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体制 编辑

教育领域术语

办学体制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改革发端于教育体制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而它们又发端于经济体制改革,其分水岭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办学主体,各级各类学校由政府包揽,政府掌握着开办学校所需的财政、经济、政策及制度上的所有稀缺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投资制度、招生规模及教学内容等全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照章行事,这种教育体制在建国初期我国各种资源短缺,规章制度不完善时,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教育,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快速起步,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功运作,经济形势的日渐看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也逐年递增,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办学的国有化办学体制的运作日显吃力,国家经济力量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办学,变国有化办学体制为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已成为时代的呼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办学体制

改革创新:以人为本、多样、多元、自主

内容种类:六大类

体制转变:从国有化向一主多元

体制概述

编辑

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方针3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全国共有高校598所,专任教师20.62万人(正、副教授1万人),在校本专科学生85.63万人,研究生10934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共2311所(其中普通高校1867所,成人高校444所),专任教师107.6万人,在校本专科学生共2500万人,研究生110.6万人 。30年来,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几千年来传统的思想观念以及几十年计划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嬗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正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发生了八方面的变化:从国有化的办学体制向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转变;从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领导体制转变;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向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转变;从单一的投资体制向多渠道集资转变;从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统招统配的招生就业制度向面向市场的招生就业制度转变;从封闭的本土化教育向开放的国际化教育转变;从大学办社会的后勤管理体制向社会办大学的后勤管理体制转变。

改革内容

编辑

以人为本、多样、多元、自主和开放成为未来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词。体制改革的内容中设计了六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放在体制改革部分的首要位置,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人才培养在教育中的根本地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人才培养标准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二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是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前提。多样、多元、自主、公开、透明、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观。纲要提出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学校依法组织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三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科学地处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科学地处理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科学的处理学校内部管理中多方参与的关系。政校分开,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四是办学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的关键词也是多元和多样。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体制。 五是管理体制改革。中央政府要进一步向学校和地方放权,加强省级政府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教育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第六是扩大教育开放。坚持教育开放,提高教育的国家化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体制转变

编辑

从国有化向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经济体制。当时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一大二公”,越大越好,越公越好。50年代中期就消灭了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农村也全部实行公有制,建立了人民公社。与此同时,在教育领域,把所有学校收归国有,取消了私立学校。国有化的办学体制与公有制的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便于国家集中力量培养一批急需人才。但实践证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是“左”的思想路线的产物。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生产力标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不是以“所有制”为标准。主张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体制,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外合作经济等,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前进。

在国有化办学模式下,高等教育全部由国家包办,我国高校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包办型”、“供给型”高校,致使学校缺乏活力和动力。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穷国办大教育”,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推动下,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2年,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中华社会大学在北京成立。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章提出:“全国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提出鼓励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后,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了“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和加强管理的方针。1992年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暂行条例》,这是我国关于民办教育的第一个法规,确定了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

办学体制形式

编辑

除了单一的公办体制和民办体制,目前办学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关于办学体制的混合型形式有学者这样分类:

国有民办

国有民办学校是指由国家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固定的基础设施、设立并依照法律程序交由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承办的教育机构。承办者享有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和办学自主权。学校承办者负责依法筹集全部或大部分学校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并负有对校产保值增值和对培养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的责任。国有民办是介于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的一种形式。

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方式是:学校校长只管把教育教学抓好,对集团负责,资金投入、基本建设和学校发展等问题都由教育发展集团去解决。一个教育发展集团可跨几个学校和多个地区进行投资办学。

大学城制

大学城是继上海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制,它有两种建立形式,一是企业筹建,即企业开发房地产并兼营后勤和物业服务,学校根据自身需要直接租用;二是政府主导,即整体规划和部分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部门负责,其他设备设施由政府通过招投标吸纳企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利益共享。

混合股份

混合股份在学校资产中有私有的,有集体的,也有国家的或有这三者中的两者,这同企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大同小异,为了有所区别,可称教育混合股份制。在这种体制下,有了盈利,不能把获利部分都拿来分红,首先要把发展基金、公积金、风险基金留下不少于结余的一半,剩下的由各产权主体按一定比例参加分配。

公办民助

公办民助是指由社会组织与个人参与公办学校的投资、新建和扩建等,改善办学条件。办学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区联办,即一些部门、单位主动投资,参与建校或投入到改善办学条件上,学校接受其子女入学;另一种是政企联办,政府与社会团体等部门联合办学。

下一篇 学历

上一篇 范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