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微书 编辑

广东省汕头市传统技艺

陶瓷微书陶瓷微书

陶瓷微书,广东省汕头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微书起于殷商时代,是在微雕微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丝织品、宣纸等载体的问世,以笔代刀推动了微书的发展。陶瓷微书是中国书法中的微型书法与彩瓷工艺完美结合的绝技。艺术家以陶瓷为载体,用毛笔在釉面上书写针头大小的汉字。或以字配画,或用字组画,依不同器型构图设色,再入窑复烧而成。艺术家凭借超人的视力运笔创作,观赏者需借助放大设备才能品读, 其微书的内容一般选自中华的文学精髓。

2014年11月11日,广东省汕头市申报的陶瓷微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219)。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陶瓷微书

申报地区:广东省汕头市

遗产编号:Ⅷ-219

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1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历史渊源

编辑

微书起源于殷商时代,是在微雕微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丝织品、宣纸等载体的问世,以笔代刀推动了微书的发展。据唐代《书断》载:中国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师宜官,是最早见诸记载的民间微书艺人。随后历朝历代均有微书艺人出现,但由于此技艺除扎实书法功底还须达到心手合一,极难掌握,故成名者寥寥无几。

广东省汕头地区的微书大家有清代的张声典(1866年至1934年),张声典是广东普宁燎原人,能诗善文,书法功底深厚。平时勤抄善记,笔不离手,坚持天天用蝇头小楷书写日记、手扎。微书撰写的《张氏手记》十一本共150多万字,现存普宁文史馆。

王延康(1863至1925年),广东潮安县人,是清代举人。精于微书,有《约园印存二卷》传世。据记载他“年虽老而眼力不衰,能粒米书‘天下太平’四字“。

王芝文在秉承多位书法名家和微书爱好者的技艺与精髓,在研究创作微书过程中,他创造性地以瓷器作为微书的载体,将传统的陶瓷彩绘与传统的微书艺术融为体,开创了陶瓷微书先河。

工艺特征

编辑

陶瓷微书是中国书法中的微型书法与彩瓷工艺完美结合的绝技。艺术家以陶瓷为载体,用毛笔在釉面上书写针头大小的汉字。或以字配画,或用字组画,依不同器型构图设色,再入窑复烧而成。作品远观是画,近看是字,字与画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随空间距离的变化自由转换。作品构图饱满、层次分明、格调高雅;微书体小量大,而字形结构、线条粗细、用笔变化却十分考究。艺术家凭借超人的视力运笔创作,观赏者需借助放大设备才能品读, 其微书的内容一般选自中华的文学精髓。

工艺流程

编辑

创作的特殊性

须选用与表达内容意境相近的瓷板、瓶、盘、壶、盅,普通瓷器与汉光瓷器、玉瓷器。

根据作品的艺术形态与载体材质,自制书写工具。如书写字体刚劲的狼毫,字体圆润的羊毫。狼毫、羊毫混成的毛笔。自制适宜在瓷器釉面上书写的墨水,自制各款耐高温色料。

陶瓷微书要求艺术家艺术修养方面需具备扎实的书法功底、绘画基础和文学素养;心理因素方面需具备信心、毅力,创作时在了然于胸的意念驱动下,超然物外,物我两忘,心性使然,书写才能由一般的情绪宜泄向释放心灵的深层表达转换。身体条件方面需具备洞幽察微的优秀视力,吸气运功时心有所思,气成于手见于笔,墨出于笔见于心,握笔之手绝不颤动。环境条件方面需有独居静舍,避开一切喧杂,人静禅定始得灵性。

形式的特殊性

陶瓷微书作品创作,都有器型、图形、色调、装饰的综合构设,从表现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纯微书、以字组画、以画配字三种。

纯微书——代表作陶瓷箭筒《三国志》。箭筒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耗时七年才创作完成,作品书写《三国志》全文35万多个繁体汉字,平均每平方厘米书写50多个繁体汉字。

以字组画——代表作圆盘兰花微书《唐人绝句》,直径30厘米,以微书《唐人绝句》构成色彩素雅的兰花,远观为图,近看是字,图与字随空间距高的变化而转换。

以图配字——代表作瓷板座屏《古文观止》,瓷板上部以微书《古文观止》精选3万多字构成远山,集书画文三品于一体。

陶瓷微书画面创作完成还需再度入窑烧制,烧制的温度、时间控制视器件瓷质、数量而定。通常墨色烧制一次,画面上色后逐需再次复烧。烧制过程有可能因瓷器内部结构、矿物质成分、窑温及时间不当产生窑变或破损。陶瓷微书创作周期长,每件作品完成少则数周数月,多则数年。如作品《三国志》逾七年创作始告成功。

陶瓷微书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陶瓷微书作品选用具高保质期的陶瓷作为载体,创作上既传承了微书的传统表现形式,又融汇了彩绘装饰技艺,无疑增添了观赏性和保藏期,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陶瓷微书作品中的文字内容全部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既有传世价值也对保护与传播中华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承状况

陶瓷微书需要具备心理素质、书法功底、美术基础、古文素养、陶瓷知识等七大要素,缺一不可。因为要求高,不少人知难而退,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在王芝文所有的学徒中,尚无一人能出师。如果未来不能找到更多的传承者,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失传之虞。

传承人物

王芝文,男,汉族,1962年7月生,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陶瓷微书。1983年,王芝文考入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后留校任教,先后师从蔡永青、刘再盛学习潮彩技法,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及陶瓷彩绘,以完美的技艺,创作出集诗书画瓷于一体的陶瓷微书作品,被媒体誉为“华夏一绝”。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汕头市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获得陶瓷微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陶瓷微书项目保护单位汕头市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荣誉表彰

自1995年以来,王芝文陶瓷微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30多项。箭筒微书《三国志》入选“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许多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