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细胞动物 编辑
单细胞动物就是只有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个体,这种动物往往比较低级,如很多细菌就是单细胞生物,其他生物就比单细胞生物要高级的多,而且身体的各个组织和结构发育的比较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性较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现在的多细胞生物都是由像单细胞这样的低等生物进化来的,也就是任何生物都具有细胞,但也有例外,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是由核酸物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外壳构成的。
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在250 微米以下,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本门动物分布广泛,既有绝灭的,也有生活在现代的;既可以生活在水里、土里,也可以生活在动、植物身体里。根据运动“器官”的有无,一般可以划分为鞭毛虫纲、纤毛虫纲、孢子虫纲和肉足纲。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反射,只有“应激性”。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也是自然界中降解水体中有机物的主要动力。草履虫是研究单细胞动物最好的标本,因为它具有这类动物的全部属性。
单细胞动物
眼虫
眼虫身体呈梭形,能分出前后来,前端有一根鞭毛,靠其搅动能在水中游泳,它最明显的特征是有一个能感光的“眼点”,故名眼虫。它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寻找泥里的有机物为食;另一种依靠自己体内的叶绿素,和植物一样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后一种生活方式表明了在某些环境下它是植物,这说明在原始最低等动物中,动、植物之间的界线还并不明显。
有孔虫
自我保护方面要比眼虫好,体内分泌粘液粘住沙粒,在体外形成一个硬壳。壳口伸出许多丝状的肉足,生物学上称为伪足,其形状是可以变化的,当触到一块食物,伪足就包围住送进“口”吃掉,伪足还能排出废物,使虫体移动。有孔虫通常有两种生殖方式,在发育过程中交替进行,即世代交替。无性生殖是由成熟的裂殖体向外放出大量的配子母体,配子母体成熟后又大量放出带鞭毛能游动的配子,两个配子形成合子就是有性生殖,合子再发育长大成为新的裂殖体。
有孔虫在地史时期中出现过几次繁盛期,尤其在白垩纪时出现了特殊种类(如能游的有孔虫),成为地质学家们划分对比白垩纪海相地层的重要依据。白垩纪时有孔虫的数量也是极大的,甚至在白垩纪形成的岩石中都占有很高的比率,专家们管这种有大量生物参与形成的岩石叫生物礁。
纺锤虫
纺锤虫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动物,生活在大约100米深的热带或亚热带海底。它有钙质壳,壳体随着虫子的长大不断增多,并随着它的演化而不断增大,从发现的化石来看,最小的不足1毫米,而大者可达到20 - 30毫米。它最早出现在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时极盛,不仅数量丰富且种类繁多,构造也变得复杂,但到了二迭纪末期就全部绝灭了。此类动物分布时间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十分广泛,更因其体形小,在二叠纪地层划分上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化石门类。
以上几种化石因体形微小,在化石界中被称为微体化石。它们从细菌“手”中接过了生命的“接力棒”,经过漫长岁月“传”给了多细胞动物后仍不愿离去,又“护送”到了古生代,有的种类还一直“护送”到现代一直在作鱼虾的食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