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遵妫 编辑

中国现代天文学家

陈遵妫陈遵妫

陈遵妫(1901~1991年)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字志元,福建省福州人。1901年9月16日生。1991年2月2日,陈遵妫先生逝世,终年九十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陈遵妫

别名:字志元

国籍:中国

籍贯:福建省福州

出生日期:1901年9月16日

逝世日期:1991年2月2日

毕业院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人物简介

编辑

陈遵妫陈遵妫

1926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同年回国。从事天文工作五十多年,对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创建作出了贡献。三十年代,他先后参加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昆明凤凰山天文台的筹建工作。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总秘书、理事长、《宇宙》杂志总编辑等职务,主持过《天文年历》的编算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兼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负责人。1955年筹建北京天文馆,并任首任馆长。《史记·历书》中将天文历算称之为“畴”,此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便被称为“畴人”。陈遵妫自谦为“畴界老牛”,意谓愿意做天文工作的一头老牛,埋头耕耘。陈遵妫一生经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并为中国天文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平生经历

编辑

家庭背景

陈遵妫童年在家乡读私塾。少年时代跟随在京城谋事的父亲,就读畿辅中学。 之后,考到北京师大附中读书。 学生时代的陈遵妫好运动,甚至很调皮,有时还搞点恶作剧,很惹老师生气。但他很聪明,成绩也很好,老师又拿他没办法。他喜欢读书,但讨厌当书呆子。当时他深受福建同乡严复科学救国思想影响,决意奋发图强,以科技振兴中国。一九二一年他二十岁时,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主修数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注意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抓教育、科学,使日本变成强国的经验。决心也往这方面努力,使祖国强盛起来。他与中国同学组织合一社,宣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相约日后以所学报效祖国。

学习生涯

有一年暑假陈遵妫先生从日本回国探亲,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父亲的挚友高鲁先生。高鲁先生是个天文学家,当时担任北京中央观象台台长。他与陈遵妫交谈之后,建议这个刚二十出头的青年把数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将来从事天文学研究。而后高鲁先生还特别安排陈遵妫先生到中央观象台做天文观察实习,并且送给他一本翻译书籍《图解天文学》做纪念。 而这就成了陈遵妫先生此后一生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启始萌芽。

留日五年之后,陈遵妫先生在1926年学成归国,先后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保定河北省立农学院做教授。同时还在中央观象台兼职,负责历书编算工作,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天文学会。 一九二八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南京紫金山成立,陈遵妫先生被聘为该所专任研究员,并兼该所算学组主任。于是他正式进入中国天文学界,开始了他六十余年漫长的天文学生涯。

研究领域

1937年陈遵妫先生偶然收到日本天文学家、京都大学花山天文台台长山本一清教授的来信,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托山本主持收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料,希望中国天文研究所予以帮助。陈遵妫先生读信之后非常生气,收集中国古代天文史料,为什么要找日本人来做。从那时起,陈遵妫先生便开始收集史料。他花了两年多时间,编写出《中国天文发达史》,准备交商务印书馆出版。不幸由于战乱,书稿遗失,他的第一本中国天文学史著作终于未能问世。 他的发妻和三个孩子也在这场战争中不幸全部遇难,但越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越能激发他报国的满腔热血。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转战途中,他也不忘进行科学探测和研究。1938年,他参与筹建了昆明天文台,这是战时国家最为重要的天文观测设施之一。1942年,他随研究组到贵阳考察日蚀。1944年,又参加甘肃临洮日食观测队,负责编辑观测资料,用变星仪拍摄造父变星,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奠定了基础。

主要任职

抗战胜利,中央研究院搬回南京。陈遵妫先生受命担任天文研究所代理所长。还出任中国天文学会总秘书长、理事长,国立编译馆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变星委员会委员,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委员,以及《宇宙》杂志主编。这一杂志为宣传近代天文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科技界很有影响。国民政府为表彰他抗战期间公而忘私的丰功伟绩,颁发给他一枚胜利勋章。可是陈遵妫先生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所以新中国成立,他感到由衷的高兴,欣然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并兼任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台长,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科学建设事业。

北京天文馆正式开馆

陈遵妫陈遵妫

1955年中国科学院的竺可祯和吴有训两位副院长,把陈遵妫先生从南京邀请到北京,把创建中国第一座天文馆的重任交给陈遵妫。“天文馆”这个名称是陈遵妫提出的。在国外,具有天象仪的单位名为“天象馆”,它仅起天文电影院的单一作用。陈遵妫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天文科学比较落后,人民大众天文知识很少,应该要把天文馆办成为既有研究,又有普及的单位,重点放在人才的培养上。天文馆筹建组的同志一致同意了陈遵妫的看法。因此,新成立的“北京天文馆”,就以天象厅为中心,配有天文观测台、气象台、天文展览厅和演讲厅,并设有物理实验室与光学车间(为来年制造天文教具与天文望远镜作准备)。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1957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正式开馆,陈遵妫任第一任馆长。

北京天文馆的成立,成为当时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吸引成千上万参观者。1957年10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郭沫若、竺可桢等先后到馆视察。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对天文馆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给陈遵妫馆长与全馆人员以极大的鼓舞。1956年底,陈遵妫率中国天文考察团,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地考察苏联天文馆。

被打成右派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很多知识分子都不幸被打成了“右派”。本来陈遵妫先生还在东欧访问,完全不接触国内的大鸣大放。待他归国之时,反右运动的热潮刚刚退去。可是学者的良知、爱国的热情,促使陈遵妫先生依然给中共提意见。于是在一九五八年,天文馆又给陈遵妫先生补了一顶右派的帽子,并撤去他的一切职务,包括天文馆长和《宇宙》杂志主编。

坚持不懈的努力

陈遵妫始终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直靠翻译国外天文年历为己用是个耻辱。编纂出版天文年历,不仅出于天文学的需要,而且对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等都是大有用途。他为中国独立编算历书,曾四处奔走呼吁,且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64年,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一年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编算出1969年《中国天文年历》。标志着中国依赖“洋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后每年编算出版《中国天文年历》。

作品

他又陆续出版《流星论》,《天文学概论》,《宇宙壮观》,《恒星图表》,《大学天文学》,《日食简说》,《天文学家名人传》,《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清代天文仪器解说》等三十余种著作或译著。另外还有百余篇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现今有不少天文学家和天文工作者就是当年读了陈老先生的著作,而走入天文界大门的。

平反

一直到1979年10月,组织上才宣布对陈遵妫彻底平反,并恢复馆长职务。在这长达20年的时间内,陈遵妫仍然关心天文馆的事业,做了许多工作,他曾经谈到:“我相信党,相信自己,相信事业。不让我当天文馆馆长,我正好写书。人生只有几十年,官可以不做,但要有事业,事业才是人的真正生命。我写作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所依赖的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那个时期赋闲在家时搜集的。”

不畏困难

文革浩劫以后,陈遵妫先生眼疾加重,一目失明。可他宿志不泯,于七旬高龄开始,又遍集资料,整理编写《中国天文学史》。为求精准,每次稿草写完,必送上海请国学巨匠王蘧常先生校对古籍,书题也由王蘧常先生手书。1980年陈遵妫先生七十九岁,《中国天文学史》第一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几近十年,坎坷多多,直拖到1989年底才将四册出齐。全书2300页,170多万字,堪称巨著。《中国天文学史》是中外少见的研究巨著,是祖国文化库中的宝贵资料。

陈遵妫先生为人正直、爽朗,待人热情。特别关心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发展,关心青少年天文爱好者的成长。在他的家里常有客人,其中不少是研究生与中学生。人们向他请教,请他给予业务指导,他都乐意承担。即便是耄耋之年,走路不便,但总是送客人到大门口。老一代科学家的平易近人,热情礼貌,给拜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陈遵妫以82岁高龄,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平生的一个宿愿。他表示,在他有生之年,一定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为祖国建设事业多做点贡献。他觉得,他要做的事还不少。要赶写回忆录;要编一本天文学辞典;要写一些研究论文。只有日夜努力,才能完成。同时,他仍经常到北京天文馆,关心天文馆的建设,向年轻的天文工作者传授天文知识和工作经验直至去世。

出版图书

编辑

中国天文学史

作者名称 陈遵妫

作品时间2016-12-1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于1955年出版之后,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重视与关怀,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其中很多人希望充实该书的内容,使它成为一部比较详尽而又全面的中国天文学史的著作。《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的出版,距今已经二十多年,在这期间,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方面出土的文物和研究的成果不少,原...

主要著作

编辑

陈遵妫著作陈遵妫著作

陈遵妫著译甚多,主要有《流星论》、《大学天文学》、《恒星图表》、《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等专著,普及读物有《星体图说》、《宇宙壮观》等。近来又完成《中国天文学史》的编著工作。

下一篇 中国天文学史

上一篇 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