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乾 编辑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又萧炳乾),笔名塔塔木林、佟荔。蒙古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9月,完成短篇小说《蚕》。30年代,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1935年,从燕京大学毕业,进入《大公报》工作。先后主编过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主持过国际问题社评。1939至1946年,出版《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五种。1948年,作为《大公报》编辑记者,参与策划香港《大公报》起义。新中国诞生初期,编辑《人民中国》。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历任中国作协名誉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民盟中央顾问,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先后译有《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里柯克小品选》。从1957年起,萧乾先后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粉碎“四人帮”后,又译有《培尔·金特》《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等。1980年起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1983年1月,译文《培尔·金特》出版。1985年1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勋章。1989年4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1990年,和文洁若翻译《尤利西斯》。1994年,译文《尤利西斯》出版;同年年底,主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出版。1999年2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中文名:萧乾
外文名:Xiao Bingqian
别名:塔塔木林、佟荔(笔名)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10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1999年2月11日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新闻系
职业: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代表作品: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尤利西斯
性别:男
原名:萧秉乾(又萧炳乾)
1921年,萧乾11岁,进入洋人基督教会办的崇实小学学习,半工半读,织过地毯,送过牛奶。
1926年,萧乾入北新书局兼差当学徒、接触到鲁迅作品,并开始投稿报刊。因参加北京崇实中学的共青团组织而被捕,不久由学校保释。
1928年,萧乾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受到学校退学处分,为了躲避迫害,只好化名萧若萍远走广东潮汕,在角石中学里任国文教员,教了半年书。
萧乾
1929年,萧乾重返北京,入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学习,并从老师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上学习到了基本的文学知识,期间曾旁听美国教授包贵思(Grace M. Boynton)的“英国小说”和“十九世纪英国诗歌”课,扩展了视野。1930年,萧乾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利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帮助国外汉学家学习汉语并口译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如曾经帮助丹麦女汉学家孟特夫人翻译了几本《东华录》以及帮助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读鲁迅的《野草》(萧乾 1978)。期间,协助美国人安澜(William D. Allen)创办《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译介中国现代文学,并开始向《辅仁杂志》《晨报》副刊等杂志投稿。
1932年,萧乾在当时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的鼓励下(萧乾 2010:40)先后翻译了郭沫若的《王昭君》、田汉的《湖上的悲剧》以及熊佛西的《艺术家》三部剧作,分别发表在英文版的《辅仁学报》(Fu JenMagazine)1932年第1、2、4期上。
1933年,萧乾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上发表小说。
1933年,萧乾结识了巴金。夏,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课余不断写作短篇发表。因为选修斯诺开设的“特写一旅行通讯”等课程,结识了斯诺。在他的邀请下,萧乾与杨刚、姚克等人一起协助斯诺编译《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一本主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译文集,1937年由纽约的John Day与Reynal & Hitchcock联合出版;同年9月,他完成了自己第一个短篇小说《蚕》的写作。
28岁的萧乾于香港三叠泉
1935年,萧乾从燕大新闻系毕业,先后任天津、上海、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1937年,萧乾翻译了美国剧作家汤普金斯(FrankG. Tompkins)的《虚伪》和英国剧作家多恩(Oliphant Down)的《梦的制作者》(The Maker of Dreams)两部短剧(萧乾 1937:200—262)。
1939年9月1日,萧乾离港赴欧,开始了7年的海外生涯。他先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担任讲师,1942年夏辞去教职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主攻英国心理派小说,重点是劳伦斯、伍尔芙和福斯特三位作家。
1940年初,伦敦的英国笔会中心邀请萧乾参加一次活动并作关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演讲,当天演讲的题目是《战时中国文艺》。就在这次笔会上,他认识了汉学家阿瑟·魏礼(Arthur Waley)和著名作家一《印度之行》的作者福斯特(E.M. Forster)等人。活动中,国际笔会邀请萧乾为“笔会丛书”写一本介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书,要求简明扼要。这本书就是萧乾1941年出版的《苦难时代的蚀刻:中国当代文学一瞥》(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A Glimp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1942至1944年,萧乾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广泛与英国文化界交流,以不同形式介绍中国的抗战;他出版了《千弦琴》《中国并非华夏》等英文著作五种,通过翻译与创作比较系统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五四新文学和现代中国的情况。
1944年至1946年,萧乾以《大公报》驻欧特派员身份随盟军采访,向国内报道二战欧洲战场实况。 他冒着战火硝烟,随英军几渡英吉利海峡,随美军挺进莱茵河。联军攻入柏林后,作为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的记者,他深入到希特勒的元首府,亲眼看见了第三帝国的崩溃。战后,他曾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场面。他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写了《到莱茵前线去》《南德的暮秋》等大量战地报道,愤怒地控诉希特勒的法西斯暴行,热情讴歌欧洲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业绩,给了当时坚持抗战的中国军民以很大的鼓舞。
1946年,萧乾回国,重返上海《大公报·文艺》编辑部担任国际问题社评工作,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
1948年10月,萧乾移居香港,与他人一起策划香港《大公报》起义,改组《大公报》,并协助中共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的编译工作;1949年3月,剑桥大学中文系主任何伦邀请萧乾赴剑桥大学讲授现代中国文学,力劝萧乾离港赴英。经过慎重考虑,萧乾最终选择回国报效祖国。
1949年后,萧乾参加国际新闻局的筹备,曾先后担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People'sChina)副主编,《译文》编委兼编辑部副主任,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的巨变。
1951年初,萧乾赴湖南岳阳参加土改及新闻采访。他遍访了山乡村寨,生平第一次走到农民中间,看到翻身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以后的欢乐和自豪,他感到从来未有过的喜悦,写下了许多描述土改过程的通讯、特写。
1951年3月1日,萧乾的长篇通讯《在土地改革中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读后非常推重,当即写信给胡乔木,郑重推荐此文,称赞“写得很好,请为广播,发各地登载,并可出单行本。”他在土改中所写的系列文章,于同年合辑为大型报告文学集《土地回老家》(How the Tillers Win Back Their Land),连载于英文版《人民中国》(People'sChina)第3卷第8期至第4卷第3期;同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英文单行本。萧乾将其译成中文,由平明出版社于1951年11月出版。同年萧乾还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
1952年,萧乾将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译成英文,在英文版《人民中国》上连载后出版单行本。
1953年至1955年,萧乾担任《译文》编委兼编辑部副主任。
50年代中期,萧乾曾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先后译有《好兵帅克》(捷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英国)、《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英国)、《里柯克小品选》(加拿大)。
1956年,萧乾访问了内蒙古,他看到自己祖先栖居过的草原建起了新兴的城市,本族人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兴奋万分,便写出了《草原即景》《万里赶羊》《时代正在草原上飞跃》等脍炙人口的特写文章,其中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万里赶羊》一篇最为动人,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纷纷投书《人民日报》,畅谈他们阅读后所受到的教育。同年担任《人民日报》文艺版顾问;《文艺报》副总编辑。译作《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好兵帅克》节译本和译作《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7年,萧乾被错打成右派,下放唐山柏各庄农场监督劳动,被剥夺写作权利达23年之久。
1961年至1968年,萧乾返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编辑、顾问;1962年翻译《里柯克讽刺小品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化名佟荔;1964年文化部党组宣布为他“摘帽”。
1969年9月,萧乾被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彻底平反,确认“右派分子”实属错划,恢复名誉。
1978年至1998年,萧乾开始大量创作和翻译。
1979年8月,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邀请,赴美参加中外文学交流活动,并被邀请到美国耶鲁、哈佛、康乃尔、威斯康星等大学作巡回讲学。12月25日离美抵港,在香港大学作公开讲演,讲题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1980年1月初,萧乾在中文大学讲演《美国观感》,并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座谈。
1983年1月,萧乾应邀赴新加坡,参加第一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同年翻译的挪威作家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单行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8月30日至10月17日,萧乾再度应邀去美国,在爱荷华大学任客座教授,后赴北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戈里涅尔学院、克奥学院等作公开讲演。
1984年8月4日至10月1日,萧乾应邀赴西德、挪威和英国。在挪威奥斯陆受国王奥拉夫五世接见,在奥斯陆大学和易卡生的故乡希思作公开讲演《易卜生在中国》。在英国参加中国文学家年会,做了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的演讲。
1985年1月,萧乾参加第二届文艺营活动,并担任第二届金狮奖评委(报导文学部分)。
1986年,为表彰为中挪两国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萧乾获挪威政府和国王颁发的国家勋章,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萧乾还与张梦麟等合译了《屠场》(美国),与李从弼合译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英国),参加了《战争风云》《拿破仑论》等书的翻译工作。
1986年7月,萧乾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8月赴伦敦,参加中英合拍电视片《萧乾重访英伦》。9月应邀赴美国纽约大学讲学。12月下旬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为1986—1987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
1987年1月下旬,萧乾赴香港大学讲学。
1988年,萧乾赴汉城参加国际笔会第五十二次代表大会。同年获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散文荣誉奖”。
1989年4月,萧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九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
1990年,萧乾被聘为美国诺伊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年度评委,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3月31日,翻译的《里柯克幽默小品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同年和夫人文洁若开始翻译《尤利西斯》。
晚年萧乾
1992年,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台湾)等七单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了萧乾文学生涯60年展览。1993年,由萧乾倡导并担任主编的大型《新编文史笔记》丛书荣获1993年度中国图书奖,已于1994年底全部出版,出版后,爱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1994年,《尤利西斯》中文译本在译林出版社出版。同年,中国作协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授予萧乾“彩虹翻译奖”荣誉奖。
1995年,《尤利西斯》中文译本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同年萧乾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抗战胜利老作家纪念牌”。
1996年,《尤利西斯》中文译本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翻译一等奖。
1999年2月11日,萧乾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萧乾与夫人文洁若
1954年4月30日,萧乾和文洁若结婚。他们都没有举行婚礼,就去民政局领了那个结婚证。这是萧乾的第四次婚姻。1955年1月30日,萧乾的女儿荔子出生。
1956年11月10日,萧乾的小儿子萧桐出生。
中文著作
作品名称 | 出版社(大陆) | 首版时间 |
---|---|---|
《书评研究》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35年 |
《篱下集》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36年3月 |
《栗子》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1936年 |
《小树叶》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37年 |
《废邮存底》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1937年 |
《落日》 |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 1937年6月 |
《梦之谷》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1938年11月 |
《见闻》 | 重庆烽火社 | 1939年9月 |
《灰烬》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1939年11月 |
《南德的暮秋》(欧战特写集)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1947年4月 |
《人生采访》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1947年4月 |
《英国版画集》 | 晨光出版公司 | 1947年 |
《创作四试》 | 文化生活出版社 | 1947年7月 |
《红毛长谈》 | 上海观察社 | 1948年 |
《珍珠米》 | 晨光出版公司 | 1948年 |
《土地回老家》 | 平明出版社 | 1951年11月 |
《凤凰坡上》 | 通俗出版社 | 1956年 |
《萧乾散文特写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0年8月 |
《一本褪色的相册》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81年4月 |
《萧乾短篇小说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2年 |
《海外行踪》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3年1月 |
《萧乾选集》(四卷)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3—1984年 |
《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4年 |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萧乾》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 | 1986年8月 |
《西欧战场特写选》(中国记者丛书) | 新华出版社 | 1986年6月 |
《搬家史》(骆驼丛书)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7年8月 |
《负笈剑桥》 | 北京三联书店 | 1987年10月 |
《北京城杂忆》(百家丛书)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1987年5月 |
《断层扫描》(花城文库) | 广州花城出版社 | 1988年4月 |
《书评面面观》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1989年 |
《这十年》 | 重庆出版社 | 1990年4月 |
《八十自省》(散文丛书)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91年5月 |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1991年9月 |
《萧乾书信集》 | 河南教育出版社 | 1991年8月 |
《萧乾文学回忆录》 | 华艺出版社 | 1992年4月 |
《我的医药哲学》 | 花城出版社 | 1992年9月 |
《中国当代名人随笔:萧乾卷》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93年10月 |
《中国当代名人随笔——关于死的反思》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1995年3月 |
《萧乾文集》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
《旅人的绿洲》(双叶丛书)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1995年6月 |
《我的年轮》(金蔷薇随笔文丛)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1995年9月 |
《我这两辈子》(名人名家书系)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1995年8月 |
《萧乾散文精编》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995年12月 |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 | 三联书店 | 1995年5月 |
《过路人》(我的世界丛书)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6年3月 |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萧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1997年1月 |
《萧乾散文》(上、下)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1997年5月 |
《人生采访》(现代名家经典) | 新世纪出版社 | 1997年9月 |
《点滴人生》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97年9月 |
《现代文学百家·萧乾》 | 华夏出版社 | 1997年10月 |
《雨夕》(京味文学丛书) | 燕山出版社 | 1997年10月 |
《东方赤子·大家丛书——萧乾》 | 华文出版社 | 1997年10月 |
《感觉的记录》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97年12月 |
《玉渊潭漫笔》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8年10月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台湾) | 首版时间 |
---|---|---|
《萧乾选集》(共六卷)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92年4、5月 |
《书评研究》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90年7月 |
《我要采访人生》 | 经济与生活出版公司 | 1988年5月 |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萧乾》 | 钟馗出版有限公司 | 1987年7月 |
《萧乾》 | 海风出版有限公司 | 1990年6月 |
《人生采访》 |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 1990年9月 |
《萧乾文学回忆录》 | 业强出版社 | 1991年12月 |
《关于死的反思》 | 业强出版社 | 1993年9月 |
《我的中国,我的岁月》 | 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 | 1994年9月 |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 1994年12月 |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 |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 1995年8月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香港) | 首版时间 |
---|---|---|
《萧乾选集》 | 香港文学出版社 | 1957年4月 |
《梦之谷》 | 香港中流出版社 | 1979年10月 |
《萧乾选集》(中国现代文选丛书) | 香港文学研究会 | 1980年 |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萧乾》 |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3年1月 |
《一本褪色的相册》 |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 1981年5月 |
《负芨剑桥》(读者良友文库) |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 1986年12月 |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 | 香江出版公司 | 1988年11月 |
(参考资料: )
英文著作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首版时间 |
---|---|---|
《中国而非华夏》(China but not Cathay) | 伦敦向导出版社(Pilot Press,London) | 1941年 |
《苦难时代的蚀刻》(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 | 国际笔会丛刊(P E N Books)伦敦艾伦与恩温出版社(Allen and UnwinLtd,London) | 1942年 |
《蚕》(The Spinners ofSilk) | 伦敦艾伦与恩温出版社 | 1944年 |
《龙须与蓝图》(7k Dragon Beards Versus Blueprints) | 伦敦向导出版社 | 1944年 |
《千弦琴》(A Harp with a Thousand Strings) | 伦敦向导出版社 | 1944年 |
《<栗子>及其他》(Chestnuts and Other Stories) | 熊猫丛书(Panda Books),北京外交出版社 | 1984年 |
《<珍珠米>及其他》(Semolina and Others) |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 1984年 |
《土地回老家》(How the Tillers Win Back Their Land) | 北京外交出版社 | 1951年 |
(参考资料: )
翻译著作
作品名称 | 出版社(大陆) | 首版时间 |
---|---|---|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英国: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改写)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56年 |
《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英国:亨利·菲尔丁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6年 |
《好兵帅克》(捷克:雅·哈谢克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6年 |
《里柯克小品选》(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著,译者署名佟荔)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63年3月 |
《里柯克幽默小品选》(四季译丛) | 作家出版社 | 1990年 |
《培尔·金特》(挪威:亨利克·易卜生著)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983年 |
《屠场》(美国:厄普顿·辛克莱著,与张梦麟等合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79年10月 |
《战争风云》(美国:赫尔曼·沃克著,与王央乐等合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2年 |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亨利·菲尔丁著,与李从弼合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年4月 |
《尤利西斯》(三卷.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与文洁若合译) | 译林出版社 | 1994年4月、6月、10月 |
《里柯克随笔集》(现代随笔译丛),由文洁若补译五篇 | 海天出版社 | 1993年9月 |
《里柯克随笔集》(由文洁若补译十篇)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1998年 |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中英文对照) | 商务印书馆 | 1983年5月 |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中英文对照,文洁若注释) | 译林出版社 | 1996年10月 |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与汤真译《莎士比亚历史剧故事》并为一卷 | 21世纪出版社 | 1997年4月 |
《绘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 1998年1月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台湾) | 首版时间 |
---|---|---|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英国: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改写) | 纯文学出版社 | 1989年9月 |
《我为什么杀我的房东》(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著) | 业强出版社 | 1993年3月 |
《好兵帅克》(捷克:雅·哈谢克著) | 林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1993年3月 |
《尤利西斯》(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与文洁若合译) | 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 1995年3月 |
《绘画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 格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1995年12月 |
(参考资料: )
编选著作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首版时间 |
---|---|---|
《文史笔记丛书》第一至四辑(32册) | 上海书店 | 1992至1994年 |
《杨刚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年 |
《杨振声文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近现代新笔记丛书》第一辑(8册) |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 1992年 |
(参考资料: )
新闻特写
萧乾回忆录 刘文韬 摄
萧乾报告文学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学性和新闻性的高度统一——这也是报告文学的科学定义,这一要求在萧乾的创作中得到了贯彻实践,他自己也曾说“特写则实际上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导”,赵遐秋在文章中便指出萧乾的努力强化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她认为萧乾没有被“真实性”这一报告文学的生命之喉所扼住,而是在创作中达到了一种他自己所说的在鼓面上跳舞的艺术手段和艺术魅力。在新闻观的形成上,萧乾深受在燕京大学求学时的老师埃德加·斯诺的影响。他对“特写”这一新闻品种的特质以及表现方法,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萧乾认为“特写实际上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导”。在回忆文章中,他提及年轻时曾对人生进行规划:通过记者生涯,广泛地体验人生,以达到从事文学创作的最终鹄的;并且认为他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可以看出,萧乾有意识地在新闻写作中引入了一些文学笔法。
萧乾在通讯、特写中展示的人生、社会场景丰富多彩,始终有一条闪闪发光的主线贯穿其中。这条主线,即作者热爱祖国和同情普遍民众之心。他自己在《人生采访》一书前记中讲过:“这些文字涉及的地方虽然不同,写作时期也不一样,但我有的只是一个企图,那就是褒善贬恶,为受蹂躏者呼喊,向黑暗进攻。这企图可毕直地与我另外一个野心相冲突,那就是怎样把新闻文章写得稍有点永久性,待事过境迁后,还值得一读。”
由于借鉴了一些文学手法,萧乾的通讯、特写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又显得非常充实饱满。萧乾在作品中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无论是写人写景、摹情状物,寥寥几笔,就能跃然纸上。如《鲁西流民图》中的灾民群像,由年岁不同、情态各异的人物的素描组成的。萧乾在作品中很注重场景的描写以及细节的揭示。他的新闻作品通常都有着重大题材,但作者善于抓取典型事件,从细部着手进行描写,往往能做到“一叶知秋”。
作为“京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萧乾的语言有着鲜明的个性,突出地体现他的新闻作品。他作品中的语言以北京话为基础,经过了去芜存菁的高度纯化,文字简洁流畅,叙事、状物凝炼干净,可以看得出古典文学对其语言风格的影响。萧乾的通讯、特写往往将记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这三者水乳交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萧乾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不时闪烁着机智与幽默,强化了文章的个性色彩,也起到发人深思的效果。
小说
萧乾的小说中带有自传性色彩,很多作品是自己童年经历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其次,爱国主义的主题在萧乾的作品中也有不少的体现。一部分作品也反映了萧乾对阶级关系的批判和同情。萧乾自小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萧乾的小说中,经常将笔触着眼于细节描写。萧乾正如其他京派作家一样在自然和童心中不断寻找美,他的文字幽丽清逸,雅洁清通,讲究白描的贴切和真实,整个作品风格忧郁而清新。萧乾还非常善于描景抒情。
散文
萧乾晚年的散文,叙写风格多变,年代跨度大,内涵丰厚瓷实,揉进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深厚的人文知识和浓郁的情感意趣。其散文倾心诉说、平等交流的感觉比比皆是,没有训教、张扬、故作深沉和有意为之的炫技。
除事件的真实外,情感是支配萧乾散文特写的内在因素。在精选材料的基础上,萧乾注重剪裁的艺术。注重结构的经营。在描绘人物的时候,萧乾摒弃了那种大笔涂抹的地方,他喜欢素描,寥寥数笔,轻色淡抹,人物的神情姿态,脱颖而出。在描绘景物的时候往往升华为一种想象。萧乾散文特写的文学化还在文章的语言上有所体现,他少有骈语俪句,而是着重于语言的恰当、醒豁、流畅。
翻译
萧乾
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萧乾习惯将全书的段落进行重新划分,且著作的句法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在《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的翻译中,萧乾就针对著作中段落较长,难翻译的问题,参照英国伦敦洛克书店的彩色插图本的方式对原著的句法与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更改与重新划分,并将其中的人物对话通过小的段落来展现,这就让读者阅读起来更加舒适与简单。对于这一方面的改善,萧乾就在其《译者前言》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阐述。所以,萧乾采用划归的翻译思想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在流利顺畅的情况下,实现了达意的目的,达到了最佳的翻译效果。 萧乾坚持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并能够始终保持归化的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虽然萧乾翻译的作品中有些内容太过口语化而与原著的典雅的语言有一定的出入,这实际上也是翻译规范制约的结果。萧乾归化的翻译思想基本上适应了其灵活、意译的翻译观。 萧乾认为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关键是要符合对原著感情上的真实,而不在于文字与结构,要注重“神”,而不是“形”。
萧乾还提倡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并认为抢译是一种很恶劣的作风。
文学类 | ||||||||||||||||||||||||||||||||||||||||||||
| ||||||||||||||||||||||||||||||||||||||||||||
其他 | ||||||||||||||||||||||||||||||||||||||||||||
|
(参考资料: )
作家冰心:“你真能写,哪都有你的文章,我篇篇都看。你真是快手!”
作家钱钟书:“萧乾英文好,有才华。”
作家文洁若:“他还是作为记者的才华多一些。萧乾把作家这个头衔看的很重要。其实,作为翻译家作为记者,萧乾的成就比作家更杰出,但他本人更看重作家,只是学生时代写的多,47年以后就不大写了。”
作家舒乙:“萧乾先生的人生道路就是一种典型的路,它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成熟的象征。而这成熟的标志,就是精深而豁达,就是尖锐而不刻薄,就是通情达理,就是有理有节,就是乐观大度。”
书画家、教育家启功:“作家在家,有暇无暇。一挥十载,饱学五车。年登大耋,名满天涯。吾乡之望,祖国之华。”
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先生毕生勤奋,耕耘文坛,著作等身,为中国之文学、新闻、编译事业作出宝贵贡献。”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萧乾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少有的多面手之一,是中国作家的骄傲,他的精神和业绩也将永放光辉。”
光明网:“萧乾同志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他的二战特写,以满怀正义的激情和锋利的笔触,愤怒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热情讴歌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业绩,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军民。建国初期,他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土地回老家》,被译成11种文字出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巨变。改革开放以后,年届七旬的他进入文学创作上的黄金时期,近200万字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随笔、杂文、回忆录,与夫人文洁若联袂翻译的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40多万字的《尤利西斯》等译作,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以拼搏的姿态“跑好人生最后一圈”的勤奋。作为一位蜚声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使者,他多次赴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访问、讲学,为中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10年来,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倾注了极大热情。萧乾同志一生热爱祖国,向往光明,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正直高尚的人格。”
建筑
2002年秋天,文洁若委托陈明远代理在上海滨海古园为萧乾建造墓穴和铜像事宜,捐赠了部分书籍及资料。
萧乾文学馆于2008年4月在内蒙古大学落成。
书籍
作品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大陆) | 首版时间 |
---|---|---|---|
《花苑漫步·第三辑》 | 毛承志著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1986年2月 |
《萧乾作品欣赏》 | 鲍雾著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1986年8月 |
《浪迹天涯——萧乾传》 | 李辉著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1987年7月 |
《萧乾研究资料》 | 鲍雾编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1988年2月 |
《萧乾评传》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1990年6月 | |
《我与萧乾》(名人之侣回忆丛书) | 文洁若著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1992年2月 |
《萧乾研究专集》 | 傅光明、孙伟华编 | 华艺出版社 | 1992年5月 |
《萧乾传》 | 李辉著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1993年9月 |
《浪漫的执著—萧乾评论》 | 丁亚平著 | 海南出版社 | 1993年12月 |
《萧乾文洁若》(名人情结丛书) | 丁亚平著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5年1月 |
作品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台湾) | 首版时间 |
---|---|---|---|
《中国新文学大师名作赏析:萧乾》 | 鲍雾著 | 台北海风出版公司 | 1989年 |
《萧乾与文洁若》(两卷) | 文洁若著 | 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 1990年1月 |
《人生的采访者——萧乾评传》 | 傅光明著 | 台北智燕出版社 | 1990年8月 |
《浪迹人生——萧乾传》 | 李辉著 | 台北业强出版社 | 1991年 |
《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第三章》 | 美国路易斯·罗宾逊原著,傅光明、梁刚译。 | 台北业强出版社 | 1993年11月 |
(参考资料: )
活动
2010年7月24日上午,纪念萧乾先生诞辰100周年暨萧乾雕像落成座谈会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