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 编辑

生物分类的一种

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无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群,仅次于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种数不少于13万种。通常分为双神经纲Amphineuiar、腹足纲Gastropoda、掘足纲Scaphopoda、瓣鳃纲Izrnellibranchia和头足纲Cephalopoda 5个纲。

物种进化

编辑
软体动物的海产种类个体发生中为螺旋型卵裂,且具有担轮幼虫,排泄器官为后肾管,这些特点均与环节动物尤其是多毛类近似。故有理由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着共同的起,在长期进化中,朝着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因而体节消失,产生了贝壳,运动器官和神经感官均趋于退化。软体动物中单板纲、无板纲及多板纲较为原始,这几类的次生体腔发达,近似梯式神经;有的体呈蠕虫形,无壳,许多器官如鳃、肾、外壳等显不出分节排列现象。这些原始性状的存在认为它们接近软体动物的原始祖先,各自独立发展一支。

腹足类较为原始,其生活方式活跃,头部发达。瓣鳃纲生活方式不活动无头,但原始种类具盾鳃,足部具趾面,这与腹足纲接近。掘足纲头不明显,套膜在胚胎时为2片,后才愈合呈筒状,成对的肾,脑神经节与侧神经节分开,这些表明接近于原始的瓣鳃类、但掘足类无鳃,无心脏,贝壳筒形,又显示与其他纲动物在演化上较为疏远,可能是较早分出的一支。头足纲为一古老的类群,起源早,化石种类多。它们生殖腔与体腔相通,似无板纲;个体发生中在胚胎早期无肾,似多板纲和无板纲;生殖导管来源于体腔导管又似多板纲。由于头足纲其有原始软体动物的特点说明它们与软体动物的原始种类接近。但头足纲有机结构,复杂神经系统高度集中,且为软骨质包围;眼的结构似脊椎动物,基本为闭管式循环系统;直接发生,无幼虫期。由于头足纲既有原始性状,又有高度的进化特征,故推测它们可能很早分出的一支,沿着更为活跃的生活方式发展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形态特征

编辑

头部

位于身体前端。一些行动迟缓的原始种类头部不发达,仅有口,与身体没有明显的界限,如石鳖等;一些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体躯完全包被于外套膜和贝壳之内,头部退化,如蚌类、牡蛎等;一些比较进化、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发达,分化明显,生有触角和眼等感觉器官,如田螺、蜗牛及乌贼等。

足部

足部是位于身体腹侧的运动器官,随生活方式不同呈现不同形式:有的种类足部蹠面平滑,适于在陆地或水底爬行,如腹足纲;有的种类足部呈斧刃状,有利于挖掘泥沙,如瓣鳃纲;有些固着生活的种类足退化,如牡蛎科;也有些种类足部萎缩,失去了运动功能,但有足丝腺,能分泌足丝,用以附着在外物上生活,如贻贝科、扇贝科等。在头足纲,足生于头部,有的特化成腕,上面生有许多吸盘,为捕食器官,并有一部分变态成漏斗,适于游泳生活,如乌贼和章鱼等。少数种类足的侧部(即侧足,parapodium)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目(Pteropoda)。足部通常生有平衡器,有些种类在足的上部生有许多触手。

生长繁殖

编辑

软体动物各纲模式图软体动物各纲模式图

软体动物的生殖系统由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器和一些附属腺体构成。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端通向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直接开口于体外。软体动物有雌雄异体和雌雄同体之分。雌雄异体的种类包括多板纲、绝大多数的前鳃亚纲和瓣鳃纲、头足纲等,它们有的通过交尾受精,有的将生殖产物分别排到水中受精。雌雄同体的种类包括无板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以及少数的前鳃类和瓣鳃纲,它们大多通过交尾受精。

软体动物的受精卵是典型的螺旋型卵裂,由外包或内陷或由二者形成原肠胚,原肠胚形成后,很快发育为自由游泳的担轮幼虫。个别种类从担轮幼虫直接发育成成体,但大多数种类从担轮幼虫发育成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然后才发育成成体。担轮幼虫的形态与环节动物多毛类的幼虫近似,面盘幼虫发育早期背侧有外套的原基,且分泌外壳,腹侧有足的原基,口前纤毛环发育成缘膜(velum)或称面盘。大多数的海产腹足类的担轮幼虫在卵袋中度过,一些前鳃类和淡水腹足类、肺螺类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都在卵袋中度过。在淡水中生活的蚌类,面盘幼虫特化为适应寄生生活的钩介幼虫(glochidium),这种幼虫在鱼类的鳃、鳍或其他部位寄生,在鱼体上形成胞囊。幼虫从寄主身体获取营养,逐渐发育成成体,破囊而出,沉落水底营底栖生活。头足纲的卵子分裂属子不完全分裂的盘状分裂类型,为直接发育。

栖息环境

编辑
腹足类在陆地、淡水(湖与小溪)和海洋均有分布,瓣鳃纲只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其他类群则完全生活在海洋中。

分布范围

编辑
从寒带、温带到热带 从海洋到河川、湖泊 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

物种分类

编辑

单板纲

单板纲动物只有一个壳,没有眼睛,器官是重复的。生活在海底或者寄生在刺胞动物身上并以它们为食,是雌雄同体的。具有帽状外壳和5对以上的鳃、肾和肌肉。

无板纲

为原始种类;体呈蠕虫状;无贝壳;体长一般在5cm左右,细长或肥厚,头不发达,足退化;具腹沟;全部海产,多数在软泥中穴居,少数可在珊瑚礁中爬行生活,仅有300种左右,绝大多数属于新月贝类,少数属于毛皮贝类。

多板纲

身体扁平,卵圆形;头部不明显;背面有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梯形神经系统;一般以齿舌刮取礁石上的海藻为食;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全部海产,约有600多种,分为鳞侧石鳖目和石鳖目。

掘足纲

贝壳呈长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或象牙状,两端开口,故又名管壳类;足发达呈圆柱状;头部退化为前端的一个突起;全部海产,多在泥沙种穴居,滤食浮游生物;约350种,仅有角贝科和光角贝科2科。

腹足纲

贝壳1个,呈螺旋状,壳口大多具厣;头部明显,有眼及触角,口中有齿舌;内脏团随螺壳的扭转一般呈螺旋形,左右不对称;有的种类为卵胎生;海产种类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现存约75000种,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河陆地,可分为前鳃亚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等3亚纲。

双壳纲

身体侧扁,左右对称;体表具2片贝壳,故名双壳类;头部退化,无齿舌;足部发达呈斧状,故名斧足类;鳃1~2对,呈瓣状,故名瓣鳃类;神经系统较简单,有脑、脏、足3对神经节;海产种类发生时常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蚌则有钩介幼虫;现存种类约有30000种 。

头足纲

身体分为头、足和躯干3部分;除鹦鹉螺等原始种类具外壳,其余均为内壳或无壳;头部发达,头侧具1对构造相当完善的眼;足特化为8或10条腕和1个漏斗,腕环生于头部前方;闭管式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复杂,神经节集中于头部,有中胚层形成的软骨匣保护;现存约756种,全部海产。

主要价值

编辑

食用价值

海产的鲍鱼、玉螺、香螺、红螺、东风螺、泥螺、蚶、贻贝、扇贝、江珧、牡蛎、文蛤、蛤仔、蛤蜊、蛏、乌贼、枪乌贼、章鱼,淡水产的田螺、螺蛳、蚌、蚬,陆地栖息的蜗牛等肉味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鲍的贝壳(中药称石决明)可以治疗眼疾;宝贝的贝壳叫“海巴”,能明目解毒;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有平肝潜阳、清热解毒、镇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止痛和收敛生机等作用;乌贼的贝壳叫“海螵蛸”,可以治疗外伤、心脏病和胃病,以及止血;蚶、牡蛎、文蛤、青蛤等的贝壳也是中药的常用药材。从鲍鱼、凤螺、海蜗牛、蛤、牡蛎、乌贼等可以提取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

农业价值

产量多的小型软体动物可以做农田肥料或饲料,例如中国沿海出产的寻氏肌蛤、鸭嘴蛤、篮蛤等可以喂猪、鸭、鱼、虾,淡水产的田螺、河蚬可以饲养淡水鱼类。

工业价值

软体动物的贝壳是烧石灰的良好原料,中国东、南沿海各地有许多贝壳烧灰窑,为建筑用石灰提供一部分来源。珍珠层较厚的贝壳(如蚌、马蹄螺等)是制钮扣的原料。

装饰价值

很多贝类的贝壳有独特的形状和花纹,富有光泽,绚丽多彩,各种宝贝、芋螺、凤螺、梯螺、骨螺、扇贝、海菊蛤、珍珠贝等是古今中外人士喜欢搜集的玩赏品。有些贝类,如蚌、贻贝、鲍、唐冠、瓜螺等是制作螺钿、贝雕和工艺美术品的原料。

地学价值

软体动物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有很多可作为指示沉积环境的指相化石。在世界和中国寒武系的最底部,已有单板纲和其他软体动物化石出现,中生界的不少菊石成为洲际范围内划分、对比地层的带化石,有些可用以了解古水域温度和含盐度等;蜗牛化石能反映第四纪气候环境。

保护级别

编辑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下一篇 指相化石

上一篇 马蹄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