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古生代 编辑

地质年代概念

晚古生代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地质年代概念,是古生代的晚期,时间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持续时间1.75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个时期。

时代介绍

编辑
晚古生代属于显生宙古生代的晚期。古生代两个分期的晚期。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晚古生代分为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地理环境的变迁,给生物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植物和脊椎动物迅速由水生向陆生发展,形成晚古生代陆生动、植物大发展的新局面。陆地出现了裸蕨植物群。孢子植物繁盛,并在二叠纪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晚古生代是陆生脊椎动物发展的时期。在地史上曾将晚古生代称为鱼类和两栖类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中出现了菊石、有孔虫和竹节石。曾发生过两次生物集群灭绝:①晚泥盆世弗拉斯阶和法门阶之间的生物量的突然变化以及生态系的更替。②二叠纪末期的四射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以及腕足动物的大部分科属灭绝,成为划分古生代与中生代的标志。晚古生代,全球岩石圈各板块继续运动,由于北半球各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并与冈瓦纳大陆相接,到二叠纪末形成了联合古陆。晚古生代中、后期在南半球冰川广布。著名矿产有与生物礁伴生的石油、天然气,与蒸发岩伴生的钾盐。陆生植物的繁盛,造成地史上大规模煤和油页岩的堆积。

晚古时代植物晚古时代植物

晚古生代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前,持续时间1.75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时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发生和繁盛。鱼及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出现了裸蕨植物群。孢子植物达到繁盛并在二叠纪晚期出现裸子植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中出现了菊石、有孔虫和竹节石。同时发生了两次生物集群灭绝:晚泥盆世弗拉斯阶和法门阶之间的生物量的突然变化以及生态系的更替;二叠纪末期的四射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以及腕足动物的大部分科属绝灭,成为划分古生代与中生代的标志。陆生植物的繁盛,造成地史上大规模煤和油页岩的堆积。与生物礁伴生的石油、天然气,与蒸发岩伴生的钾盐都是本时期著名的矿产。晚古生代中后期在南半球有广布的冰川活动。晚古生代也是各大陆逐渐拼接的时期。由于海西构造阶段的一系列运动,北半球各地槽带结束褶皱成山,主要板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劳亚古陆。同时,与冈瓦纳古陆相联形成联合大陆。

中国古地理

编辑
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经历了1.7亿年。加里东运动的结果使海域缩小,陆地面积扩大,为动植物向陆地迁移提供了有利环境,陆生植物第一次繁盛,首次形成全球性的重要煤期,并出现不同的植物地理分区。脊椎动物中鱼类继续发展,出现了两栖类、爬行类,完成了登陆的重要演化步骤。晚古生代的生物界形成了陆生植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三足鼎立。华力西运动使天山—兴安地槽褶皱上升。秦岭昆仑地槽大部分也已褶皱上升,部分仍保持地槽状态直至三叠纪。华南板块西缘的三江地槽在华力西运动后部分已褶皱上升,部分仍保持地槽状态。 生物界面貌和生物地理分区按泥盆、石炭、二叠3纪分述生物界简况: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跃发展的时期,鱼类特别繁盛。最老的四足动物,原始两栖类化石鱼石螈发现于晚泥盆世。至石炭、二叠纪两栖类已达到极盛时期。晚石炭世出现最早的爬行类化石。志留纪末期出现了最早的以裸蕨植物为代表的第一批陆生植物,这是植物发展史上的大进化。泥盆纪早、中期裸蕨植物仍占统治地位,但中期石松植物及节蕨类已很发育;晚期出现新型的真蕨类。至此乔木状植物已占相当优势,开始出现小规模的森林,并形成可采煤系。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石松类、节蕨类和真蕨类空前繁盛,与之伴生的有种子蕨和科达类。晚二叠世石松、真蕨、种子蕨和科达类大为衰退,而能适应干燥寒冷气候的裸子植物中的银杏、苏铁和松柏类相继出现。晚古生代时珊瑚、腕足、菊石和?类十分繁盛。二叠纪末期四射珊瑚、?类、腕足动物大部分类群、三叶虫、海雷和许多苔藓虫相继绝灭,出现新的类群,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

生物地理分区

植物地理分区泥盆纪至早石炭世植物分区还不明显。晚石炭世后,一般可分为3区:热带亚热带植物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天山—兴安岭地槽以南、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大羽羊齿是该区的重要代表,又称华夏植物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此区。温带植物区,又称安加拉植物区或通古斯植物区,匙叶是该区的重要代表,中国天山—阴山以北地区属此区。以温气候为代表的冈瓦纳植物区,舌羊齿为重要代表,中国雅鲁藏布江板块缝合线以南地区属此区。

动物地理分区基本上与早古生代相似。最北部仍为天山—兴安区。泥盆纪时生物群分异度低,常见小型单体珊瑚,石炭纪时珊瑚不很发育,早二叠世既有大量冷水型底栖动物,又有丰富的暖水动物,具混合色彩。最南部的分区界限比早古生代稍北移至班公错—丁青—澜沧江一线,此线以南为冈底斯—喜马拉雅区。早泥盆世生物群大量发育西欧型分子,而极少地方分子,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含有宽铰蛤等冷水动物群。介于上述二区之间为古地中海区。泥盆纪生物群基本上属旧世界区系,但发育有大量地方性科属。早石炭世以上扬子古陆为界,东西二侧生物群有所差异,东侧地方型种属较发育。二叠纪时古地中海区仍发育暖水型动物。

晚古生代生物化石

上古生界

编辑

华北—塔里木

①华北—塔里木地台。华北地台晚石炭世开始沉积,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厚度不大。二叠纪后发生海退,此后不再遭受海侵。二叠纪早期为含煤沉积,晚期为干燥气候下的红色内陆盆地沉积。地台西缘鄂尔多斯西侧的拗陷带下降较快,石炭系厚度有时可达东部的10倍。塔里木地台周缘,泥盆系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偶有海相夹层。下石炭统全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缺失早石炭世早期地层。二叠纪时为陆相杂色碎屑岩、玄武岩,厚度千余米。祁连山褶皱带泥盆系为陆相红色粗碎屑岩,早石炭世海水重新侵入,以滨海及潟湖相沉积为主,晚石炭世发育有海陆交互相的含煤沉积。二叠系为内陆盆地沉积。

②板块南缘的秦岭—昆仑地槽。泥盆纪时昆仑山一带为一套厚度巨大的复杂岩系,由于枚岩、片岩及少量灰岩组成。北秦岭泥盆系仅有中上统。为具复理石韵律的变质泥砂质沉积,夹灰岩和菱铁矿,局部含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石炭系昆仑山一带为基性至中性火山岩、硅质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总厚2000~8000米,与下伏地层常为了整合接触。秦岭北侧(山阳—桐城以北)二叠纪为厚达7000米的板岩、砾状灰岩。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一带,主要为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为典型的复理石,厚度百余米至万米,华力西运动后,除部分仍保持地槽状态直至三叠纪外,均已结束地槽状态。

③板块北缘地槽区。主要出露在内蒙古、吉林中部一带。泥盆系为变质砂岩、砂岩、页岩夹板岩、灰岩。石炭系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夹陆相火山岩。二叠系以碎屑岩(海陆相均有)夹灰岩、酸性熔岩。

华南

①扬子地台。泥盆纪时地台主体升出海面,海侵范围限于滇黔桂地区,下泥盆统大多为陆相—滨海浅海相碎屑到泥灰质沉积,中晚泥盆世岩相分异明显,由黔桂至湘粤、鄂西直至苏浙皖地区,依次为正常浅海相、以碳酸盐岩为主变为海陆交互相、以碎屑岩为主及完全陆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早石炭世的岩相分异大体类似于泥盆纪。晚石炭世海侵范围更大,至早二叠世早期是本区海侵最大的时期之一,浅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晚期岩相自黔桂向东至湘、鄂一带由浅海相灰岩渐变为常含燧石结核的灰岩,硅质成分增多,再东至苏、浙、皖、闽等地变为硅质页岩及碎屑岩为主。早二叠世末,本区发生东运动,普遍上升,在西部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基性火山喷发,称“峨眉山玄武岩”。东吴运动使本区晚二叠世早期广泛发育陆相至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海水较深地区以灰岩为主,底部夹含煤沉积,西部地区仍有玄武岩喷发。晚二叠世后期本区又发生新的海侵,大致分为二种岩相:一种以灰岩为主,一种以硅质页岩、硅质岩为主,西部及东南沿海闽西等地仍发育有陆相含煤沉积。

②板块北缘海槽区。主要出露在南秦岭一带,上古生界基本为稳定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昆仑山地槽的上古生界见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地槽区。

③板块西缘地槽区。主要包括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川西等地,泥盆系为碳酸盐岩、变质岩及砂岩,石炭系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有含煤沉积。下二叠统为灰岩夹硅质岩、板岩、砾岩或玄武岩,上二叠统为灰岩、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

哈萨克斯坦中间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天山兴安地槽上古生界主要为海相碎屑岩,伴随有大量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喷发岩夹部分灰岩及陆相夹层,厚度大,岩性变化剧烈,少部分变质,地层多为不整合,植物属安加拉植物群,与西伯利亚相同(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石炭纪时已并合,形成安加拉古陆)。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中期板块拼合,地槽褶皱升起,晚二叠世普遍出现陆相砂砾岩及中酸性大陆喷发。

冈底斯—拉萨中间板块(冈瓦纳大陆)泥盆系为碳酸盐岩夹有碎屑岩、硅质岩等岩石,生物群缺少华南常见属种。石炭、二叠系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岩。石炭纪已多处发现冰海相的杂砾岩,并含有宽铰蛤等冰水动物群。如今滇西一带下二叠系发现似瓦冈贝等重要腕足类群,说明本区属冈瓦纳大陆北侧陆缘带。

印度板块(冈瓦纳大陆)喜马拉雅海槽泥盆系为正常浅海沉积,下统为笔石页岩夹灰岩,中上统为石英砂岩或灰岩,含底栖生物化石,生物群性质与华南有一定差异。石炭系为巨厚的碎屑岩夹少量泥灰岩,局部变质,晚石炭世初期以含有冰水沉积为特征,所含腕足动物与冈瓦纳大陆上类似。本区缺失上二叠统,下统主要为页岩、粉砂岩、砂质页岩、生物碎屑灰岩,除含有舌羊齿为代表的冈瓦纳植物群外,还含有冷水动物群。从石炭、二叠系的沉积及生物群特征都说明喜马拉雅地区当时应属冈瓦纳大陆。

联合大陆(泛大陆)的形成及其古纬度晚古生代初期,北半球存在古欧美板块、古西伯利亚板块、古哈萨克斯坦板块、古中国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华南板块等)和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地块),各板块之间又被大洋盆地分隔。晚古生代期间古欧美板块与古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乌拉尔地槽褶皱升起(哈萨克斯坦先与西伯利亚板块并合),古西伯利亚板块与古中国板块的拼合使中亚地槽褶皱上升,至此北半球几个大陆已联合形成劳亚大陆,同时冈瓦纳大陆与欧美板块拼接,致使莱茵华力西(海西)地槽、阿帕拉契亚地槽褶皱上升,欧美大陆和冈瓦纳大陆连接在一起,因而到二叠纪末期形成巨大的联合大陆,又称泛古大陆。陆生兽孔类爬行动物在南非、印度、东欧和中国新疆北部的普遍分布是联合大陆的有力佐证。根据古地磁资料所绘制的各大陆分布图表明,古北美与古欧洲在晚古生代的大部分时间内位于赤道附近及低纬度地区。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海区(古地中海区)也位于同样位置,均属热带、亚热带或干燥气候带,生物礁、含煤沉积、蒸发岩及红层发育,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中国测得的二叠纪晚期华北地台处于北纬14.8°,古西伯利亚石炭、二叠纪时位于北纬40°~50°,西伯利亚通古斯盆地测得石炭纪古地磁为北纬50°。西伯利亚与中国北部地区发育安加拉植物群,代表温带气候。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正处于中、高纬度区,因而在下石炭世、上二叠世广泛出现大陆冰川作用。石炭、二叠纪存在冷水动物群和舌羊齿植物群,正是反映了中、高纬地区的温凉和极地气候带的环境。

下一篇 酸酱贝

上一篇 地质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