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编辑

1965年成立的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单位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成立于1956年,直属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中医药科研单位之一。同时兼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智库分会会长单位、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以及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外文名: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TCM Literature

别名: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

成立于:1956年

地区: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56号

荣誉:上海市中医药信息协作中心基地

荣 誉

编辑

上海市中医药信息协作中心基地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智库分会会长单位

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智库入选单位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上海市针灸学会戒烟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单位

上海市矿物化石研究会中药矿物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馆史概述

编辑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1956年7月16日,上海巿中医文献研究馆正式成立。成立之初,文献研究馆即卫生局直属单位,馆址设在当时的卢湾区南昌路218号。1968年在全国最早开设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门诊部。1990年成立了上海市中医药情报研究所,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上海的信息分中心。1995年成为上海市中医药信息协作中心基地。近十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成为上海市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办公室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办公室、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评价(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依托单位。主要从事古今中医文献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医药特色临床研究、中医药传承教育管理、中医药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医药智库与大数据研究、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文献杂志》编辑出版。

馆训

编辑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训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训

“厚德笃志,博学求真”作为该馆的馆训,意为“要有坚定的信念,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育人成才,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文化墙

编辑

中医文献馆前的小巷一侧的墙壁上,镌刻雕镂着古铜色的中医浮雕。“3·17国医案”“淞沪抗战中的热血中医”“四大家中药老字号”以及“丁甘仁中医专门学校”“医界春秋”等独特的海派中医史实。让文献馆书香盈门,文化气息浓厚。

部门职能

编辑

中医药传承研究中心

中医药传承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由其前身老中医经验及民间医药研究室(1986年成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室(1987年成立)、中医药传承研究室(2009年成立)等机构演变发展而来,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秘书处所在机构。主要开展中医药文献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馆员学术传承研究、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作为全市最早开展“海派中医”研究的机构,中心近十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文献研究课题,包括“海派中医药特色研究”“上海地方志中医药文献研究”“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学术发展史及其医家思想研究”“海上名医经验整理研究”“海派中医蔡氏妇科流派传承研究”“祝氏内科流派传承研究”“馆员学术传承研究”“中医常见病证专辑文献研究”“近代上海中医医家临床文献研究与当代上海中医医家专病诊疗经验推广”等。中心致力于馆员学术传承研究。建成馆员数据库,将历届馆员生平、医案、医话医论、字画、处方笺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对馆员学术经验进行挖掘分析。编写并出版《海上名医临证录》《海上名医心得录》《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名录》《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图录》《跟名医读伤寒》等书著。近年来,中心在加快本馆名医工作室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名老中医数字化工作室”,助力中医药临床数据反馈结构化、诊疗决策智能化。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由其前身中医药情报研究室(1986年成立)、中医药技术咨询室(1991年成立)、中医药信息研究室(2006年成立)、中医药发展研究室(2010年成立)、中医药大数据与智库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等机构演变发展而来。中心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的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上海分中心,具备开展中医药查新检索和情报信息服务的资质,长期为各级各类机构及研究团队提供科技查新、引文引证、系统评价、科技咨询、知识管理、数据系统开发等服务,为中医医疗、科研和管理等不同领域提供多方位的深度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心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智库分会秘书处、中华中医药学会改革与发展研究分会秘书处、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 秘书处所在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领域宏观决策的咨询、智囊和参谋机构职能。一是对中医药发展中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二是承担或参与全国中医药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重大问题、重点项目等的起草编制、咨询论证;三是受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委托,提供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专题研究及咨询论证服务等。

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

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由其前身《杏苑中医文献杂志》 编辑室(1987年成立)、《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1994年成立)、中医文献研究室(2004年成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等机构演变发展而来。中心开展基于中医文献的中医药文化推广及创新性应用研究,是本馆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各种渠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平台,先后承担多项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荣获“逐梦新时代”第四届上海市民微电影节唯一的“卫生专题”奖、第十一届(2020年度)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科学技术普及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普作品奖等。中心主要职能一是编辑出版中医文献研究专业期刊《中医文献杂志》;二是打造以该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核心的融媒体基地,包括该馆在B站、爱艺奇、腾讯视频等媒体的官方账号;三是建设中医文献智慧平台,展现中医文献重大专题研究进展,以科技支撑文献精华传承;四是开展中医药科普,探索中医药文化“进地铁”“进校园”“进社区”“进楼宇”“进古镇”等,视频《同舟共济》获第三届百部网络正能量动漫音视频作品奖 、2018年5月,海派中医地铁专列获“中医药健康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优胜奖 、入选2017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 、2018年9月,入围2018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 、2018年11月,与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联合主办主题为“看见,你的美”的摄影大赛 、2020年4月,视频《归来》获“城市荣光”第六届上海市民微电影(短视频)主题活动唯一的“卫生专题”奖 、2020年10月,视频《归来》获2020年度中医药科普作品 、2020年,《中医药文化进地铁》获2020年上海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普及奖 。五是研发中医药文创产品,如中医药文化系列手账本《草木笔记》《晶石笔记》及花茶、香囊、精油等。

中医门诊部

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1968 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开设中医门诊部。该门诊部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非营利性三级专科医疗机构,也是上海市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作为全国最早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门诊部之一,曾先后聘请上海中医药界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老中医担任正副馆长和馆员,早期如江南医杰顾渭川、喉科名家张赞臣、温病大家严苍山、儿科泰斗董廷瑶等;当今如朱南孙、蔡小荪、施杞、严世芸等,几乎囊括了大部分上海名医;国医大师裘沛然、张镜人、颜德馨、石仰山均为馆员顾问;朱良春、余灜鳌、张灿玾也被聘为名誉馆员。

特色科室

编辑

内科

①失眠症门诊:采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类型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戒除对镇静催眠类西药(安眠药)的依赖;②肝胆病门诊:采用抗病毒、防纤维化治疗慢性肝炎;多向调节法治疗脂肪肝;清胆、利胆、通络攻下法治疗胆道疾病;③肿瘤门诊:以中医药对各种肿瘤进行手术后或放化疗后调理,抗复发,防转移;④心血管病门诊:以调治心病、重在气血、兼顾五脏、整体平衡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治疗各类心血管病症;⑤肾脏病专科:从整体出发,调整邪正盛衰,补肾泄浊,控制炎症,消除血尿、蛋白尿保护肾脏功能;⑥胃肠病专科:升清降浊,标本兼治,益中州,调脾胃,治疗各类消化道疾病;⑦血液病专科:以扶正固本、益髓填精为治则,治疗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⑧肺系疾病专科:运用补肺固表、益气生津、宣降肺气等法则,治疗老慢支、肺气肿、肺纤维变等疑难病症;⑨内分泌疾病专科:采用升提元气、软坚散结之法,治疗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⑩免疫性疾病专科:着眼于整体,标本兼顾,调节免疫,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反复口腔溃疡等由于免疫异常导致的病症。

脑病专科

采用健脾、补肝、益肾等方法,治疗中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格林 -巴利综合征等疾病。

妇科病专科

汇聚上海朱氏妇科、蔡氏妇科学术继承人,运用周期疗法,对经、带、胎、产等妇科疑难病症疗效显著。

男性病专科

采用动静结合,调节精气,清热通淋等方法,治疗精液异常、性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皮肤病专科

采用清热、血、祛湿、排毒等方法,治疗痤疮、粉刺、色斑、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疾病。

肛肠病专科

采用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方法,具有手术创面小、疗程短、见效快、花费少等优势。

针灸科门诊

①眼病专科:针刺与药物穴位敷贴相结合,治疗各种眼底疾病;②头皮针疗法:由林氏头皮针疗法 学术继承人主诊,治疗小儿脑瘫、自闭症、中风后遗症、共济失调等各种脑源性疾病;③割治疗法:濒临失传的中医传统疗法,对小儿疳积、慢性咳嗽、哮喘、成人慢性胃病等有独特疗效;④小刀针疗法: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气血疏通,快速解除或减轻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及其他不适症状;⑤戒烟。

儿科门诊

由董氏儿科学术继承人主诊,运用“宣肺达邪”“调摄脾胃”等法则,治疗各类小儿疾病。

伤科门诊

由石氏伤科传承人坐诊,综合运用针灸、推拿与中药内服,疏通气血经络,治疗颈椎病、腰突症等各类骨伤科疾病。

历任馆领导

编辑

1956.7-1966 ,首任馆长,顾渭川。以“用药轻清、辨证精当”的诊疗特点。

1981.7-1985.10,第二任馆长,董廷瑶。从事中医工作 70 余年,救治危重病儿无数。

1960-1972,第二任副馆长,张赞臣。临床涉及各科,以喉科及外科出名。参加社会活动。

1985.10-1990.9, 第三任馆长,王翘楚。首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90.9-1995.7,第四任馆长,励正康。

1995.8-1997,陈熠(代馆长)。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97-2005.2,第五任馆长,张仁。上海市名中医,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上海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

2005.2-2006.5,第六任馆长,虞坚尔。同时兼任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

2006.5-2013.8,第七任馆长,方松春。

2013.9-2016.10,第八任馆长,季伟苹。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2016.11-今,第九任馆长,贾杨。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智库分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主任委员。

馆员制

编辑

本馆作为“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之家 ”,秉承以“馆员制”治馆理念,先后聘任了三批共128 名馆员、3 名名誉馆员,已是上海地区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疑难病诊治和民间医药研究及交流的活动基地,更是汇聚海上名医、荟萃名家经验、培养中医后学、传承鲜活文献的中医药学术平台。

拥有上海市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上海市名中医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3人、研究生导师7人;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者占业务人员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硕博士占业务人员比例超过二分之一;先后9人入选国家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6人入选上海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名誉馆员

编辑

朱良春,(1917.8-2015.12)。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主任中医师,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张灿岬,1928 年生。全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文献博士生导师,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余瀛鳌,1933 年生。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名医工作室

编辑

该馆先后为张云鹏、蔡小荪、陈熠、张仁、黄素英、卞嵩京等名中医成立了相应的“名中医工作室”,以发挥该中医学科优势,增强医教研特色,提升学术内涵。拥有“蔡氏妇科”、“方氏针灸”两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陈熠

张仁

黄素英

卞嵩京

馆址位置

编辑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56号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下一篇 中国化工网

上一篇 叶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