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汉语汉字

气

气(拼音:qì)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气”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天上云气漂浮的样子,为三条长短不一的横线。“气”的繁体为“氣”。小篆“氣”是“饩”(xì,“餼”的简化字)的最初写法,本指送给人米粟,所以从米。后来“氣”取代了“气”,泛指一切气体,它原来的意义则用“饩”来表示。

“气”的本义指云气,又指一切流动的气体,又特指呼吸的气息。“气”在古代又指天气、气候,引申指散发的气味。后来还指人的精神状态或气质,又指长时间养成的一种作风、习气,还指表露于外的如喜气、怒气等情绪。“气”又指疾病的外在表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气

拼音:qì

繁体:氣

部首:气

五笔:RNB(86);RTGN(98)

仓颉:OMN

郑码:MY

笔顺:撇、横、横、横斜钩

字级:一级(编号:0122)

平水韵:去声五未

总笔画:4+0(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象形字

四角码:8001₇

注音字母:ㄑㄧˋ

笔顺编号:3115

字形结构:独体结构

统一码:U+6C14

字源演变

编辑

【甲组】“气”字形演变流程图【甲组】“气”字形演变流程图

“气”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写作三条横线(图1),模拟云气或空气在空中漂浮的状态。古文字“气”与“三”相似,但也有细微差别。甲骨文“三”三横等长;而“气”三横长短不一,上下两横较长,中间一横较短。

西周金文(甲组图2)的形体结构差不多,也是三横,只是笔画更粗短,这和金文铸造性质有关。春秋时大概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三”字的区别,而将“气”字上部一横弯曲。战国文字(甲组图4、5)又将下部一横弯曲,同时还出现了两种形声结构的异体,一种是从火、气声的结构(甲组图4),一种是从火、既声的结构(甲组图6)。从火可能取意于烧火所产生的烟气或蒸汽,“气”在示义的同时兼有示音作用。但随着秦统一六国施行“书同文”政策,后代文字基本沿袭甲组图5的战国文字的写法。汉代及以后文字形体变化不大。

【乙组】“氣”字形演变流程图【乙组】“氣”字形演变流程图

“气”的繁体字“氣”实际上是个后起字,换句话说“气”是“氣”的古文字。“氣”字未见于甲骨文、金文,也未见于战国文字。就已有的文字材料而言,“氣”字最早见收于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许慎的说解是这样的:“氣,馈客刍米也。”“氣”字的本义是赠送人的粮食,所以“氣”以“米”为唯一表义符号。“氣”后又引申指食物。如元杨立斋《哨遍》套曲“饥时节选着那六局全食店里添些个氣”中“氣”即食物之义。这一意义上的“氣”字,读音为xì而非qì,后来都写作“餼”(后简化为“饩”)。《说文》“氣”字下引《春秋传》“齐人来氣諸侯”之“氣”,今本《左传·桓公十年》即作“餼(饩)”。

“氣”用作“云气”之“气”,大概是汉代的事情。清人王鸣盛《蛾术编》就说:“案:‘气’字隶变,以‘氣’代‘气’,‘气’废而不用,而‘氣’字之本义则专用重文‘餼’以当之。”因此,可以看出,与其他的繁简字不同,“气”“氣”二字的繁简关系非常特殊。严格说起来,它们并非是繁简字关系而是借字与被借字关系:“气”为本字而“氣”为借字。古籍中往往不用“气”字,而是借用“氣”字表达云气之义。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表示云气意义的“氣”被废弃,重新恢复了它的古体“气”。

“气”字本指“云气”。例如《墨子·号令》上所说的:“巫、祝、史与望气者,必以善言告民,以请报守上。”这里的“望气者”,是观看气象的人,他能通过云气的变化形状来推断吉凶等,即所谓的“观云识天”。《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其中的“六气”即古人所谓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自然气候变化的现象。通过气不仅可以辨别吉凶,还可以进行时段的切分,即所谓的“六气”为“一时”即一个季节,因此有“节气”的说法。

“气”的本义是云气、气体,因此生活中凡是和气的性质状态相似的、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称作“气”。首先,“气”可泛指一切气体,如“毒气、燃气、煤气、沼气”。其次,呼吸是维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吸入的是新鲜空气,呼出的是体内的浊气,所以“气”又指呼吸的气息,如“气喘吁吁”等词中的“气”。一方面,气息的快慢强弱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情绪、态度,因而“气”可引申为人的声气、声调,如“语气、唉声叹气、理直气壮”。人生气发怒时往往呼吸失控,“气”由此喻指人发怒、动怒,如“气愤、气恼、生气、气急败坏”。

“气”由人具体的呼吸能量、声调语气又引申为人抽象的精神、情绪、态度、情谊等,如《出师表》“恢弘志士之气”,又如“气度、气势、豪气、勇气、娇气、义气、心平气和”;进一步引申为人或事物的属性、特点、风格以及氛围、社会习俗等,如“气质、气韵、气氛、风气、歪风邪气”。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流动的物质

gas

《史记·天官书》:“海旁蜄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唐·杜甫《秋兴》诗之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自有而无者,化为气也,如水之耗而干也。自无而有者,变而为质也,如气之蒸为水也。”

氧气;毒气;煤气;沼气;水蒸气

特指空气

air

《墨子·备穴》:“然炭杜之,满鑪而盖之,毋令气出。”

《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漆涂其隙,中外气隔,息不得泄,有顷死也。”

清·方苞《狱中杂记》:“牖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气压;气泵;寒气;透气

自然界阴晴冷暖等现象

weather;

meteorology

《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唐·杜甫《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气象;气候;天气;秋高气爽;天朗气清

节气;节令

solar terms

《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常以立夏气至,命广州刺史行事祠下。”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三节一气,积六气而成时,岁则有二十四气。”

鼻子可以闻到的味儿

smell

《墨子·节葬下》:“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

《晋书·乐志下》:“兰风发芳气,盖世同其芬。”

唐·李德裕《思山居·清明》诗:“月照一山明,风吹百花气。”

气味;香气;臭气;烟气;泥土气

呼吸时出入的气

breathe

《礼记·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郑玄注:“气,谓嘘吸出入也者。”

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军祭酒弘农董芬……气闭不通,良久乃苏。”

唐·张鷟《游仙窟》:“当此之时,气便欲绝,不觉转眼,时复偷看十娘。”

气息;喘气;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

人的作风、习性等

style

《礼记·乐记》:“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吕氏春秋·音初》:“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

宋·秦观《韩愈论》:“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

风气;习气;官气;俗气;小家子气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气”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又称元气。或称阴阳二气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晋·陆机《辨亡论》上:“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

唐·韩愈《送廖道士序》:“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

宋·张载《正蒙·干称下》:“凡象,皆气也。”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主观唯心主义者用以指主观精神

《孟子·公孙丑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宋·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明·何景明《内篇》之二十:“气者,形之御也。气以神动,形以气存,不存而存,故曰难老。”朴素唯物主义者则用以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

命;命运

luck

宋·苏舜钦《高山别邻几》诗:“高山扶层巅,下与地盘结,气贯不变移,泽枯乃朽裂。”

气数;福气

指人的精神状态

mood;

spirit

《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

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

气势;气概;气魄;怨气;勇气;朝气;气贯长虹

指愤怒、不愉快的情绪

anger

《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辛评﹞闻言,气满填胸,昏绝于地。”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六章:“‘李能!’大妈截住他的话头,忍住气说:‘咱计划那会,你倒是开不开?’”

动气;消气;出气

中医指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发挥功能的原动力

《周礼·天官·兽医》:“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

宋·周密《齐东野语·王魁传》:“积久为寒中洞泄,气脱肉消,饮食不前而死。”

清·薛福成《援越南议中》:“务使越人气壮力完,不遽折而入于法。”

气虚;元气

中医指某种病象

《敦煌曲子词·定风波》:“风湿伤寒脉紧沈,遍身虚汗似汤淋。此是三伤谁识别?情切,有风有气有食结。”

湿气;痰气;肝气

通“器”。器皿;器具

《礼记·乐记》:“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

(Qì)姓氏用字

动词

嗅;闻

《礼记·少仪》:“洗盥执食饮者勿气。”孔颖达疏:“谓不鼻嗅尊长饮食也。”

发怒

be angry

唐·韩愈《刘统军碑》:“德宗之始,为曲环起;奋笔为檄,强寇气死。”

巴金《家》三一:“周氏把觉慧骂了一阵,终于气哭了。”

生气

使人生气

enrage

赵树理《孟祥英翻身》:“要是两口子感情好,受了婆婆的气,晚上可以向丈夫哭一哭。”

气人

欺负;欺压

受气

动词

乞求;给予。后作“乞”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以气鞠及为人气鞠者,狱已断乃听,且未断犹听殹?”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果童》:“营行气食,周流四国,以视贫贱之极。”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

近义辨析

编辑

气—汽

“气”指气体,包括空气、氧气、水蒸气、沼气等。“汽”指水蒸气。这两个字分别与相同的字构词后含义不同。如“蒸气”指某些液体或固体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水蒸气是其中一种,如:汞蒸气;“蒸汽”专指水蒸气,如“蒸汽机车”。水蒸气的“气”不能写作“汽”。

古籍释义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气部】 去既切(qì)

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

【卷一】【米部】气

氣,饋客芻米也。从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

䊠,氣或从既。

餼,氣或从食。

说文解字注

【卷一】【气部】气

“雲气也”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

“象形”注: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是類乎從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既切,十五部。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

【卷七】【米部】 气

“(氣)饋客之芻米也。 ”注:《聘禮》“殺曰饔,生曰餼。”餼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芻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从米也。言芻米不言禾者,舉芻米可以該禾也。經典謂生物曰餼,《論語》:“告朔之餼羊。”

“从米,气聲。”注:許既切,十五部。今字叚氣爲雲氣字,而饔餼乃無作氣者。

“《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注:事見《左傳》桓六年、十年。十年《傳》曰“齊人餼諸侯”。許所據作氣,左丘明述《春秋傳》以古文,於此可見。

“䊠,氣或从既”注:既聲也。《聘禮記》曰:“日如其饔既之數。”注云“古文既爲餼”。《中庸篇》曰:“既稟稱事”。注云:“既讀爲餼”。《大戴·朝事篇》“私覿致饔既”。戴先生曰“既即餼字”。按,三既皆䊠之省。

“餼,氣或从食”注:按,从食而氣爲聲,蓋晚出俗字,在假氣爲气之後。

广韵

去既切,去未溪 ‖ 乞聲隊1部(qì)

气,与人物也。《説文》曰:“雲气也。”今作乞。又去訖切。

去既切,去未溪 ‖ 气聲隊1部(qì)

氣,氣息也。去既切。《説文》本音欷。五。

許既切,去未曉 ‖ 气聲隊1部(xì)

氣,《説文》曰:“饋客芻米。《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康熙字典

【辰集下】【气部】气;部外笔画:0

(qì)《唐韻》去既切。《集韻》丘既切,並音炁。《説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又與人物也。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並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隸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譌》:气,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气、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説非是。

【辰集下】【气部】氣;部外笔画:6

古文:

下一篇 自然知识

上一篇 泰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