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子蟾 编辑
负子蟾是无尾目负子蟾科两栖动物,又称苏里南蟾。身体呈流线型,躯干扁平似方形;皮肤光滑,背、腹部平坦;头较小,口内无舌;眼睑无法自由移动;后足蹼发达;体侧具侧线;荐椎前椎骨5-8枚,椎体后凹型,肩带弧固型。体黑褐色。没有耳后腺是其不同于蟾蜍的地方。负子蟾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圭亚那等地。终生生活在水中,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多集中在尚未干的水塘内。以小鱼和水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卵生。繁殖期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在积满雨水的水塘和凹地水坑内交配、产卵,每次产卵40-100粒。大约80天后,卵发育成幼蟾。负子蟾在水底静止不动时,与水中的枯枝叶、水草等水中植物混为一体,无法分辨。为其捕食和躲避敌害袭击,提供了非常好的掩护。
在水中交配,卵排出後随即受精,雄蟾将卵紧抱置于雌蟾背上,数小时後,卵周围的皮肤生长形成一囊,将卵包住并覆以角质盖。约经80天孵化後幼体发育成幼蟾。
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圭亚那等地的的热带森林。两栖动物,负子蟾科。体长约10厘米,呈黑褐色。无舌,眼小无眼睑。趾间全蹼,体侧具有侧线器官,是一种奇特两栖类动物。雌蟾背上长有类似海绵状软皮肤,上面生有许多莲蓬似的小窝。
负子蟾 | 中华大蟾蜍 | 史氏蟾蜍 |
---|---|---|
体长约10厘米。 | 体长10厘米以上,雄性较小。 | 头体长雄性40~48毫米,雌性52~58毫米。 |
雌蟾背上长有类似海绵状软皮肤,上面生有许多莲蓬似的小窝。 | 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 | 皮肤粗糙,背面密布小锥状疣,其间杂有稍大的圆形瘰疣。 |
呈黑褐色。 |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呈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 | 背面灰褐色,有极细的浅色脊纹,肩背各有一浅色三角斑,背部有“八”形黑纹。 |
负子蟾 | 中华大蟾蜍 | 史氏蟾蜍 |
两个月后,幼蛙会戳破覆盖其上的皮肤出生。这种卵不孵化成蝌蚪,而是直接孵化成小蛙的生育行为,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直接生育”。负子蟾因有这种"负子"的习性而得名。一旦幼蛙从背上钻出,雌负子蟾会马上在树上或石头上蹭背,皮肤的上层便脱落下来,又恢复繁殖前的模样。产卵期间,雌蟾背面皮肤软化似海绵状,泄殖腔壁伸到外面形成管状产卵带,弯曲达于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压着产卵带,把卵挤出,压入海绵状皮肤的小窝中,覆以胶质。卵在雌蟾背面的皮肤窝中发育,经蝌蚪期,变成幼小的成体后才离雌体。偶有跌落到水底的卵,这些卵不能正常发育。
负子蟾的蝌蚪是双出水孔型,即有两个出水孔而无角质齿;异舌蟾科也属此型。这类的出水孔不能与鱼类或有尾类鳃部的孔相比较。从以色列下白垩纪已采到近于这类群的化石,表明很早就开始分化,并认为这是一个既原始又相当特化的类群。
1.雌性负子蟾体型比雄性负子蟾稍大。
2.因雄性鸣叫,所以雄性负子蟾下腭的鸣囊较雌雄负子蟾更为松弛。
3.交配时,雄性需要爬到雌性背上才能完成交配,所以雄性负子蟾脚蹼上有小吸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