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法 编辑

炮制方法

炒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预热容器内,用不同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或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炒法

外文名:Fried

类型:炮制方法

基本概念:火力、火候

基本要点:连续加热、反复翻炒

分类:清炒、辅料炒

基本概念

编辑

火力

是指火的大小(强弱)火温度的高低。

火候

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分类

编辑

名称

火候

火力

备注

清炒

炒黄

文火,个别中火

苍耳子(中火)

炒焦

中火

山楂

炒炭

武火,个别中火

蒲黄(中火)

辅料炒

麸炒

-

僵蚕

米炒

红娘子

土炒

白术

砂炒

武火

马钱子

滑石粉炒

-

水蛭

蛤粉炒

阿胶

方法与步骤

编辑

方法

(1)手工炒——多将锅倾斜30~45°置于灶上(灶面的倾斜度与锅的倾斜度相同),便于搅拌和翻动。

(2)机器炒——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等。

步骤

预热──投药 ──翻炒 ──出锅

(1)预热

目的:提高质量和工效;防止某些种子类药物炒成“僵子”(俗称“炒哑”)。

(2)投药

要根据锅的大小和品种确定投料量。加辅料炒者,一般先处理辅料,后投入药物拌炒。

(3)翻炒

快、勤,规律, “亮锅底” 。

(4)出锅

迅速、摊开晾

用辅料炒的药物,出锅后应筛去辅料,再摊开晾凉。

清炒法

编辑

清炒法

不加辅料的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求

注意事项

(1)药物大小分档

(2)预热

(3)控制火力和火候

炒黄(炒爆)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的气味。  关注:火力与火候

炒黄程度

1 、炒响:牵牛子、决明子

2 、炒香:白芥子、莲子

3 、炒爆花:王不留行、水红花子

4 、炒去刺:苍耳子

5 、炒变色:薏苡仁、冬瓜子

6 、炒出汗:花椒

火候判断的方法

(1)对比看——与生品比较形状与颜色

(2)听爆声——子仁类药物多有爆裂声

(3)看断面——呈淡黄色

(4)闻香气——种子类药物固有香气溢出

目的

(1)增强疗效:有效成分溶出增加;杀酶保苷;增加香气。

(2)降低毒副作用

(3)缓和或改变药性

炒焦

将净选或切制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变深,并具有焦香气味。适用药物主要用于消食健脾、止泻的药物。

目的

1、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2、减少药物刺激性。

炒炭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

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槐花、贯仲、苦参等

(2)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如山楂、乌梅等。

注意事项

(1)炒炭存性,防太过或不及;

(2)根据药物质地、大小、决定所用火力或火候。

(3)炒炭过程中及时 喷酒清水熄灭火星,防止复燃。

加辅料炒法

编辑

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

目的

1、降低毒性;

2、缓和药性;

3、增强疗效;

4、矫臭矫味等。

分类

麸炒、米炒、土炒、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等。

麸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又称“麦麸炒”或“麸皮炒”。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增强疗效,矫味,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麦麸还能吸附油质,亦有作为煨制的辅料。

分类

1、净麸炒或清麸炒——麦麸未制者;

2、蜜麸炒或糖麸炒——麦麸经用蜂蜜或红糖制过者。

目的

1、增强补脾和胃作用; 如山药、白术等,经麦麸炒制后,可增强其疗效。

2、缓和药性 某些作用强烈的药物,如枳实具强烈的破气作用、苍术药性燥性,经麸炒后药性缓和,不致耗气伤阴。

3、矫臭矫味 如僵蚕,生品气味腥臭,经麸炒后,矫正其气味,便于服用

操作方法

预热(中火或武火)——投麦麸(至起烟)——投药——翻炒(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麦麸用量 药物:麦麸=100kg:10~15kg。

注意事项

1、药物应干燥,以免药物粘附焦化麦麸。

2、麦麸要起烟投药;注意火力适当。

3、药物达到标准时要求迅速出锅,以免造成炮制品发黑、火斑过重等现象。

4、辅料用量要适当。麦麸量少,烟气不足,达不到熏炒要求;麦麸量多,造成浪费。

米 炒

米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同炒的方法。多选用大米或糯米,一般认为以糯米为佳,有些地方用“陈仓米”。

稻米——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

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尚含少量的B族维生素、多种有机酸类及糖类。

作用:性味甘、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目的

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红娘子、斑蝥。

操作方法

1、米拌炒

预热(中火)——撒米——投入药物(冒烟)——翻炒——出锅——去米——放凉

2、米上炒

预热(中火)——撒米(浸湿,平贴锅上)——投入药物(冒烟)——翻炒——出锅——去米——放凉。

辅料用量:药物每100kg,用米20kg.

注意事项

1、火候判断

2、操作,特别是米上炒。

土 炒

土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亦有用黄土、赤石脂炒者。

灶心土(伏龙肝)——东壁土——高岭土——赤石脂

灶心土:焦土状,黑褐色,附烟熏气味。主含硅酸盐、钙盐及多种碱性氧化物。

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等。

目的

土炒能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如《本草蒙筌》有“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的记载。

操作方法

取土粉(细粉、中火)——投药物(灵活状态)——翻炒(药物表面挂土色并透出香气)——出锅——筛去土——放凉。

药物:灶心土=100:25~30

注意事项

1、药物加入:土粉炒至灵活状态,要适当调节火力,防止药物烫焦

2、火力适当:土温过高,药物易焦糊;过低药物内部水分及汁液渗出较少,粘不住灶心土。

3、灶心土的使用:用土炒制同种药物时,可连续使用,若土色变深时,应及时更换新土

砂炒

砂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砂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称砂炒,砂烫。

砂:筛取中等粗细的河砂,淘净泥土,除尽杂质,晒干备用。

河砂传热介质,主要取其温度高,传热快,受热均匀,适合质地坚硬的药物。

目的

1、增加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2、降低毒性

3、除去非药用部位

4、矫臭矫味

制砂方法

1、普通砂——灰白色

河砂(粒度、杂质)——翻炒(武火)——出锅(除尽有机物和水分)——晾干。

2、油砂——黑亮,滑利,不易粘药和粘锅,温度高,易使药物色泽均匀。

洗净泥土, 加热,加入1-2%食用植物油炒至油尽烟散,色泽均匀加深。

操作方法

预热——投河砂(武火、灵活状态)——投药——翻炒——出锅(质地酥脆,鼓起,黄色或较原色深)——筛去砂(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放凉。

注意事项

1、温度控制 应适宜,否则易导致个别药物不易炒酥脆或烫焦。

2、防止粘砂(1)粒度(2)油量(3)温度

3、出锅迅速

4、河砂的使用(1)反复使用(2)毒性药物使用过(3)油砂

蛤粉炒 蛤粉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蛤粉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称蛤粉烫。 蛤粉:软体动物文蛤或青蛤的贝壳制成的细粉。具咸寒之性,有清热利湿、软坚化痰的功能。

蛤粉因颗粒细小,所用火力弱,传热作用较砂慢,故适合胶类药物。

目的

1、增加疗效,

2、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

3、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矫味。

操作方法

取蛤粉(研细过筛)——投药(灵活状态、中火)——翻炒(沿锅底)——出锅(膨胀,内部疏松)——去蛤粉——放凉。

注意事项

1、药物处理:切丁,分档。

2、火力与火候:适宜,防焦糊或烫僵,一般宜无溏心;翻炒速度宜均匀;贵重药物可采用试投方法。

3、蛤粉使用:可连续使用,但颜色加深后宜及时更换。

滑石粉炒

滑石粉炒: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滑石粉共同拌炒的方法。亦称滑石粉烫。

滑石粉:具甘寒之性,有清热利尿的功能。

滑石粉作为传热介质,因细腻而滑利,传热作用较砂慢,故适合韧性较大的动物类药物

目的

1、降低毒性,矫味

2、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

操作方法

取滑石粉——投药(灵活状态、中火)——翻炒——出锅(质酥、鼓起、颜色加深)——去滑石粉——放凉。

注意事项

火力与火候:适宜,防焦糊或烫僵;翻炒速度宜均匀。

下一篇 清炒法

上一篇 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