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府志 编辑

200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襄阳府志襄阳府志

《襄阳府志》是200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清乾隆)陈锷纂修(刊刻本)清光绪王万芳总纂(刊本雕版)。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襄阳府志

作者:(清乾隆)陈锷纂修(刊刻本)清光绪)王万芳 总纂(刊本雕版)

出版时间:2009年1月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页数:共40卷图1卷

字数:近80万字

刊刻本:清乾隆25年(1760年)

版本信息

编辑

刊刻本:清乾隆25年(1760年),由时任襄阳知府陈锷主持纂修 。

刊本雕版:开始于光绪乙酉(1885年)年,完工时间为光绪十二年,即光绪丙戌(1886年)秋天。由王万芳负责总纂。

简体精装点校本:2009年1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襄樊市委书记唐良智为整理重刊乾隆《襄阳府志》作序。

繁体线装仿古珍藏本:2009年6月16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编辑

这部被视作“清代府志佳作”的地方志记载了从西周到乾隆二十五年之间襄阳府的历史,其中以康熙十一年到乾隆二十五年的记述最为详细。该志在明代万历《襄阳府志》基础上去粗取精,按分野、沿革、山川、古迹、物产、人物等内容分卷记载,共40卷图1卷,近80万字,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古代襄阳府境内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状况,蕴含有大量的天文、地理、物产、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人文史料。

重刊影响

编辑

旧志是全国各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再现,优秀的旧志更是全国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襄阳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整理旧志、开发旧志势在必行。近年来,我们以传承文化、借古观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抢救性开发整理旧志为切入点,对乾隆年间《襄阳府志》进行抢救性整理,重刊了襄樊市建国以来第一部旧志——乾隆《襄阳府志》(点校简体本、繁体本),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乾隆《襄阳府志》的重刊,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中央、省、市十几家媒体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发行范围涵盖省内外及美国、澳大利亚、西欧、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初,该书还引起了中央和湖北省领导的关注,给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该书成为襄阳复名的重要依据,为襄阳顺利复名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该书已成为外界了解襄阳的窗口,展示襄阳的名片,襄阳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以及襄樊市馈赠海内外朋友的珍品。2010年6月,乾隆《襄阳府志》荣获中南六省图书最高奖。

重刊缘由

编辑

旧志整理的形式有校勘、标点、编纂、注释、辑佚以及拟凡例、写序跋或前言、后记,也有影印出版等,方法各异。对此,《襄阳府志》的整理重刊采取以标点为主,辅以校勘。之所以在历代旧方志中选择乾隆《襄阳府志》进行重刊整理,主要从价值取向考虑。是因为它在襄阳府明清诸志中属上品。该志由清陈锷修纂,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刻本,是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的代表。曾著有《湖北省地方志考略》的徐孝宓称:“锷之修志,鉴于前人疏漏之失,乃悉心考订,而后著之于篇。”嘉庆《湖北通志》亦称其“较他府志为佳”。同时,乾隆《襄阳府志》的修纂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资治功能。对于府域内经济和社会状况,陈锷认为通过这些方面“可以观治,可以知时”。

二是注重存史。对于与本区域相关的趣闻杂事,“广征备采,以资宏通”;对于与区域自然历史关系不太密切的艺文类,“虽佳不录,而与所录之中其庸弱者又汰之”;对于虚构类文字的排斥和对有关府境内史实文字的琐语采用必载的做法等等,都表明了纂修者对志书存史功能的高度重视。

三是力求信“史”。征引忠于原文及在引文下注明出处的做法,为志书的可靠性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

四是体例设置灵活。不管是目类设置上的分合,还是特殊篇目的设立及特殊情况的调整都反映了体例上的灵活处理,更好地反映襄阳府境内的社会、历史和自然情况。

下一篇 华佗墓

上一篇 青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