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裂足动物超门 编辑
有爪动物门的动物极有可能和节肢动物(Arthropoda)和缓步动物门动物(Tardigrada)是近亲,它们共同构成裂足动物超门 缓步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是俗称熊虫(bear worm)的一类小型动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大约有4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
缓步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门,是俗称熊虫(bear worm)的一类小型动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湿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海水的潮间带。大约有400余种,其中许多种是世界性分布的。
缓步类体长一般在0.3—0.5mm之间,最大的仅1.2mm。体呈桶形或柱形,分为头部与躯干部,但分界不清,是由一个原口节与五个分界不清的体节组成;由身体的腹侧伸出4对短粗的足,足的末端顿圆,具4—8个爪,如端爪虫(Echiniscoides),其中最后一对位于身体末端。体表或光滑,或有几丁质板或刺等装饰,在其一生中体表蜕皮4次或更多次。构成身体的细胞数是固定的,相同的属有相同的常数。
体壁的角质层是由几丁质与粘多糖组成的,在超微结构上也是分层的,相似于腹毛类动物。表皮细胞的数目是固定的。肌肉构成许多分离的肌肉带,每一个肌肉带仅由单个的平滑肌组成,也可能是合胞体,附着在两端角质层下,缺乏环肌,靠肌肉带控制足与躯干的运动。由于运动缓慢,故名缓步类。爬行时用爪抓住底部。
体内器官之间充满血腔,真体腔仅残留于生殖腺腔内,没有呼吸及循环器官。
绝大多数的缓步类取食植物组织,也有一些种类取食水底沉渣,或水中、土壤中的线虫。口位于身体前端,口周围围有角质环。由口向内有一细的口腔管,再向内是球状的肌肉质咽。在口腔管的两侧有一对针状的刺(stylets),可由口伸出体外,或由肌肉牵引缩回口腔中,是由口腔管两侧的一对刺针腺分泌形成的(图10-13A)。取食时,由刺针穿破植物或动物细胞,再由咽球抽吸细胞内含物。咽腔为三放形,咽后经短的食道进入膨大的中肠,在此进行消化及吸收。中肠后为直肠,最后通过末端的肛门开口到体外。其排粪常与蜕皮相关,粪便常留在表皮中,当蜕皮时一同排出体外。在中肠与后肠的交界处具有三个大的腺体,被认为是其排泄器官,也称为马氏管。
神经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分节性,也呈链状。头端背面有发达的脑,有围咽神经环与咽下神经节相连,由咽下神经节向后伸出具有4个神经节的双条神经索,神经节给出数条侧神经,其中一对足神经到达足部。感官包括一对简单的眼点,由单个的色素细胞组成,体表及头区的刺也具感觉功能。
缓步类像生活在苔藓植物中的轮虫一样,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当环境干燥时,缓步类的身体也失水而萎缩,腿缩回而处于一种隐生状态(cryptobioticstate),这时它的代谢率几乎降到零,甚至在纯酒、液氦(-273℃)中也能隐生。当环境变得有利生存时,它可以在几小时内吸水,使身体膨胀而复苏(anabiosis)。据报导有的种可隐生7年之久,其寿命也因隐生而延长。关于缓步类的系统地位尚难确定,它的体壁结构、表皮细胞数目固定、蜕皮、形成薄壳与厚壳卵等特征与腹毛类相似,因此有人主张将它们放在假体腔动物中。但真体腔的存在、血腔的出现、附肢的爪、马氏管及神经系统的特征又与节肢动物相似,因此它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及澄清。
有爪动物(Onychophora)是蜕皮动物(Ecdysozoa)中的一门,经常被简称为有腿的虫。有爪动物(Onychophora)一词出现于1853年。全部产于热带,非洲中部、马来半岛、美洲中部均有分布,主要在南半球分布,靠捕食小动物,如昆虫生活。它们身体内有腺体,会喷出一些粘稠的液体去粘住猎物然后进食。在现代动物学中它们奇特的繁殖方式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兴趣。它们的祖先可能是在寒武纪叶足动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的一种,由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蜈蚣纲等外骨骼动物组成节肢动物门被称呼的分类单位。在动物界中,是种最多的一门,在昆虫类就有约100万种被记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