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芋 编辑

莎草科荸荠属植物

乌芋乌芋

乌芋既可指代荸荠,也可指代慈姑,本词条内容主要介绍了乌芋指代荸荠时的解释。乌芋又称荸荠,莎草科荸荠属浅水性宿根草本,以球茎作蔬菜食用。古称凫茈(凫茈),俗称马蹄,又称地栗,因它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称它马蹄,仅指其外表;说它像栗子,不仅是形状,连性味、成分、功用都与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结果,所以有地栗之称。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众喜爱的时令之品。

基本信息

编辑

拉丁学名:Eleocharis dulcis

别名:荸荠、马蹄、水栗、芍、凫茈、菩荠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

目:禾本目 Poales

科:莎草科 Cyperaceae

属:荸荠属 Eleocharis

种:荸荠 E. dulcis

分布区域:原产印度,中国各地都有栽培

中文学名:乌芋

二名法:Eleocharis dulcis

气味:(根)甘、微寒、滑、无毒

形态特征

编辑

乌芋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在匍匐根状茎的顶端生块茎,俗叶荸荠。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15-60厘米, 直径1.5-3毫米,有多数横隔膜,干后秆表面现有节,但不明显,灰绿色,光滑无毛。叶缺如,只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近膜质,绿黄色,紫红色或褐色,高2-20厘米,鞘口斜,顶端急尖。小穗顶生,圆柱状,长1.5-4厘米, 直径6-7毫米, 很淡绿色,顶端钝或近急尖,有多数花,在小穗基部有两片鳞片中空无花,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鳞片全有花,松散地复瓦状排列,宽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钝圆,长3-5毫米, 宽2.5-3.5 (-4) 毫米,背部灰绿色,近革质,边缘为微黄色干膜质,全面有淡棕色细点,具一条中脉;下位刚毛7条;较小坚果长一倍半,有倒刺;柱头3。

乌芋小坚果宽倒卵形,双凸状,顶端不缢缩,长约2.4毫米, 竟1.8毫米,成熟时棕色,光滑,稍黄微绿色,表面细胞呈四至六角形;花柱基从宽的基部急骤变狭变扁而呈三角形,不为海绵质,基部具领状的环,环宽与小坚果质地相同,宽约为小坚果的1/2。花果期5-10月。

乌芋

别名

编辑

荸荠、马蹄、蒲荠(浙江柳市、浙江台州、安徽芜湖,荠的发音和国语相同)、果子(安徽无为)、地栗、地梨、苾荠、通天草、慈姑(四川)、蒲萁(安徽泾县和湖北广水)、皮丘(湖北荆州)、 钱葱(广东潮汕)、慈姑(湖南邵阳) 、萁米(湖南常德、张家界)、磁米(湖南岳阳)、磨荠(湖南汝城)、蒲丘(四川、重庆)、蒲箕(贵州)、马荠(江西瑞金)、蒲秋(江西景德镇)、蒲栗子(湖南耒阳)、蒲荠子(湖南长沙)。

分布

编辑

乌芋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也见分布。

栽培种植

编辑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其植物形状及栽培法有详细描述 。中国长江以南各省栽培普遍 。安徽无为、广西桂林、浙江余杭 、江苏高邮和福建福州为著名产地 。用球茎繁殖。萌发后,先形成短缩茎,其顶芽和侧芽向上抽生的绿色叶状茎细长如管而直立。叶片退化成膜片状,着生于叶状茎基部及球茎上部,光合作用靠绿色叶状茎进行。自母株短缩茎向四周抽生匍匐茎,尖端膨大为新的球茎。穗状花序,小花呈螺旋状贴生。小坚果,果皮革质,不易发芽。

种荠于15℃萌芽 ,25℃ 开始分蘖 ,30℃植株旺盛生长,气温降至20℃以下时球茎形成。一般在早春选顶芽和侧芽健全的种荠在室外苗床育苗,经常保持湿润。约15~20天即可成苗,供大田栽植。株行距一般 30 厘米×60 厘米,亩栽约3000穴。分蘖和分株期间保持一定水层并追施氮肥。球茎形成前追施磷肥和钾肥,对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有显著效果。主要病虫害有枯萎病、螟虫等。

作用与功效

编辑

乌芋球茎富淀粉,供生食、熟食或提取淀粉,味甘美。

荸荠中含有磷是根茎蔬菜中最高的,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对牙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好处,同时可促进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调节酸碱平衡。因此荸荠适于儿童食用。

荸荠荸荠

营养成分

编辑

每100g可食用部分的乌芋营养成分如下:

热量

59千卡

硫胺素

0.02毫克

4.0毫克

蛋白质

1.2克

核黄素

0.02毫克

12.0毫克

脂肪

0.2克

烟酸

0.7毫克

0.6毫克

碳水化合物

14.2克

维生素C

7.0毫克

0.11毫克

维生素E

0.65毫克

维生素A

3.0微克

0.34毫克

胡萝卜素

20.0微克

胆固醇

-

0.07毫克

15.7毫克

306毫克

44.0毫克

0.7微克

下一篇 白瓜子

上一篇 木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