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马拉雅斑羚 编辑
喜马拉雅斑羚,又名青羊、山羊、斑羚、居里子、岩羊、灰包羊、野羊、麻羊、然给 ,是偶蹄目牛科斑羚属哺乳动物。体形较小,平均体长1米左右,肩高约51厘米;颌下无须;雌雄两性均具角,角较细短,角的远端尖而角面光滑,基部角环明显;头骨较窄而高;体毛大多为棕褐色,颈背部有短黑色的鬃毛,自颈部向后形成黑褐色的背纹,尾基部色浅,耳内部白色,耳尖棕黑色,有白色或淡色的喉斑。
喜马拉雅斑羚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缅甸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栖息于山地森林之中,从亚热带至北温带地区均有分布,可见于山地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冬季多进入林间,夏季多活动于山顶。一般成对或数只一起活动, 觅食多在早晨和黄昏 。以灌木的枝叶、青草和浆果为食。1.5岁达到性成熟,秋后到初冬发情,妊娠期约6个月,次年4-6月产仔,一胎通常产1仔,偶见2仔。 寿命约10年 。
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大量林木被砍伐,导致喜马拉雅斑羚适宜生境不断丧失,生存空间日益缩减,这是主要的致危因素。其次,喜马拉雅斑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盗猎现象频发,这也是其野生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喜马拉雅斑羚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近危(NT)保护等级。 同时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 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保护动物。
拉丁学名:Naemorhedus goral
外文名:Grey Goral、Himalayan Goral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偶蹄目
科:牛科
属:斑羚属
种:喜马拉雅斑羚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反刍亚目
亚纲:真兽亚纲
亚科:羊亚科
族:羊羚族
亚种:2亚种
保护级别:近危(NT)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中文学名:喜马拉雅斑羚
命名者与年代:Hardwicke, 1825
同义学名:Antilope goralHardwicke, 1825
喜马拉雅斑羚
喜马拉雅斑羚头体长1000-1200mm,肩高590mm,尾长80-150mm,后足长240-275mm,颅全长196-214mm。体重35-42千克。体型大小如山羊,但无胡须。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没有眶下腺,耳朵较长。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较短小,长15-20厘米,最长的记录为23.2厘米。角的基部靠得很近,相距仅有1-2厘米,自额骨长出后向后上方倾斜,角尖向后下方略微弯曲。角尖尖锐、光滑,其余部分具有10多个横棱,数目与年龄相关,横棱之间有浅而细的纵沟,但不割裂横棱。雌兽的角稍细。头部较狭而短,面部较宽,吻鼻部裸露区域较大,向后延伸到鼻孔以后。
没有鬣毛,但从头部沿脊背有一条黑褐色背纹,喉部有白色或黄色的浅喉斑。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有蹄腺。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纹,喉部有一块白斑。体毛厚密、松软且蓬松,通常呈灰褐色,但针毛的毛尖为黑褐色,远观时似有若隐若现的麻点。尾巴短,鼠蹊部污白、棕白色。鼠鼷部有2对乳头,但没有鼠鼷腺。
该物种栖息在陡峭的山区,多栖息于远郊区县较高的山地森林,尤其喜欢栖息在其他动物与人类难以攀登的石砬子上,也在一面为缓坡另一面为悬崖峭壁的山顶栖息。有时会栖身于悬崖附近的常绿森林,但主要留在崎岖的岩石地带,藏在森林或岩石缝隙中。在岩石悬垂物下寻找庇护所。常在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出没,并在崖石旁、岩洞或丛竹间的小道上隐蔽。秋冬喜欢在向阳处,而夏季常在林下栖息。
喜马拉雅斑羚雌性和未成年动物群占地40公顷。独居的雄性占地22-25公顷。它们依靠视觉和听觉来感知周围的环境。敏锐的视觉使它们能够在休息或吃草的时候看到捕食者。这些动物使用一系列的鼻息,口哨声和打喷嚏来指示对其他成员的警觉。像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它们的嗅觉也非常重要。该物种非常敏捷,可以轻松穿越喜马拉雅山的艰险景观。季节性地进行少量的海拔高度迁移;在较冷的月份,它们会移到较低的高度生活,在较温暖的月份则返回较高的高度。它们深灰色的皮毛在白天停留和活动时使它们与周围的山坡融为一体。在崎岖的地形中的敏捷性还有助于避免躲避天敌和掠食者。
喜马拉雅斑羚是昼行动物。特别善于攀岩,在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但在阴天仍然可以活跃。群居,雌性和幼羚一般聚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一起活动,其活动范围多不超过林线上限。但成年雄性性情孤独,喜欢单独活动,直到繁殖季节都独居。冬天大多在阳光充足的山岩坡地晒太阳,夏季则隐身于树荫或岩崖下休息,其他季节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多在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并进行觅食活动,白天隐蔽在视野开阔而又离取食地点不远的地方休息,一般在固定的范围内。极善于跳跃、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即使纵身跳下10余米高的深涧也安然无恙。视觉、听觉极为灵敏,叫声似羊。受惊时常摇动两耳,以蹄跺地,发出“嘭,嘭”的响声,嘴里还发出尖锐的“嘘,嘘”声。如果危险临近,则迅速飞奔而逃。
喜马拉雅斑羚是草食动物,一年四季因环境中食物有变化而不同。早春到5月以林间的苔草等为主,夏季以羊草、蒿等草本植物及胡枝子等灌木的树叶、嫩枝芽为食,冬季以干草和树木的嫩枝及苔藓地衣等为食。当雪覆盖了所有可用的食物来源时,它们会抬起自己的鼻子将雪推开,而不是用蹄挖或抓挠。其食草种类繁多,包括草叶、芽、根、树枝、地衣、真菌、树叶、水果和坚果。吃食后到山谷溪流去喝水。
现存: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
存在不确定:缅甸。
喜马拉雅斑羚分布图
喜马拉雅斑羚是一夫多妻制。在繁殖季节,优势雄性对其范围内的所有雌性都有交配权。这种优势是通过威胁性的表现和与其他雄性的战斗而建立的。当喜马拉雅斑羚战斗时,雄兽之间以角相抵或用后肢站立、前肢搏击,争夺雌兽。它们试图用匕首般的小角刺伤对手的侧翼,而不是进行头部对撞。雄性向雌性求爱时会低伸懒腰、卷唇、喷尿和抬尾。
喜玛拉雅斑羚在11-12月交配,因此幼羚在春天和初夏的时候出生,那时植被丰富。雌性在每个繁殖季节生一个幼仔。妊娠期大约为6-8个月,之后雌性单独分娩,并要经过几天的躲藏。幼羚跟随母亲直到断奶,并加入母亲的族群并留在那里直到性成熟。幼羚在出生后4-5个月断奶,在2-3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5-17年。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
1 | 喜马拉雅斑羚西部亚种 | Naemorhedus goral bedfordi | Lydekker, 1905 |
2 | 喜马拉雅斑羚指名亚种 | Naemorhedus goral goral | Hardwicke, 1825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 ver 3.1——近危(NT)。
喜马拉雅斑羚西部亚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喜马拉雅斑羚指名亚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种群现状
喜马拉雅斑羚指名亚种:中国没有物种数量规模的估计,但据认为数量很少。在印度,密度的估算多种多样:乌塔兰恰(Kentarnath)保护区的2.6只/平方公里,达朗哈蒂保护区是1.2只/平方公里,鲁皮·巴巴保护区的1.5只/平方公里,马加特哈尔桑桑野生动物保护区4.6-10.5只/平方公里,都在喜马偕尔邦。如果在没有过度狩猎的情况下仍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即使受到中等程度的人为干扰(例如割草和饲草)也会看到很多目标。森林茂密的栖息地使尼泊尔难以进行物种数量普查。
喜马拉雅斑羚西部亚种:还没有总数估计。巴基斯坦西北边界省林业部(NWFP)在1987年对野生动物普查期间统计有200只喜马拉雅斑羚。据估计,1992年西北边界省林区共有233只。在这次物种普查中,阿伯塔巴德和斯瓦特地区没有记录到喜马拉雅斑羚。阿扎德查谟和克什米尔估计有893只(Qayyum,1986-87)。马加拉山国家公园估计有40-60只喜马拉雅斑羚,据信物种数量正在缓慢增加(Maqsood,1989)。
2021年11月消息,青海省班玛县融媒体记者日前在玛可河流域不同地点拍摄到两只喜马拉雅斑羚,这也是人工首次在三江源地区拍摄到该物种的栖息画面。
成年雌性喜马拉雅斑羚
雌性喜马拉雅斑羚带领幼崽觅食
喜马拉雅斑羚幼崽
成年雌性喜马拉雅斑羚
濒危原因
主要的威胁来自栖息地的破坏、狩猎以及可能与牲畜的竞争。在中国,狩猎可能是其生存的主要威胁。但是,程度未知。由于藏族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这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减少了狩猎活动。在不丹,尽管该范围的某些部分处于合理状况,但在其他地区,其栖息地正因牲畜过度放牧而受到破坏,而在先前的多加国家公园地区,则由于干旱季节的野火烧草而使环境受到破坏。
在印度保护区内,喜马拉雅斑羚种群的状况还令人满意。然而,即使在许多保护区内,它们也经常被捕猎都以肉食猎杀。对它们的最大威胁是严重的栖息地干扰和变化,特别是在喜马拉雅山的下部和印度东北部。但是,有限的扰动和生境的改变会创造或维持一些灌木和森林覆盖物,可能不会极大地损害喜马拉雅斑羚种群的生存。在尼泊尔,威胁是偷猎以及伐木,农业和牲畜放牧造成的栖息地破坏。
保护措施
喜马拉雅斑羚在中国与尼泊尔接壤的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得到了一些保护。针对中国提出的保护措施:在确定指名亚种的状态和分布之前,制定详细的保护策略。
在不丹的Doga和Royal Manas国家公园、Jigme Dorji国家公园以及黑山和Thrumsingla国家公园中受到很好的保护。尽管建立了多加国家公园主要是为了保护该物种,但栖息地却因开发而退化,以至于该公园对该物种几乎没有任何保护价值,此后已从该国的保护区中删除。
在印度,喜马拉雅西部亚种和喜马拉雅指名亚种均被列为“低风险/近危”物种,这允许成年雄性喜马拉雅斑羚被特殊许可猎杀。这种地位基本上已经适用于所有形式的喜马拉雅斑羚,并被除那加兰邦和喜马偕尔邦以外的所有州所接受,合法地和完全地保护了该目标。据报道,印度约有50个保护区,包括克什米尔——基什瓦尔国家公园,南德尼和苏里萨尔·曼萨尔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可能在林伯禁猎区和奥拉阿鲁野生动物保护区(最新调查未能记录物种的存在);喜马偕尔邦——大喜马拉雅国家公园,班迪·丘达,查伊尔,达朗哈蒂,达拉格哈特,加姆古·西阿贝西,卡拉托普·贾贾尔,卡纳瓦尔,科汉,库格蒂,利帕·阿斯朗,玛雅塔尔,马那利,奈纳·德维,纳尔古,拉沙姆·奇库巴,雷纳卡,鲁卡桑格拉山谷,南达·德维,拉贾吉和花谷国家公园,阿库特,索纳纳迪,宾萨尔,穆索里耶,戈文德·帕舒·维哈尔和凯达纳斯野生动物保护区等等。
印度提出的保护措施:
1)建立拟议的希马克哈尔邦的斯里肯德国家公园(Srikhand),其中包括指名亚种和西部亚种。
2)制定管理计划,保护生活在保护区之外的目标。繁重的放牧和狩猎造成的生境变化和干扰将继续对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斑羚种群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只要保持一定的灌木丛覆盖的斜坡,它显然就能在人类大量耕种和放牧的地区生存。
3)制定管理计划,以防止在非保护区过度捕猎,并在维持生存种群的情况下增加对公园和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在尼泊尔,喜马拉雅斑羚生活在八个国家公园(哈普塔德,拉拉湖,朗塘,马卡鲁——巴伦(和保护区),皇家巴迪亚,皇家奇旺,萨加玛塔和谢伊·波克桑多内。安纳布尔纳峰保护区,Dhorpatan狩猎保护区和Parsa野生动物保护区。
尼泊尔的保护措施包括:
1)在进行了物种普查和生产力研究之后,考虑在某些地区实施可持续,低水平,当地村民谋生和允许狩猎的管理计划。如果要促进生计养殖,对生境类型与物种丰度之间关系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2)DNPWC可能会对其中一个公园缓冲区内的这种关系进行案例研究。这不仅可以提供急需的数据,而且可以消除当地人对该物种造成的农作物损害的某些担忧。
巴基斯坦对分布在其境内的喜马拉雅斑羚西部亚种以及该国的所有野生哺乳动物均受到法律保护,但法律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有人提出了一项建议,在马格拉山国家公园(Margalla Hills NP)应该建立一个3,100公顷的圈养场,用于圈养和重新引入。1988年,据报道在这个国家公园有40-60只喜马拉雅斑羚。已知的包括喜马拉雅斑羚在内的保护区包括:克什米尔——穆扎法拉巴德保护区(Salkhala WS,Ghamot GR)等十数个保护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