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 编辑

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侨批

侨批,在闽方言中有“信”的含义 ,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五邑、梅州及福建厦漳泉和福州等地,构成侨批档案的约17万份侨批中,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多件,福建侨批约1万件。

中国侨批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超过16万件。其中,广东侨批银信约15万件,主要分布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区,潮汕侨批数量约12万件 。侨批通行的地域有闽、粤、琼,其中虽以闽南、潮汕居多,但也包括一些客家、粤语方言区等非闽方言区域。

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截至2020年5月,汕头全市已收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侨批档案11.5万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数据成果 。

侨批产生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且保存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是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在福建方言、潮州话和梅县客家话中“信”为“批”,福州一带的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俗称“番批”、“银信”。 因其具有“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的重要价值,在同类国际移民文献中,极其珍贵,具有原生态的价值。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侨批

外文名:Qiaopi

别名:番批、银信

简称:批

类型:世界记忆名录

形式: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广泛分布:闽、粤、琼三地侨乡

主要景点:汕头侨批文物馆、汕头西堤公园

:闽南语系

历史背景

编辑

“侨批”源于闽南语系。侨批,这里的“侨”泛指海外的华侨、华人(华裔、侨胞),“批”在闽南、福州、莆仙、潮汕等方言中是“信”的意思,是对书信的称呼。“侨批”,简单解释,是指近代以来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渠道寄给国内眷属的银项和批信及其回批的统称,是一种“汇款与家书同襟”“信、款合一”的跨国家书。

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有正批和副批之分:前者盖有外洋批馆印章,大部分贴有邮票,盖有邮戳;后者由国内外批局填发,没有加盖外洋批馆印章印戳不全,正批的研究和收藏价值高于副批。侨批封是研究侨批史的重要资料。

近代潮汕籍侨胞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谋生。由于当时东南亚等国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馆递送。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侨批文物。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汕侨批是研究海内外潮人经济政治史的一项世界性课题。

  图为侨批的批封 图为侨批的批封

申遗过程

编辑

申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

潮汕地区

从1994年开始,作为民间机构的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便开始着手潮汕侨批的收集、整理、展出和研究出版等工作。2007年,汕头市激活了“潮汕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的工作,广东省档案局考虑到广东侨乡类似文献还有五邑银信和客家侨批,于是决定将三者打包,最后申报项目变成了“侨批档案”,并增加了闽南部分地区的侨批。

汕头侨批文物馆收集到的侨批有10万多封,其中,大约有4万多封侨批原件和6万多封扫描件,寄批地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香港、印尼等,亚洲地区仅缺老挝,这是本次“申遗”的主体资料。据介绍,截至至2013年世界上最成体系研究和保存侨批的仅此一处,不但建有侨批馆,还出版一本学术刊物《侨批文化》,资料也最多,并已召开了三次国际研讨会。

闽南地区

2010年4月,闽南“侨批”入选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同时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还有敦煌写经、《本草纲目》(金陵版原刻本)、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文献等,足见闽南“侨批”的历史价值。

闽南“侨批”主要收藏于泉州市档案馆、晋江市档案馆以及民间收藏家手中。据统计,泉州市档案馆现有实物“侨批”2592封左右、扫描件3.1万余件,晋江市档案馆也有近2500封“侨批”。在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基础上,泉州市档案馆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侨批”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

梅州地区

2008年9月1日,梅州市政府成立了侨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发挥档案局的优势,配合做好侨批申遗的各项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挖掘侨批资源,撰写论文,参加侨批研讨活动。2009年6月,梅州市侨批档案馆成立。

2012年,国家档案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遗提交的16万件侨批原件中,梅州提交了2万件。

2013年,侨批申遗成功后,梅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梅州侨批的收集。要求所有梅州侨批都要上交客家博物馆统一收藏,并对侨批捐赠者魏金华和邓锐给予了一共210万元的奖励。

入选世界记忆遗产

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记忆名录》,约17万份侨批中,潮汕侨批多达10万余件。

2013年6月19日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上对4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推荐的82项文献遗产进行了评审,并提名54件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批准,这54个新增项目最终列入名录,通过率低于66%,竞争可谓激烈。

侨批档案能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与其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息息相关。

发展现状

编辑

中国侨批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超过16万件。其中,广东侨批银信约15万件,主要分布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区,潮汕侨批数量约12万件。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上了解到,该中心正在将已征集收藏的各类侨批11.6万封编辑出版为125册《潮汕侨批集成》。

从清朝直到1979年一直存在于潮汕乃至赣南、闽西地区的特色侨批,被著名学者饶宗颐认为是海外交通史、移民史、华侨兴衰史的珍贵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则表示,该中心成立以来收藏的侨批原件就多达3.2万封,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已经成功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汕头侨批文物馆

2004年4月,汕头市为大力保护侨批档案,在饶宗颐先生的首倡下成立了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侨批文物馆。

2007年10月,广东省侨务办公室、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及侨批文物馆确定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2009年2月,汕头市成立潮汕侨批档案馆,成为我国首家收集、保存侨批档案的专门档案馆,标志着侨批档案正式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潮汕侨批档案馆的建立,为侨批档案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汕头侨批文物馆是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饶宗颐教授倡导,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的,是中国首家侨批文物馆。记者看到,侨批文物馆有“潮汕侨批文化图片展”,展出包括“侨批的历史轨迹”、“华侨侨眷生命线”、“侨批文化的研究”、“筹办侨批文物馆”四个部分的照片200幅,还陈列部分侨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

汕头侨批文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

梅州市侨批博物馆

侨批档案在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里登记在册有15500多件,这些侨批被分类展示在墙上、展柜中,包括证件、信件、邮件等。

梅州市侨批博物馆 梅州市侨批博物馆

侨批数据库

2010年1月,侨批数据库的建设获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立项资助。

2010年10月,汕头大学图书馆申请到CADAL科研立项,开展《侨批元数据规范及著录规则研究》

2010年12月启动侨批数字化扫描,2011年8月完成元数据著录模板设计,2011年9月起组建工作团队开始元数据著录,截止至2020年数据库拥有近7万条元数据及相应的600dpi高清图像档。建库侨批原件分别来自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澄海侨批收藏家邹金盛先生的藏品。

2018年,由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合作建设的“潮汕侨批数据库”正式开通。“潮汕侨批数据库”已录入近3万件侨批文献。该数据库以开放、共享、互助为原则,主要有储存、查询、统计三大模块功能。未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十几万封侨批也将经过数字化处理,全部存入上述数据库。

汕头大学侨批数据库汕头大学侨批数据库

研究价值

编辑

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有着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其中,有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有父亲要求赎回被卖女儿的;有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来批);也有国内侨眷盼儿早日回归,或是惦念着海外的亲人,终日以泪洗面、望眼欲穿的(回批)……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拓展,因此,侨批被视为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值得我们去作进一步重的视和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