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编辑

文物专题博物馆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近定西路),占地面积85平方米,建筑面积224平方米。1985年7月10日,中共长宁区委决定动迁居民修复这一革命旧址,成立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1988年10月24日,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一楼改为长宁区革命史料陈列室,作为陈列馆的基本陈列,并对馆舍进行全面大修;2002年,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对基本陈列进行了改版,同年,改建北侧的晒台为会议室,兼作电化教育室。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对有关中共党史的历史文物资料及长宁区的革命史料进行征集、研究、陈列和保管,馆内有革命烈士遗物、照片152件。

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0月,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被评为第七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外文名: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Cultur al Relic Exhibition of Revolution

地理位置: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近定西路)

占地面积:85 m²

类别:社会科学类文物专题博物馆

投用时间:1988年10月24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及国定假期:9:00-11:00,13:00-16:00

门票价格:免费

馆藏数量:152件

隶属: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局

重要藏品:“人民保安队”臂章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往上海。同年10月,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另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刊名为《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等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为主任。《布尔塞维克》及时登载了党中央许多重要决议,指示和其它文件;并发表了研究和探讨中国革命的许多理论文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布尔塞维克》正式停刊。

1982年5月,经当年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的黄瑜然(黄文容)以及张纪恩、郑超麟等人实地勘察后确认,愚园路1376弄34号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1985年7月10日,中共长宁区委决定动迁居民修复这一革命旧址,成立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1988年10月24日,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一、二楼恢复当年《布尔塞维克》编辑部的原貌,三楼作为办公室。

1994年,一楼改为长宁区革命史料陈列室,作为陈列馆的基本陈列,并对馆舍进行全面大修。

2002年,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对基本陈列进行了改版,展览的内容、展品数量、材质、灯光照明设备等均获补充、提高和更新,展览面积有所扩充。同年,改建北侧的晒台为会议室,兼作电化教育室。

建筑布局

编辑

综述

外观外观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占地面积85平方米,建筑面积224平方米,为假三层砖木结构的联列式外廊风格建筑。

展厅

基本陈列

陈列馆的一楼设有《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整个陈列通过图片和史料,展现了长宁区内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现存的革命纪念地——《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故居、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的基本概况,另有《上海市长宁区革命纪念地、遗址分布图》作为补充。陈列面积为80余平方米。

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基本陈列

陈列馆的二楼为《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原貌陈列。南室为瞿秋白到编辑部领导工作的场景及编辑部常务编委、出版局长郑超麟的卧室原样。北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长罗亦农牺牲前最后的住处卧室原样。走廊的橱窗内陈列着《布尔塞维克》复印件,载有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农民暴动、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内容的通讯报道。

基本陈列

临时展览

《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

馆藏文物

编辑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对有关中共党史的历史文物资料及长宁区的革命史料进行征集、研究、陈列和保管,馆内有革命烈士遗物、照片152件。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通告;《新青年》《布尔塞维克》和《求是》刊物等。

“人民保安队”臂章“人民保安队”臂章

“人民保安队”臂章

上海解放前夕,“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人民保安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护厂、护校、护店”活动,参与维护上海治安,防止敌对势力破坏。该臂章由原上海大厦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人民保安队成员葛修禄、徐富贤夫妇使用并保存。

2008年2月25日,葛修禄、徐富贤夫妇将臂章捐赠给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秦鸿钧烈士使用的收发报机(复制品)秦鸿钧烈士使用的收发报机(复制品)

秦鸿钧烈士使用的收发报机(复制品)

上海分局、上海局的电台先后由刘长胜、张承宗负责领导。该台最初与华东局、香港分局的电台取得联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下半年,上海环境日益险恶,为确保电台安全,上海局开始直接与中央保持联系。电台设在打浦桥新新街新新南里315号的阁楼上(今瑞金二路409弄),报务员为秦鸿钧。

陈锦霞携带电报文件的皮包(复制品)陈锦霞携带电报文件的皮包(复制品)

陈锦霞携带电报文件的皮包(复制品)

中共江苏省委工委书记林的妻子陈锦霞在(1937年~1948年)担任江苏省委和上海局的政治交通员时,用来运送中央和上海之间的电报及重要文件的皮包。

文化活动

编辑

宣传教育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2002年参与区文化局和党史办拍摄电视片的工作,策划、组织拍摄的电视片《风雨历程——长宁区革命斗争史回眸》,获上海党史优秀成果奖。1998年陈列馆成立“红领巾讲解团”,至2007年,先后培训了300多名学生成为“红领巾讲解团”的讲解员。组织大、中、小学校举办“走进党史——长宁区红领巾讲解员、青年志愿者风采展示活动”和“我们走近张闻天——红领巾讲解员、青少年志愿者演讲比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原创演出比赛”等活动,通过朗诵、快板书、情景剧、配乐诗等形式进行宣传。此外,还在各学校举办了“从考古发现看上海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宋庆龄与孙中山”“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等各类专题讲座100多场。

2007年举行的《布尔塞维克》创刊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是陈列馆近年来最为成功的一次主题系列活动,整个活动内容包括:参观旧址、召开大型座谈会、制作巡展展版、编印《红色记忆》纪念册、开展征文比赛活动等。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辈瞿秋白、罗亦农、蔡和森、恽代英、王若飞、张闻天、陆定一等的后代蔡妮、恽希仲、张虹生等应邀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来馆参加活动。

学术研究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研究论文有:《一条光明的路——漫议布尔塞维克主义的胜利》《撒翁与布尔塞维克》《服务于社区党建: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社会功能》。

交流合作

1997年至2007年,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先后与嘉定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静安区文史馆等20多个单位合作举办了《97香港回归图片展》《群英结党救中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巡回展,并开展“红色旅游”等活动。此外,陈列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结合重大节庆日,于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200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80周年之际,举办了《崛起的长宁》和《光辉的旗帜先锋的足迹》大型图片展。2000年,陈列馆自行设计了建馆后第一套流动展版《长宁区革命史料展》,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在全区各学校、机关、工厂、街道等单位进行巡展。

所获荣誉

编辑

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0月,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被评为第七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机构设置

编辑

历任馆长

金钟强(1988~1991年);文娟(1991~1993年,区文化局副局长兼);阮平(1993~1996年,区文化局副局长兼);周秀麟(1997~1999年,副馆长);周秀麟(1999~2001年);蔡佩华(2001年11月~2006年12月);李钧(2006年12月~2008年4月,常务副馆长);李钧(2008年4月~2009年9月);顾华(2009年9月起)。

单位性质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是国有文化事业单位。

经费来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由上海市长宁区财政全额拨款。

人员编制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有编制5人,行政管理人员1人(兼业务),业务人员4人。

观众接待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年约8万人次。

参观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近定西路)。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六及国定假期:9:00-11:00,13:00-16:00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线路

可乘坐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到中山公园站下车;

可乘坐上海公交825路、20路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