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胡荽 编辑

菊科石胡荽属植物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L.) A. Braun & Asch.)是菊科、石胡荽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5-20厘米;茎多分枝,匍匐状,微被蛛丝状毛或无毛;叶楔状倒披针形,基部楔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无毛或下面微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小,花序梗无或极短,总苞半球形,椭圆状披针形,花冠细管状,下部有明显的窄管;瘦果椭圆形,棱有长毛,无冠状冠毛;花果期6-10月。

石胡荽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朝鲜、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大洋洲均有分布。 喜生于潮湿环境,如塘边、路旁和荒野湿地。 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

石胡荽性辛、味温,据《浙江民间草药》记载,鲜石胡荽捣烂,主治塞鼻孔内、治疗脑漏症状。石胡荽挥发油和提取物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 石胡荽的干粉可作为饲料添加剂,能明显地减少家禽的发病率。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石胡荽

拉丁学名:Centipeda minima (L.) A. Braun & Asch.

别名:鹅不食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菊目

科:菊科

属:石胡荽属

种:石胡荽

命名者及年代:(L.) A. Braun & Asch.,1867

植物学史

编辑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始载于《四声本草》。《食性本草》始名鹅不食草。《本草纲目》谓:“石胡荽,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细茎小叶,形状宛如嫩胡荽,其气辛薰不堪食,鹅亦不食之,夏开细花,黄色,结细子。”所述形态并参考《植物名实图考》附图与植物石胡荽基本一致。

形态特征

编辑

一年生小草本。茎多分枝,高5-20厘米,匍匐状,微被蛛丝状毛或无毛。叶互生,楔状倒披针形,长7-18毫米,顶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无毛或背面微被蛛丝状毛。

石胡荽

头状花序小,扁球形,直径约3毫米,单生于叶腋,无花序梗或极短;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边缘透明膜质,外层较大;边缘花雌性,多层,花冠细管状,长约0.2毫米,淡绿黄色,顶端2-3微裂;盘花两性,花冠管状,长约0.5毫米,顶端4深裂,淡紫红色,下部有明显的狭管。瘦果椭圆形,长约1毫米,具4棱,棱上有长毛,无冠状冠毛。花果期6-10月。

石胡荽-花石胡荽-花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

近种区别

编辑

石胡荽

天胡荽

茎多分枝,匍匐状,微被蛛丝状毛或无毛。

莲匍匐、铺地,节生根。

叶楔状倒披针形,长0.7-1.8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无毛或下面微被蛛丝状毛。

叶圆形或肾状圆形,长0.5-1.5厘米,宽0.8-2.5厘米,不裂或5-7浅裂,裂片宽倒卵形,有钝齿,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毛;叶柄长0.7-9厘米。

天胡荽天胡荽

天胡荽天胡荽

生长环境

编辑

石胡荽石胡荽

生于路旁、荒野阴湿地。 喜生于潮湿环境,如塘边、路旁和荒野湿地。 海拔60-950米。 生长适温为25-35℃,温度在15℃以上均可生长。

分布范围

编辑

石胡荽石胡荽

产自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朝鲜、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大洋洲也有分布。

在中国的标本分布

北京

昌平

天津

蓟县

河北

青龙

辽宁

抚顺、本溪

黑龙江

哈尔滨、依兰

江苏

南京、新沂

浙江

杭州、建德、临安、宁波、平阳、天台、遂昌、龙泉

安徽

潜山、岳西、黄山、休宁、舒城、霍山

福建

福州、厦门、将乐、泰宁、南靖、顺昌、武夷山、长汀、武平

江西

南昌、九江、修水、贵溪、崇义、安远、龙南、遂川、安福、井冈山、南丰、宜黄、广昌、上饶、上饶、广丰、德兴

山东

枣庄、滕州、牟平、泗水、曲阜、邹城、宁阳、新泰、费县、平邑、蒙阴

河南

嵩县、卢氏、桐柏、信阳、新县、商城

湖北

汉阳、武昌、竹溪、南漳、宜城、罗田、黄梅、通城、咸丰、来凤

湖南

长沙、南岳、新宁、武冈、道县、新晃、芷江、洪江、凤凰

广东

增城、翁、深圳、肇庆、封开、丰顺、连州

广西

邕宁、武鸣、融水、阳朔、苍梧、合浦、上思、贵港、玉林、靖西、昭平、兴宾、金秀

海南

三亚、东方

重庆

涪陵、江北、北碚、南川、武隆

四川

成都、米易、广汉、峨眉山、宜宾、泸定、雷波

贵州

道真、平坝、江口、松桃、望谟

云南

昆明、景东、耿马、砚山、景洪、勐海

陕西

南郑、洋县、勉县、宁强、安康、镇坪

台湾:

台北

香港

/

繁殖方法

编辑

石胡荽石胡荽

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

石胡荽石胡荽

种子繁殖。春播和秋播。春播在南方水稻栽培地区以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佳,秋播宜于8月下旬。条播和撒播。播种前处理种子,脱去果皮外蜡质,拌细土。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忌积水。

分株繁殖

石胡荽石胡荽

分株繁殖,春季和秋季均可。生长期间应经常注意除草和浇水工作。

组织培养

剪取石胡荽的无芽叶柄、叶片与嫩茎,并将之作无菌处理,将无菌植株置于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之后再进行试管苗的生根增殖继代培养,培养结束后便可移栽,通常是将试管苗移栽到温室营养钵中,移栽后需保持高湿度及无直射光的条件,待移栽成活恢复正常光照。最佳的扦插育苗方法为:扦插的基质应选择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的菜园土;所用枝条应采用中、下段剪成含2-3个茎节、带顶叶的插条为佳;50毫克/千克的NAA溶液浸泡插条基部30分钟对生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过高不利于生根,与黄荣韶等报道的用于硬枝扦插NAA400毫克/千克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嫩枝与硬枝相比,生长旺盛,细胞分裂快,只要低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便可满足生根。

石胡荽

栽培技术

编辑

石胡荽石胡荽

田间管理:在石胡荽的生长期间需经常注意浇水与除草,需注意防涝防旱,高温期间可于沟内灌水,果期要停止灌溉;石胡荽无明显病虫害。

石胡荽石胡荽

采集加工:石胡荽的采收时间在夏、秋两季花开时,采回后洗净,晒干或者随采随用。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石胡荽性辛、味温,据《浙江民间草药》记载,鲜石胡荽捣烂,主治塞鼻孔内、治疗脑漏症状。石胡荽挥发油和提取物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

石胡荽石胡荽

该种即中草药“鹅不食草”,能通窍散寒、祛风利湿,散瘀消肿,主治鼻炎、跌打损伤等症。

化学成分

石胡荽石胡荽

全草含棕榈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asteryl palmitate),乙酸蒲公英甾醇酯(taraxasteryl acetate),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山金车二醇(arnodiol),谷甾醇(sitosterol),十九酸三十四醇酯(tetratriacontanyl nonade-caoate),2-异丙基-5-甲基氢酯-4-O-β-D-吡喃木糖甙(2-isopropyl-5-methylhydroquinone-4-O-β-D-xylopyranoside),2α,3β,19α。

石胡荽石胡荽

23-四羟基-12-乌苏烯-28-O-β-D-吡喃木糖甙(2α,3β,19α,23-te-trahydroxy urs-12-ene-28-oic acid-28-O-β-D-吡喃木糖甙(2α,21β,22α28-tetrahydroxy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β,16α,21β,22α,28-五羟基-12-齐墩果烯-28-O-β-D-吡喃木糖甙(3β,16α,21β,22α,28-pentahydroxy olean-12-ene-28-O-β-D-xy-lopyranoside),3,3′,5,5′-四甲氧基芪(3,3′,5,5′-tetram-ethoxystibene),1α,3β,19α,23-四羟基-12-乌苏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甙(1α,3β,19α,23-tetrahydroxy urs-12-ene-28-oic acid-28-O-β-D-xylopyranoside)。

其他价值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的干粉可作为饲料添加剂,能明显地减少家禽的发病率。

物种危害

编辑

石胡荽石胡荽

石胡荽常为害潮湿的马蹄金草坪,也为害水稻、大豆及水生蔬菜、果树等作物。

防治方法

编辑

出苗前,可使用绿茵S1号防除;在石胡荽生长期,可使用绿茵L-8号、绿茵SL-2号防除 。结合其他的阔叶杂草兼除,用速收、果尔、农思它、扑草净等药剂混配作土壤处理。对已发生的植株可用速收、果尔等药剂作茎叶处理。

石胡荽

下一篇 地浆

上一篇 蛇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