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士德工学院 编辑

上海历史上的一所私立大学

雷士德工学院雷士德工学院

雷士德工学院(英译:The 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1934年10月1日建成开学 ,是位于上海的一所土木工程类私立大学,用雷士德基金会部分基金建造,并以亨利·雷士德的名字命名。1944年,校舍被日本海军占用,学校因而停办。雷士德工学院从1934年10月1日建成开学到1945年停办,前后延续时间仅10年。从雷士德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只有5届学生,总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000人。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10月,校址为国立淞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9月更名为上海航务学院)所用。 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搬迁后,原址改为上海海员职工疗养院。1955年1月,原址改为上海海员医院。1994年2月,雷士德工学院旧址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雷士德工学院

外文名:The 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Technical Education

简称:雷士德

创办时间:1934年10月

办学性质:土木工程类私立大学

校训:苦心志,劳筋骨

知名校友:陈占祥、徐鹏飞、梁于藩等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主要院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

停办:1945年4月

学校介绍

编辑

雷士德工学院,亦作雷氏德工学院,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根据侨居上海的英裔建筑师、房地产商和慈善家亨利·雷士德遗嘱,用雷士德基金会部分基金建造。

雷士德工学院建筑由德和洋行设计,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民国23年2月17日举行奠基典礼。

雷士德工学院和附属中学占地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900平方米。

大楼耗资100万银元,建造时间仅用了8个月,于10月1日启用。1936年竣工。

占地面积6276平方米,建筑面积898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六层,地下一层 ,两侧逐渐降为四层、三层,坐北朝南,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丫形,主入口为尖券门廊,顶部冠露肋穹顶塔楼。窗间墙饰竖向线条装饰并伸出女儿墙,女儿墙折线状起伏,有装饰图案(虽然保护牌子上写的是装饰艺术派,但是横向的左右对称,加上中央的圆形拱顶,更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校舍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屋内的墙壁、门窗、楼梯、地板和盥洗间十分考究,并装有暖气设备。设有专供校长、教师用的自动电梯,这在当时的上海各校属罕见。大楼中间3层的两翼都供教学之用。

除教室以外,楼内设有各种工场和实验室,还有大礼堂、图书室、博物室、校长教职员办公与备课室、教师与学生食堂及厨房等。

各工场和实验室的机器都是当时最新最齐备的。课堂黑板可上下滑动,课桌椅相当考究。

1994年雷士德工学院原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1994年雷士德工学院原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

学校包括日校与夜校,日校则分学院、附设中专(高中)与初中三部分。

学院下设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器工程诸课,规定以华人子弟为主要学生,并适当接纳除英、美、法三国以外的其他国籍学生,校训为孟子的“苦心志,劳筋骨”。

笃信宗教的雷士德在遗嘱中明确指出,不准把宗教带到教育中去,因此雷士德工学院不设置宗教课程。

学院以教师的讲课笔记为教材,是上海唯一一所不使用标准教育课本的大学。

1934年10月建成开学。1942年12月校舍日方占用,1945年4月停办。抗战胜利后,重获自由的英国人要求雷士德工学院恢复开学,但因为日本海军占用的校舍被国民政府作为敌产没收和雷士德遗产管理委员会由于战乱而资金流失严重等原因未能实现,工学院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后更名上海航务学院)迁入。

1953年起为上海招商局医务室、上海海运局职工医院。1955年1月,更名上海海员医院。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现为上海海员医院甲状腺诊疗中心,位于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

建筑风格

编辑

雷士德工学院建筑风格兼具英国哥特复兴风格和装饰艺术派风格,是研究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的重要案例,也是上海近代多元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立面以天平、角尺、齿轮、圆规、烧杯等科学仪器与机械图案作为装饰,独具匠心。

修缮项目

编辑

2022年10月,“雷士德工学院”修缮项目总体完工。此次修缮项目南、西立面和南侧草坪为外部重点保护部位。考虑到建筑的外立面包含泰山砖、水刷石、花岗岩石材、斩假石等多种类型,是本次保护修缮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修缮中,团队更是注重原汁原味地保留历史。二楼阶梯教室保留的室内黑板为上下提拉活动黑板,为1930年代原物,在近代教育建筑中保存至今者较少。而二楼原雷士德校长李赉博(Bertram Lillie)的办公室,装饰简朴,与历史照片对照,原大理石壁炉套、条木地板、外窗等为历史原物,保存基本完好。

本项目配套雷士德公共绿地也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施工。据介绍,该绿地占地面积约1603平方米,以“开敞绿地、景观共享、映衬历史、延续风貌”的设计愿景,打造全面开放的公共绿地,以内向开敞的空间手法复原了中央弧形草坪,并保留了老银杏等大型乔木,最大程度还原建筑原貌。同时,在公共绿地中,一件兼具艺术和科技感的现代雕塑,悄悄喻示着“雷士德工学院”已经焕彩新生。

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后鸟瞰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后鸟瞰

2023年2月,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保护工程竣工。

2023年12月8日,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入选第四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历任校长

编辑

李赉博(Bertram Lillie,1934年-1940年)

桑顿(A. E. Thornton,代理,1940年-1945年)

人才贡献

编辑

雷士德工学院雷士德工学院

雷士德工学院及附中培养出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其中有:

陈占祥:中国城市规划专家。1935-1937年上海雷士德工学院建筑构造专业学习。

毕生致力于提高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水平,在勤奋读书和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经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规划内容及方法,使我国在城市规划“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在英、美等国享有重大声誉。

1950年他和梁思成提出的“梁陈方案”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

徐鹏飞:雷士德工学院机械系学生。1943年参加新四军,1948年任中共领导的光大华行经理,旋随光大华行赴香港,1963年调上海,任上海外贸局处长、副局长、进出口办副主任,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等职。

曹文锦:1939年雷士德初中毕业,1949年创办大南轮船公司,1966年改组为万邦航运集团,有香港“三大船王”之一之称。

梁于藩:1938年雷士德高中毕业后入雷士德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长期从事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研究。1981-1987年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副代表,1987年后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名誉会长。

图书《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图书《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

鲁平:1938年进雷士德初中,继而进高中,1941年学校被日军接管后转圣约翰大学。

1978年调国务院港澳办公室,1990年任主任,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被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

史久镛:1944年雷士德高中毕业,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学硕士。2000年2月任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2003年2月任院长。

盛峻峰(草婴):1938年入雷士德初中,著名翻译家,任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翻译家协会副会长。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1938年入雷士德初中,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2012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容永道:早年毕业于雷士德初中,原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席,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顾懋祥:1941年2月雷士德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理位置

编辑

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

基金会

编辑

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英国人,建筑师、房地产商和慈善家,1840年出生于南安普顿,1867年起侨居于上海,1926年在沪去世后葬于静安公墓(今静安公园)。他终身未娶,没有后代。

慈善家-亨利· 雷士德慈善家-亨利· 雷士德

雷士德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地产,去世后留下了数目惊人的财产,根据他的遗嘱,1926年逝世捐出全部遗产发展上海教育、医疗慈善事业,遗产由以他姓名命名的亨利·雷士德基金会托管,资助建造了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原址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雷士德工学院及附属中学(原址现为上海海员医院)、仁济医院大楼(任济医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医院”,遗嘱规定除传染病病房外不得设置单人病房,穷苦和急需住院的病人应免费接纳并免交一切费用)、上海聋哑学校(位于虹桥路,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施精良的残疾人学校)等。雷士德生前还曾多次捐赠大笔资金给上海车夫福音会,救济贫苦的人力车夫,免费向其提供衣食、住宿、医疗和教育服务,并为他们在嘉兴路建立了一座礼拜堂。雷士德对于慈善事业的热心,是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并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常说:“我的钱是在中国赚的,我要把绝大部分财产留给中国人。”此外,雷士德遗嘱指定赠款的单位和组织也相当多,如虹口华德路12号的圣路加医院、忆定盘路(现江苏路)4号的中国盲人院、董家渡的穷苦小姊妹会、虹口的黄包车夫会、南市的穷苦精神病院,等等;与此同时,雷士德还分别指定一些房产,以其租金作为他指定建造的院校的维持费。

虽然雷士德工学院和雷士德医学研究院早已停办,但是亨利·雷士德基金会依然存在。1949年解放后雷士德基金会总部迁往英国伦敦,有一小笔款项保存在英国以应付费用的支出及捐赠等,这笔款项由基金保管委员会直接掌握,暂时为香港学生在英国大学或技术学院学习科学知识。1975年起按助学计划正式运作。资助对象为留学英国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建筑学、医药学、计算机发展和机械科学领域研究生或更高水平学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基金会对申请人还有着学成后需返回中国,以及将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将有益于中国人民等要求。近几十年来,由基金会资助去英国进修、研究的中国专家、学者多达四百余人。

下一篇 雷士德医学研究院

上一篇 飞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