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刺史部 编辑

出自《尚书·禹贡》的行政区划

冀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

《尚书·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区。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冀州刺史部,隋初废郡用州县两级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冀州刺史部为监察区,隋亡遂废。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冀州刺史部

范围:今日之山西省、河北西北豫北等地

历史沿革

编辑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鉴于秦代中央直辖四十郡,多有不便。于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级行政机构,除都城附近的司隶部外,分天下为十三个刺史部。因以《禹贡》《周礼》所载之州为名,故又称十三州。冀州刺史部包括今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三个地区的全部,衡水地区的大部,保定地区的西南部,沧州地区的一小部,河南省北端三、四个县,山东省西端三、四个县。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部领有安平郡、常山郡、中山郡、河间郡、清河郡、赵国、巨鹿郡、渤海郡、魏郡九个郡,约百余个侯国(县)。

三国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占领冀州,自领冀州牧。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为魏公,领有冀州,河东等十郡。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220年10月东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年号由延康改黄初,因曹操封魏公,国号魏。从这一年起,我国进入三国时期。三国时魏冀州所辖范围与东汉时大体相同。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因为邺城为五都之一(长安、谯、许昌、邺、洛阳),冀州州治移至信都。

西晋

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安平郡改为安平国,仍以汉制,州治信都。冀州领安平、巨鹿、赵国、平原、乐陵、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常山、中山十三个郡国。安平国领信都、扶柳、下博、广宗、经、观津、武邑、武遂八县。阜城县并入信都(据《大清县一统志》)。“范志”载,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年),立原安平王孚之曾孙祜为长乐王,遂改安平国为长乐国。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夏,羯族首领后赵石勒攻陷冀州,杀信都刺史王斌,将都城自冀州信都徙理襄国,下设三个州,冀州治信都。

十六国

317—420年,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活动于冀州地区的先后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行政区划基本沿袭西晋。至季龙,冀州治长乐郡。前燕,鲜卑族慕容儁平冉闵。冀州又徙理信都。前秦氐族苻坚慕容暐,州徙于邺。后燕慕容垂自称燕帝,据中山(今河北完县),复移冀州于信都。

南北朝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改为北朝,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北魏拓跋圭皇始元年(396年),置冀州,治信都,辖长乐、武邑、勃海三郡;长乐郡领信都、扶柳、堂阳、枣强、索卢、广川、南宫、下博八县。515年,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六月,道人法庆聚众造反于冀州。

隋朝

隋文帝灭陈之后,中国又由割据转为统一。由于幅员的广阔,废郡用州县两级制,冀州刺史部除。607年(隋大业三年)复置冀州刺史部为监察区,隋亡遂废。

行政区划

编辑

西汉

【魏郡】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

下辖:邺县,梁期,武始,武安,涉县,邯云,即裴,斥丘,平恩,清渊,馆陶,元城,魏县,阴安,繁阳,内黄,黎阳,邯沟。

【赵国】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下辖:邯郸,易阳,襄国,柏人

【广平国】治广平(今河北鸡泽旧城营)

下辖:广平,曲周,南曲,斥章,列人,曲梁,广年,南和,朝平,平乡,任县,张县,广乡。

【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

下辖:清阳,信成,缭县,枣强,复阳,东武城,东阳,绎幕,隃县,灵县,信乡,厝县,贝丘。

【信都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下辖:信都,辟阳,广川,历县,修县,高堤,观津,武邑,东昌,下博,乐乡,桃国,扶柳,昌成,西梁,南宫。

【河间国】治乐成(今河北献县)

下辖:乐成,侯井,弓张,武隧。

【巨鹿郡】治巨鹿(今河北鸡泽平乡城)

下辖:巨鹿,新市,广阿,象氏,柏乡,廮陶,杨氏,历乡,堂阳,贳县,敬武,宋子,临平,安乡,安定,乐信,深泽,下曲阳。

【真定国】治真定(今河北正定)

下辖:真定,稿城,肥累,绵曼。

【常山郡】治元氏(今河北元氏北部)

下辖:元氏,石邑,关县,封期,平棘,鄗县,房子,中丘,桑中,井陉,蒲吾,乐阳,灵寿,上曲阳,南行唐,九门。

【中山国】治卢奴县(今河北定州)

下辖:卢奴,安险,陆成,安国,苦陉,毋极,新处,望都,唐县,曲逆,北平,北新城。

东汉

魏郡治邺县(今河北临漳邺镇)。

领15县:邺县、内黄、黎阳、繁阳、阴安、魏县、元城、馆陶、清渊、平恩、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国。

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北)。

领7县:甘陵、贝丘、灵县、鄃县、绎幕、广川、东武城。

安平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领13县:信都、扶柳、堂阳、南宫、陉县、武邑、观津、下博、武遂、饶阳、安平、南深泽、阜城。

巨鹿郡治廮陶(今河北宁晋东陈附近)。

领15县:廮陶、杨氏、郧(去员加枭)县、下曲阳、南䜌、任县、平乡、南和、巨鹿、广干、曲周、广宗、广年、斥章、列人。

赵国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领5县:邯郸、易阳、襄国、中丘、柏人。

常山国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领12县:元氏、栾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门、蒲吾、井陉、灵寿、南行唐。

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州)。

领13县:卢奴、安熹、汉昌、蠡吾、安国、毋极、新市、上曲阳、望都、唐县、蒲阴、北平、广昌。

河间国治乐成(今河北泊头千户屯附近)。

领11县:乐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东平舒、高阳、鄚县、文安、易县。

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领8县:南皮、东光、重合、高城、阳信、修县、浮阳、章武。

三国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钜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九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西晋

冀 州

信都

赵国

房子县

9

房子县、元氏县、平棘县、高邑县、中丘县、柏人县、平乡县、下曲阳县、鄡县

巨鹿国

廮陶县

2

廮陶县、巨鹿县

安平国

信都县

8

信都县、下博县、武邑县、武遂县、观津县、扶柳县、广宗县、经县

平原国

平原县

9

平原县、高唐县、茌平县、博平县、聊城县、安德县、西平昌县、般县、鬲县

乐陵国

厌次县

5

厌次县、阳信县、漯沃县、新乐县、乐陵县

勃海郡

南皮县

10

南皮县、东光县、浮阳县、饶安县、高城县、重合县、东安陵县、蓨县、广川县、阜城县

章武国

东平舒县

4

东平舒县、文安县、章武县、束州县

河间国

乐城县

6

乐城县、武垣县、鄚县、易城县、中水县、成平县

高阳国

博陆县

4

博陆县、高阳县、北新城县、蠡吾县

博陵郡

安平县

4

安平县、饶阳县、南深泽县、安国县

清河国

清河县

6

清河县、东武城县、绎幕县、贝丘县、灵县、鄃县

中山国

卢奴县

8

卢奴县、魏昌县、新市县、安喜县、蒲阴县、望都县、唐县、北平县

常山郡

真定县

8

真定县、石邑县、井陉县、上曲阳县、蒲吾县、南行唐县、灵寿县、九门县

北魏

冀州

长乐郡

信都(河北冀州)

4郡21县

东魏

冀州

长乐郡

信都(今河北冀州市)

4郡

北齐

冀州

长乐郡

信都(今河北冀州市)

隋朝

冀州刺史

计31郡221县。地域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京津地区、山东西北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南部

信都郡

长乐县(今河北冀县)

清河郡

清河县(今河北清河西城关)

魏郡

安阳县(今河南安阳市)

汲郡

卫县(今河南浚县西南卫贤)

上党郡

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

河东郡

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西南江蒲州镇)

河内郡

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

长平郡

丹川县(今山西晋城市东北高都镇)

临汾郡

临汾县(今山西临汾市)

龙泉郡

治隰川县(今山西隰县)

西河郡

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

文城郡

吉昌县(今山西吉县)

绛郡

正平县(今山西新绛县)

涿郡

蓟县(今北京市城西南)

离石郡

离石县(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

雁门郡

雁门县(今山西代县)

马邑郡

善阳县(今山西朔州市)

定襄郡

大利县(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城西北)

恒山郡

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

博陵郡

鲜虞县(今河北定州市)

河间郡

河间县(今河北河间市)

上谷郡

易县(今河北易县)

赵郡

平棘县(今河北赵县)

武安郡

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

楼烦郡

静乐县(今山西静乐县)

太原郡

太原县(今山西太原市南)

襄国郡

龙冈县(今河北邢台市)

北平郡

卢龙县(今河北卢龙县)

安乐郡

燕乐县(今北京密云县北半城子)

渔阳郡

无终县(今为天津市蓟县)

辽西郡

辽西县(今辽宁义县东南),后移治柳城县(今辽宁朝阳市)

-

-

-

-

下一篇 至道十五路

上一篇 十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