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耳 编辑

中药名

桑耳桑耳

桑耳,中药名。为银耳科银耳属和木耳科木耳属可食用真菌的子实体。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金耳Tremella aurantia Schw. ex Fr.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 (L. ex Hook.) Underw.分布于全国各地,各地还有人工栽培;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t.) Sacc.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各地有人工栽培;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e (Fr.) P. Henn.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血止血,活血散结之功效。常用于衄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喉痹,症瘕积聚。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桑菌、木麦、桑上寄生、桑檽、桑上木耳、桑鸡

界:真菌界

门:真菌门

纲:层菌纲

目:银耳目

科:银耳科、木耳科

属:银耳属、木耳属

种:银耳、金耳、木耳、毛木耳、皱木耳

中文学名:桑耳

采收时间:六月多雨时采

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毒性:有毒(《别录》)

入药部位

编辑

子实体。

性味

编辑

味甘,性平。

归经

编辑

归肝、脾经。

功效

编辑

凉血止血,活血散结。

主治

编辑

用于衄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喉痹,症瘕积聚。

相关配伍

编辑

桑耳 桑耳

1、治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肘后方》)

2、治痔病下血不止:桑耳三两。捣碎。上件毎服一两,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着椒、葱白、粳米煮作羹,空腹食之。

(5)皱木耳:又名朱耳。子实体群生,胶质,干后软骨质。幼时杯状,后期盘状至叶状,(2-7)cm×(1-4)cm,厚5-10mm,边缘平坦或波状。子实层面凹陷,厚85-100μm,有明显的皱褶并形成网格。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平滑,疏生无色绒毛;绒毛(35-185)μm×(4.5-9)μm。孢子圆柱形,稍弯曲,无色,光滑,(10-13)μm×(5-5.5)μm。

生长环境

编辑

(1)银耳: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腐本上。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现多人工栽培。

(2)金耳: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3)木耳:生于栎、榆、杨、槐等阔叶树腐木上。分布于全国各地,各地还有人工栽培。

(4)毛木耳:生于杨、柳、桑、槐等阔叶树腐木上。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各地有人工栽培。

(5)皱木耳: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

编辑

(1)银耳:子实体由数片至l0余片薄而多皱褶的瓣片组成,呈菊花形、牡丹花形或绣球形,直径3-15cm,白色或类黄色,表面光滑,有光泽,基蒂黄褐色。角质,硬而脆。浸泡水中膨胀,有胶质。气微,味淡。

(2)木耳:子实体呈不规则块片,多皱缩,大小不等,不孕面黑褐色或紫褐色,疏生极短绒毛,子实层面色较淡。用水浸泡后则膨胀,形似耳状,厚约2mm,棕褐色,柔润,微透明,有滑润的粘液。气微香,味淡。

(3)毛木耳:子实体较木耳厚,不孕面绒毛浓密、较长,余与木耳类同。气微,味淡。

(4)皱木耳: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疏生绒毛;子实层面有明显网络状皱缩。气微,味淡。

相关论述

编辑

《本草经集注》云:“按老桑树生燥耳,有黄者,赤、白者。”《纲目》载:“木耳各木皆生……惟桑、柳、楮、榆之耳为多云。”以上所述表明,桑耳即生于桑树上的木耳统称,为银耳科银耳属和木耳科木耳属可食用之真菌。

下一篇 薰陆香

上一篇 牡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