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鸸鹋 编辑
鸸鹋(学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别名澳洲鸵鸟、澳大利亚鸵鸟等,是鸸鹋科鸸鹋属下的一个物种。其体型较大,体高可达1.8米,体长2.1米,体重可达36~41千克,雌鸟体型比雄鸟略大。它们嘴部扁平,颈部较长,上颈皮肤裸露,下颈羽毛稀疏,头颈部皮肤呈灰蓝色,有黑色粗毛状短羽;其羽毛柔软,羽色灰褐色至黑色,先端色暗;其翅极小,隐于体羽下;腿较长,脚上具鳞皮,脚有3趾,无后脚趾。鸸鹋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但由于人工养殖,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栖息于砂质草原和较开阔森林内,主要栖息地类型是硬叶林和稀树草原林地。其以各种水果、种子、花朵、昆虫等为食;昼行性鸟类;不同于大多数鸟类,鸸鹋营“一妻多夫”交配制,雌性会尽可能多地与多只雄性交配并在多个巢穴中产卵,产卵数为9~12枚。2018年,鸸鹋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种群数量相对较稳定。由于其潜在的价值,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其经济价值较高,例如其脂肪可生产化妆品,皮革可做钱包、手袋、鞋子和衣服等,羽毛可做装饰品,喙和爪可雕刻成珠宝,卵壳可作蛋雕艺术品。它们还是传播种子的重要媒介,具有生态价值。鸸鹋是澳大利亚特产鸟类之一,也是该国最有代表性的走禽类动物之一。鸸鹋是澳大利亚的国鸟,是其国家的标志和民族的象征;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将鸸鹋作为观赏鸟,还有的被当做宠物饲养,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
进化史
普遍认为,南半球的陆地走鸟(平胸鸟类)在白垩纪时期拥有一个共同祖先,该祖先可能具有飞行能力。然而,随着恐龙在约6500万年前灭绝,鸸鹋所面临的捕食压力降低,飞行能力对其生存不再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鸸鹋的飞行能力逐渐退化,并发展出适应地面奔跑的形态特征。
发现与命名
其英文名“emu”来自葡萄牙语的“ema”,意思是“大鸟”,由葡萄牙探险家写下。“emu”一词很可能源自阿拉伯语,但澳大利亚土著更倾向于其他名称,例如悉尼地区的土著名称是“murawung”和“birabayin”。
鸸鹋形态图
鸸鹋有两个眼睑,一对用于眨眼,另一对是防止沙尘进入眼睛的眼睑膜; 嘴部扁平; 颈部较长; 上颈部皮肤裸露,下颈部羽毛稀疏, 头颈部皮肤呈灰蓝色,着生有黑色粗毛状短羽。 其有喉囊(鸟类下嘴的皮囊),且喉囊的壁很薄,有一个8厘米左右的开口。
鸸鹋头部特写图
鸸鹋的羽毛柔软,羽色灰褐色至黑色, 先端色暗。 它们的羽毛会因环境变化而有所不同,并经常反映其周围环境的总体色调。 鸸鹋的翅极小,隐于体羽下, 其翅膀退化,残留的翼长约20厘米,每只翅膀的顶端都有一个小凸起, 翅膀粗糙且有下垂的羽毛。 它们羽毛靠近身体的地方很蓬松,尖端则较为稀疏,这样生长可以阻隔太阳的热量,防止白天活动时身体过热。
鸸鹋的下肢肌肉非常发达,这部分的肌肉在它们总体重中所占比例与飞鸟的飞行肌肉占总体重的比例相似。 它们的腿较长; 长脚上具有鳞皮,脚强健有力; 为适应奔跑,其脚与其他奔跑的鸟类相似,有三个前趾,没有后趾, 3趾均具钝爪。
鸸鹋的脚趾
食物食性
鸸鹋以各种水果、种子、花朵、昆虫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为食。春季和秋季,它们会从灌木中获取大部分食物,也会捕食一些昆虫,而在秋冬季,则是从一年生植物中获取大部分食物。
尽管灌木在夏季为鸸鹋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但它们仍会不断移动以获取食物资源。虽然鸸鹋在整个澳大利亚大陆的食性较为一致,主要以水果、种子、花朵、昆虫以及植物为食,但具体的食谱组成会因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鸸鹋小肠的长度在3.5米左右,有膨大的回肠,肠壁上血管发达,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交流行为
鸸鹋主要通过声音进行交流。其叫声类似 "e-moo",通过一个扁平的喉囊发出,声音高亢,传播距离可达2公里。雌鸟的叫声类似敲鼓声,而雄鸟的叫声则较为单调。 此外,鸸鹋也会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例如在求偶过程中,雌雄鸟都会进行一种被称为“求偶舞”的行为,其特征为昂首阔步的同时伴随头部蛇形摆动。
节律行为
季节节律
鸸鹋可以长途迁移以到达食物丰富的区域。例如在西澳大利亚,鸸鹋按照季节迁移:夏季向北,冬季向南。在东海岸,它们的移动更加随机,没有固定的路线。 鸸鹋主要成对迁移,也会成群结队地迁移。
日节律
鸸鹋是昼行性鸟类,在日落后开始休息,但一般不会长时间进入睡眠,而是会进行多次的短时间睡眠。当进入睡眠状态时,它们比较警觉,能够对刺激做出反应,如果受到干扰,会很快恢复到完全清醒的状态。
当鸸鹋颈部下垂靠近身体,眼睑闭合,且外界环境无干扰的情况下,约20分钟后便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此时,鸸鹋的身体逐渐下降,直至接触地面,双腿折叠于身下,喙向下翻转,颈部弯曲成S形,紧贴身体。如果在降雨时休息,其羽毛会将雨水引导至地面,避免身体被淋湿。 幼年鸸鹋通常以平躺姿势入睡,颈部和腿部沿地面伸展。
休息中的鸸鹋
活动特点
鸸鹋平时集成小群,繁殖期成对生活。 的家域范围在5~10平方千米,但这个范围是动态的,这是由于它们总会因寻找水和食物而进行移动。 它们善于奔跑,奔跑时速度可达48千米/小时,步幅可达2.7米左右。 鸸鹋虽不能飞,但在奔跑时也会拍动翅膀,这样可以在高速运动时保持身体平衡。 它们还能游泳, 也喜欢泡在水中。
集成小群的鸸鹋
环境适应性
天气炎热时,鸸鹋保持体温的方法是喘气,其肺部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蒸发冷却器,但是其血液中由此产生的低水平二氧化碳并不会导致鸸鹋中毒。 天气寒冷时,冷空气会通过鸸鹋又大又多折的鼻腔进入肺部,此时冷空气会被鼻腔加温,在呼气时,鼻腔又会将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回来,并将其吸收再利用。
鸸鹋对温度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5℃~45℃环境中正常生活,但是其最适生活温度在10℃~30°C。鸸鹋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低,当−5°C时,它坐下时的代谢率约为站立时的60%,这主要是因为在站立时鸸鹋没有羽毛保护的腹部损失热量较多。
求偶交配
求偶时,雌性一旦吸引了雄性的注意,则会在10~40米的距离上绕着雄性走动,并转动脖子看着雄性,同时保持臀部朝向雄性。如果雄性对雌性表现出兴趣,它会走近雌性,伸长脖子竖起羽毛,后弯腰啄地。还会转过身来,侧身靠近雌性,左右摆动身体和颈部,用胸部摩擦雌性的臀部。雌性如果改变主意,就会驱逐雄性拒绝其求爱,反之则会蹲下并抬起臀部来表示接受。
在求偶期间,雌性比雄性更具攻击性,雌性之间为了争夺雄性,其争斗次数占鸸鹋之间互相攻击次数的一半以上。当被争夺的雄性还无固定伴侣时,该争斗可持续长达五小时,期间还伴随激烈的叫声。但如果雌性向已经有伴侣的雄性求爱,现任伴侣会通过踢腿和追逐赶走竞争对手。
筑巢产卵
鸸鹋所筑的巢呈平台状,巢材为细枝、树叶和树皮等。 雌性鸸鹋能够储存精子,使它们在初次交配后每隔3天继续产卵。 雄性一次交配所产生的精子足以使大约六个卵受精。 每只雌鸟产卵9~12枚。卵呈暗蓝绿色。
尽管雌性鸸鹋产卵前会和雄性维持伴侣关系,但当雄性鸸鹋开始孵卵时,雌性通常就会离开,并尽可能多地与其他雄性交配并在多个巢穴中产卵。因此,一个鸸鹋巢中可能有多达一半的雏鸟不是当前孵化的雄鸸鹋的后代,甚至由于鸸鹋之中存在种内巢寄生现象,其后代也不是雌雄鸸鹋中的任何一方的后代。
孵化哺育
雄鸟负责孵化卵,当卵数达到5~9枚时,便开始孵化,孵卵温度为33~35℃,比一般鸟类略低。 虽然卵是按顺序产下的,但雏鸟破壳的时间相差不会超过两天,这是因为后来产下的卵会在更高的温度下发育得更快。
雄鸟胸部的羽毛会脱落,裸露出一块皮肤以便与卵密切接触。 孵卵期约56天,这期间雄鸟很少离巢,只是蹲着或站起翻卵。 在孵化期内,雄鸟会减重约三分之一,主要热量来源是储存的身体脂肪和露水。
孵化后,雄性会保护鸟群,并教幼鸟如何捕食。这期间雄性鸸鹋对其他鸸鹋,甚至是雌性鸸鹋,都保持着攻击性。哺育期长达7个月。
孵卵中的鸸鹋
幼鸟生长
雏鸟的平均出生体重为500克。 雏鸟绒羽乳白色,带褐色纵条纹,头部有褐色斑点。
鸸鹋在15~18月龄时候离开鸟群, 在2~3岁时达性成熟, 其寿命一般为10~30年,圈养条件下可达30年; 而野生条件下,其寿命会缩短。
鸸鹋雏鸟
养殖现状
1970年,澳大利亚开设了第一个商业鸸鹋养殖场,用于收获皮革,该养殖场于 1973年关闭。印度曾经的鸸鹋产业较为庞大,印度人们认为养殖鸸鹋能够快速致富,然而由于鸸鹋肉的出口逐渐变少,价格下跌,该行业在2013年左右崩溃。鸸鹋养殖需要较高的成本以及较广阔的空间,所以其养殖逐渐不如以前受欢迎。
养殖方法
饲养鸸鹋的房舍应建于地势较高、较干燥、空气畅通、有林荫的地方。其饲料以植物为主,辅以动物性饲料,饮水应清洁。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命名人及时间 |
指名亚种 |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novaehollandiae | S. A. Parker, 1984 |
塔斯马尼亚亚种 |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diemenensis | Le Souef, 1907 |
王岛亚种 |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minor | Spencer, 1906 |
袋鼠岛亚种 |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baudinianus | Latham, 1790 |
保护级别
200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将沿海的鸸鹋种群列为濒危种群。
2018年,鸸鹋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种群现状
截至2018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成年鸸鹋个体总数大约为63万~72.5万只,种群数量相对较稳定。 其中,内陆的种群数量较多,较常见,但是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种群数量正在迅速下降,2015年和2016年的调查显示,沿海鸸鹋的数量从2000年的100只下降到不到50只。
致危因素
影响鸸鹋野生种群的数量的因素包括原生植被的清除和车辆的撞击等,另外,鸸鹋的自然长距离运动也受到围栏、高速公路升级以及农业和城市发展等障碍的阻碍。 其他一些威胁包括引入的猪、狗和狐狸对鸸鹋卵和雏鸟的捕食。
被车辆撞到的鸸鹋
保护措施
为保护野生鸸鹋种群,一些国家设立了保护区来保护其栖息环境不被破坏,例如位于西澳大利亚州佩伦半岛的弗朗索瓦·佩伦国家公园等。
经济价值
鸸鹋脂肪可以用于生产化妆品、膳食补充剂和治疗产品。鸸鹋油主要由脂肪酸组成,其中油酸(42%)、亚油酸和棕榈酸(各占21%)是最主要的成分。它还含有各种抗氧化剂,尤其是类胡萝卜素和黄酮。
由于鸸鹋的羽毛毛囊周围有凸起,其皮革具有独特的类似于珍珠的纹理,可用来制作钱包、手袋、鞋子和衣服等服饰品,羽毛亦可用于服饰制作。 另外,它们的喙和爪子被雕刻成珠宝, 一些不育卵的卵壳还可以用来作为蛋雕艺术品的原材料。
雕刻的鸸鹋卵
雕刻的鸸鹋卵
生态价值
鸸鹋是传播种子的重要媒介,具有生态价值,例如研究发现一只鸸鹋的粪便可以包含1000颗种子,而鸸鹋可以移动长达50千米。
观赏价值
一些国家和地区将鸸鹋作为观赏鸟, 还有的被当做宠物饲养。
国家象征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产鸟类之一,也是该国最有代表性的走禽类动物之一。 它是澳大利亚的国鸟, 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鸸鹋的形象,它与红袋鼠一起守在盾形图的两旁,是国家的标志和民族的象征。
澳大利亚国徽
艺术形象
在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中,岩刻、岩画形式的艺术方式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就有鸸鹋。
澳大利亚土著岩画
英国喜剧演员罗德·赫尔(Rod Hull)的木偶戏搭档角色是一只鸸鹋。
罗德·赫尔和他的鸸鹋木偶
澳大利亚艺术家大卫·普兰特(David Plant)的一些艺术作品受到鸸鹋的启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