲谱,多是根据唱词字句音调清唱。题材可以唱物、唱情、唱景或借事借物暗喻等。一群年轻的男女在山上劳作,利用休闲片刻,各占有利地形,一问一答,妙趣横生。起歌首句多以“妹又好”“哥又好”为起子对歌,部分村庄亦以“姑妹”“兄哥”为起子(类似渔歌。咸水歌起句)。情歌多以男女恋情为主要题材,渔家人常以大海、鱼、虾作为比兴和借喻。例如:在山上放牛的小伙儿看见对面山坡的阿妹漂亮美丽,随口唱出:“远远睇妹隔条坑,昨晚听闻亚妹好歌声,你放马过来开金口,一条歌仔我一条还。”如:“哥远睇(看)妹身着蓝,行前睇妹驮女或驮男,驮男返归打颈练,驮女返归打耳环。哥远睇妹身着乌(黑衣服),行前睇妹有丈夫,若无丈夫嫁我好,等我裙仔染蓝衫染乌。”又如:“细细同妹掌过牛,折支油柑插妹头,今日听闻妹去嫁,阿哥在家眼泪流。”表达青梅竹马的阿妹就要出嫁,阿哥心中悲伤万分的情景。

掌牛歌

掌牛歌多数在山边唱,音调较哭嫁歌、哭丧歌、仙歌等高,音域也较广,拖音由情绪决定拖音长短。如:“掌牛阿哥好凄,戴顶笠麻也无框,食人(了)几多笠麻水,淋湿几多烂衣裳······”。

生活歌

生活歌在日常生活随口入歌来,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充满农村生活情趣和山歌手的智慧;歌词比喻、双关、起兴、叠字运用自如:“歌仔好唱起头难,胡椒好食种唔(不)生,丝线拿来打帽挽,结球容易解球难。”又如:“大路堂堂打酒糠,阿妹为何爱姓张,阿妹姓张哥姓简,‘涧’水流来被妹装。”

曲调

大鹏山歌从曲调形式上分有山歌(山歌分情歌、地名歌、问答歌三种)、哭嫁歌、哭丧歌、仙歌。

情歌

情歌唱词没有固定格式,也没有一定的曲谱,多是清唱,很少有乐器伴奏,题材可以唱物、唱情景和对字等。一群年轻的男女在山上劳作,累了,放下手中的活,各占一有利地形,一问一答。万变不离以“妹又好”“哥又好”为起子的对歌,部分地方则以“姑妹”“兄哥”为起子。情歌多以男女恋情为主要题材,渔家人日常生活所见的大海、鱼、虾是比兴和暗喻的素材。“细细同妹掌过牛,折支油柑插妹头,今日听闻妹去嫁,阿哥在家眼泪流。”表达青梅竹马的阿妹就要出嫁,阿哥心中悲伤万分的情景。

地名歌

地名歌主要唱大鹏的地名,诙谐而有情趣,往往一首歌能唱出大鹏十几个地名来,主要适用大鹏所城招募来的兵士“外来移民”记住地方名,方便于生产,同时让人在地名中找到乐趣,自娱自乐。地名歌四句一首,有时偶尔会出现一字二音、三音,第二句和第四句有较长的拖腔,衬词多是“啊、呀”为主,没有重复句。地名歌曲调平实有趣,诙谐易唱,往往一首歌能唱出大鹏十几个地名来。例如:“上洞夹下洞,土洋行过是葵涌,叠福下沙王母洞,龙歧对面水头涌。”这首地名歌歌词里的“上洞、下洞、土洋、葵涌、叠福、下沙、王母洞、龙歧、水头涌”都是大鹏(葵涌以前隶属大鹏)的地名,唱多了不仅熟记地名,同时也生发了对这山乡的热爱。

问答歌

问答歌唱词鬼马滑稽,曲调却优美婉转。主要在山间放牛、田间劳作、打柴割草或小艇出海打鱼、男女相遇问答对歌。以前大鹏还有个习俗:新人结婚的时候,男女双方都事先召集一群人,类似今天男家去女方家接新娘,要“智过”女方姐妹们设下的九道大关,才能进到新娘家把新娘接走一样,在新娘家门口或村口双方对歌比输赢。有的对歌问答持续一天一夜,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听歌。对唱(问答)轮唱,一对一问或三五成群答唱。问答歌基本上是一字一音,有时偶尔会出现一字二音、三音,四句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有较长的拖腔,比较规整,都是四句一首。例如唱问:“乜乜(意即什么,下同)上岭尾拖拖?乜乜石上晒绫罗?乜乜着出花衫领?乜乜唱出海南歌?”答唱:“铺狗(即狐狸)上岭尾拖拖,鹉石上晒绫罗,斑鸠着出花衫领,画眉唱出海南歌。”

哭嫁歌

哭嫁歌主要是姑娘出嫁时所唱的歌。大鹏地区习俗,新娘出嫁前7天,不能见未婚夫,也不能出家门,待在闺女房间由同村好姊妹(未婚青年)陪伴7天,当地俗称“伴坐娇”,这7天里出嫁女做些针线绣花细活,因为不出门,养得肥白娇嫩准备过门。村里有人来探望,或看新娘,出嫁女要唱哭歌,但一点也不悲伤,唱词全是对父母、兄弟姐妹和好友感恩、感谢的话,唱得多了,出嫁女没词时,“伴坐娇”要轮着启发提供唱词。歌词、曲调只有一个乐句,一字一音,接下来一个哭句即“哑哈”(切分音)。尾句一个高八度唱“噫”。例如:爹娘好啊——哑哈,噫……对我有恩情哟——哑哈,噫……一生报不尽哩——哑哈,噫……来生补你情啦——哑哈,噫……我嫁佐人后——哑哈,噫……会孝敬公婆哇———哑哈,噫……旋律依次反复。

哭丧歌

哭丧歌主要是为死去的家中老人守夜唱的歌。古时家里的亲人去世了,一般守夜二至七天,在挑拣吉时吉日下葬前,家人守夜,多是妇女哭唱,男人哭泣。有人为了尽孝,又不会唱,就花钱请人唱。旋律低沉悠长,凄凄切切。唱的内容都是反映死者老人生前的各种仁义德行、为人处事善行善报等。由于守夜时间长,唱的时间长,随口编的词易上口,也生活化,长期下来形成有歌册唱本,可惜“文革”时被毁。

仙歌

仙歌即叙事歌,可说可唱,夹叙夹议。歌手多在农闲时节,村人树下纳凉,抑或下雨天下不了地,三五知己聊天休闲时,用大鹏话和快板式的曲调清唱。唱的题材和内容多为叙述古今、当代的名人、名事,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人物故事等。其中“梁祝故事”唱道:“我唔上高山唔见天,唔知今日太平年,今下辛劳时运转,打马回朝中状元。状元并非侥幸中,三年苦读寒中窗。人间都说有情缘,你话有缘又无缘,担个书笼去出门,英台遇上山伯兄,一路同行去读书,同桌同房是君子。何为君子你不知,同睡三年各盖被,各人面向各人篱(篱墙壁)……”。

语言

大鹏山歌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演唱语言为“大鹏话”,又叫“大鹏军语”,古时大鹏城为军事重镇,城内外居住的军民达千余户,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且多沿用各自地方的方言,在大鹏当地生活、繁衍、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方言形式,故当地又有“千音”之称,“千音”是大鹏所城有1200多户,1000多个籍贯,1000多个口音。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大鹏山歌具有历史价值、语言价值、音乐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历史价值

大鹏山歌和大鹏所城军事要塞历史有关,大鹏山歌所唱的内容也以大鹏民俗、大鹏风貌为主,尤其是地名歌,是当地守城外来军土熟悉地方环境的一个活教材,通过地名歌、哭嫁歌等内容,可以对大鹏历史变迁、人文环境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语言价值

大鹏所城是“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的简称,而“鹏城”,则是“大鹏所城”的简称,也是深圳的别称,是深圳人的根。大鹏山歌演唱的语言,不是北方话、广东话、潮州话和客家话,而是“大鹏军语方言岛”。据专家考证,全国古代曾有20多个“军语方言岛”,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大部分已消亡,而大鹏却侥幸保存下来,引起深圳大学及内地语言学家的关注和专题研究。大鹏山歌沿袭“大鹏军语”演唱,对研究“大鹏军语方言岛”的语言演变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音乐艺术价值

大鹏山歌曲调多样,体裁丰富,题材广泛,曲调古朴优雅、唱法委婉平缓,这对研究沿海地方民间音乐的发展及流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会价值

大鹏山歌通俗、易唱、内容丰富,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项民间悠久的自娱自乐活动,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

大鹏山歌演出大鹏山歌演出

传承状况

改革开放后,随着深圳特区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和思想观念的变更,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熏染,许多年青人对传统大鹏山歌已经越来越不了解、不接受,大鹏山歌渐渐变得无人问津,只有极少数老人还不时唱起以自娱,而且大鹏话并非是常用语,现在只有老一辈艺人能听懂、传唱山歌,大鹏山歌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欧进兴,男,生于1938年6月,深圳大鹏新区王母社区原居民,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岁时,他在放牧间向长辈学唱大鹏山歌,青年时期,被公认为“大鹏山歌王”。能即兴编词,即兴演唱,语言独特,形式灵活,擅唱“地名歌”和“咸水歌”,在大鹏的很多民间山歌擂台赛中都有较好的表现。2012年10月22日参加深圳市举办的首届山歌大赛,获得原生态组优秀奖。同时,他在大鹏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各类展演活动,协助将《大鹏山歌》的词曲编印成册,供爱好者学唱,协助组织成立大鹏山歌演出队,还每月定期两次进校园(中小学、幼儿园等)授徒教唱山歌。

保护措施

2004年6月,大鹏镇政府召开“保护大鹏民间艺术,打造大鹏特色文化品牌”会议。以此为题印发文件下发全镇各单位各部门,明确提出“大鹏山歌”是大鹏地区特色文化之重点,要全力进行保护、弘扬。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2018年2月28日,大鹏新区非遗传习基地(大鹏古城城隍庙遗址)非遗展演,《大鹏山歌》等非遗代表项目轮番演出。 12月1日,2018年深圳公园文化季地质公园分会场活动在《大鹏山歌》声中启幕。

2021年11月19日,以“与海共生传承千载”为主题的2021深圳大鹏文化季暨深圳第四届“非遗文化周”大鹏分展场活动在大鹏所城开幕,大鹏新区非遗项目改编的《大鹏山歌》等非遗文化节目登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