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角雉 编辑

鸟纲雉科的中国特产鸟类

黄腹角雉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是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鸟类,又称角鸡、吐绶鸟、寿鸡。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下掩盖着一对淡蓝色肉角;下体几纯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脚粉红色或肉色,具一短距。雌鸟通体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无距,亦不具肉裙。雌性略小。因其腹部羽毛呈皮黄色而得名。黄腹角雉仅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到两广一带。栖息于亚热带中低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常在林下灌丛中活动。常成小群活动,晨昏活跃,白天在灌丛中觅食,夜晚于树枝上休息。食物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主,也吃白蚁和毛虫。繁殖期在3-5月。窝卵数3-4枚,孵化期约28天,雏鸟早成。黄腹角雉是中国的特有鸟种。因栖息地遭到破坏,分布范围不断向中、高山地带退缩,对其种群的生存和遗传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物种。

形态特征

编辑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雄性成鸟(春羽):额和头顶均黑;头上羽冠前黑,后转为深橙红色,羽冠两侧也为同色;后颈黑,此色经耳后向下延伸至肉裾的周围;颈的两侧亦深橙红色,向下几乎伸到胸的中部;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均黑,羽基具白色横斑,羽端具明显的皮黄色卵圆斑,各羽两侧更杂以栗红色三角形斑,整体看像是栗红色,而满布以具有黑缘的皮黄色卵圆斑,特别华丽;尾上覆羽的皮黄色斑更形扩大,占着尾羽的大部;飞羽暗褐,杂以黄斑,尤其是在外翈上;尾羽黑褐,密杂以黄斑,并具宽阔的黑端。下体几乎纯皮黄色,仅两胁及覆腿羽稍杂以与上体近似的羽色。

黄腹角雉黄腹角雉

雌性成鸟:上体棕褐,而满杂以黑色和棕白色矢状斑;头顶黑色较多;尾上黑色成横斑状;下体较背淡皮黄色,胸多黑色粗斑,腹部杂以明显的大形白斑,肛周羽和尾下覆羽 灰白。

雄性幼鸟(1924年2月采自福建挂墩):酷似雌鸟,但头顶和喉多红色,上体无白色矢状斑,但散布有皮黄色卵圆斑,下体白斑也较少些。

一月龄的幼雏:头被以棕黄色绒羽;体褐色,具黄色斑纹,颈部斑纹较多,呈放射状;腹部土黄色。嘴和跗蹠等均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角色,脚粉红色或肉色,具一短距。雌鸟无距,亦不具肉裾,肉质角亦不发达。

大小度量:体重♂1400克;体长607-700毫米;嘴峰♂14-16.5毫米,♀14-16毫米;翅♂225-233毫米;♀192-213毫米;尾♂207-230毫米,♀151-171毫米;跗蹠♂67-70毫米,♀58-62毫米。 (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编辑

黄腹角雉

黑头角雉

红腹角雉

体量

体重♂1400克;体长607-700毫米

体长♂684-735毫米,♀600毫米

雄鸟体长44-66厘米,体重930-1800克

特征

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下掩盖着一对淡蓝色肉角;下体几纯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

雄鸟上体黑色,杂以棕灰色,各羽端具有白色大型卵圆斑。头黑,具冠羽,羽端红色,尾羽为棕色具黑色横斑及端斑,翼上覆羽似背羽。脸部裸皮鲜红,眼下有数行蓝斑,喉部深蓝。下体黑色,具鲜明白色眼状斑

其脸颊裸出,露出天蓝色的皮肤,周缘围着一圈桔黄色的羽毛;头、颈的后部和上胸为橙红色,尾羽为棕黄色,杂有黑色的虫蠹状斑,并具有黑色的横斑和端斑

图片

黄腹角雉黄腹角雉

黑头角雉黑头角雉

红腹角雉红腹角雉

栖息环境

编辑
主要栖息于海拔600-1800米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栖息地内全年湿润温暖,年平均气温约15℃,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年降雨量约2000毫米。其中尤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蔷薇科、杜鹃花科和黄山松为建群树种,林下植被较发达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为喜欢。

生活习性

编辑
性好隐蔽,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常成5-9只的小群活动。活动范围在0.02-0.3平方公里范围活动。主要在地面活动和取食,白天常以松散形式在地面觅食,晚上则在树上栖息雨天或雪天亦栖于树上或在树上取食。

主要以蕨类及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如白蚁和毛虫等少量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繁殖季节。所吃食物种类随季节而不同,春季主要以蕨 、山樱桃、山茶 、油茶、映山红、野海棠、交让木和蛇根草等植物的嫩叶、嫩芽为食,夏季和秋季则主要以上述植物以及勾几茶、草莓、悬钩子、虎皮楠、山合欢、胡颓子、青冈、白栎等植物的嫩叶、芽苞、浆果、坚果、种子为食。冬季则主要以壳斗科植物的坚果、香花崖豆藤种子和各种山茶的种子为食。通常在7:00-8:00下树之后和16:00-18:00上树栖息过夜之前,活动和取食较为频繁。

尤对交让木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交让木的果实及叶片,是黄腹角雉秋、冬季的嗜食对象,因而交让木也成为秋、冬季黄腹角雉的主要栖息过夜场所。交让木的分布与黄腹角雉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在树上筑巢,在粗大树干的凹窝处或水平枝杈基部以松针、枯叶、苔藓等编成简陋的皿状巢。

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有时还会干出“埋头不见”的傻事。当听到危险响动时,它不飞不跑,站在原地不动,东瞧瞧,西望望。发现有人正逼近自己时,想逃已经来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头钻进了杂草丛中,可是身子却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鸵鸟一样,故又被人称作“呆鸡”。因此,它的天敌很多。

分布范围

编辑
黄腹角雉为中国特产鸟。中国以外未见有分布。

产于浙江泰顺、文成、景宁、云和、丽水、遂昌、衢县、龙游;江西永新、三清山、井冈山、铅山、万年、上犹、崇义、大余;广东乳、阳山、乐昌、曲江、连山、始兴、仁化、南雄、大埔、五华、潮州、怀集;福建武夷山;广西恭城、永福、灵川、兴安、富川、贺县、融安;湖南莽山。

黄腹角雉分布图黄腹角雉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黄腹角雉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在室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繁殖期3-5月。3月中旬即出现求偶炫耀行为,个别雄鸟早在12月和1月即有出现。求偶炫耀行为主要是雄鸟面向雌鸟上下点头和展示喉下肉据,但早期的求偶炫耀多数由于雌鸟未发情而终止。多数在3-4月开始发情。

黄腹角雉繁殖期时,雄鸟占据一片山林,在清晨发出“哇……哇……嘎嘎嘎嘎嘎”占区鸣叫。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一些体弱的雄鸟,则无力维持一片山林的所有权,只得四处流浪,因而失去了交配的机会。

发情时雄鸟喉下的肉裙膨胀下垂,显现鲜艳的朱红色,翠蓝色的条纹纵横交错,远看好像繁体“寿”字,故又称“寿鸡”。头上那一对翠蓝色的肉角,挺直突出,更加锃亮。雄鸟有一套复杂的求偶炫耀:首先面对雌鸟蹲伏,并不停地上下点头,肉据亦随之而徐徐展开并下垂至胸前,如肉据伸展不平或偏于一侧时,则通过摇头动作而摆平,同时头上肉角亦随上下点头动作而伸出。接着双翅展开,并随点头动作做同步大幅度扇动,肉据亦进一步充血膨大,同时张嘴发出“chi……”声,尾羽展开,并轻微抖动。到高潮时身躯突然挺立,两翅紧夹于体侧不动,头部向下低垂,嘴尖朝地,使天蓝色肉角展示于雌鸟面前,并发出长而响亮的“chi……”声。伴随此长叫,有时双脚前后快速交替伸缩,或向雌鸟冲击2-3米,然后面对雌鸟蹲伏,上下点头数次,肉角及肉据慢慢缩回,结束求偶。当雄鸟发情、面向雌鸟进行求偶炫耀时,雌鸟如伫立不动,注视雄鸟,则激励雄鸟兴奋,并完成炫耀的全过程;如雌鸟他顾,反应冷淡或离去时,雄鸟的求偶炫耀即告中断。通常在雄鸟求偶炫耀刺激下,雌鸟表现出允许雄鸟接近并在雄鸟面前微张双翅并蹲伏、尾羽展开如扇,或面向雄鸟扇动两翅,并匍匐前进数步等发情行为时,雄鸟才上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交配时雄鸟用嘴衔住雌鸟头顶或颈,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作了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

通常营巢于海拔10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中接近山脊的阴坡或半阴坡处,巢多置于华山松的水平枝靠基干处,必在阔叶树水平枝干凹处或靠近主干的茂密分枝处,距地高3-9米。巢较简陋,主要由苔藓和落叶构成。巢的大小为15.5-19毫米×17.3-28毫米,深6-11毫米。3月末4月初开始产卵,每隔1日产卵1枚。每年产一窝,每窝产卵3-4枚,偶尔6枚,有时一年仅产一枚。雉卵比鸡蛋稍大,卵土棕色或土黄色、密被细密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有时还被有大而稀疏的灰紫色斑。卵的大小为51.5-57.3毫米×38-43.9毫米,重50-57.4克。

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初期雄鸟在巢附近活动,晚上栖于巢附近树上,后期则不见踪影。孵化期28天,孵卵期间每天只离巢1小时左右外出觅食。天敌很多,卵常被偷食,繁殖成功率只有10%左右。孵卵期间雌鸟甚为恋巢,特别是孵卵后期,常常人至跟前,甚至用木棍捅它身体和捉住它也不飞。在受到威胁时,它甚至能用1只翅膀将卵挟住搬走,直至危险过去,才又将卵全部搬回巢内继续孵卵。

雏鸟早成性,刚出壳时体重仅36.8-38.31克,全身被有棕褐色绒羽,出壳后当天就能掮动双翅,第三日即能跟随雌鸟下树离巢活动和觅食,并以家族群为基础过冬。照顾雏鸟的任务全由雌鸟承担,雌鸟亦甚护雏,当雏鸟受到入侵者威胁时,会猛烈地向入侵者攻击。幼鸟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两年后才能发育为成鸟。

亚种分化

编辑

黄腹角雉(2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1

黄腹角雉指名亚种

Tragopan caboti caboti

Gould,1857

2

黄腹角雉广西亚种

Tragopan caboti guangxiensis

Cheng et Wu(名川),1979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种群现状

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年)和中国国家野生动植物调查(1995-2000年)对黄腹角雉的记录和调查的分析得出了估计大约有9,300只的种群,尽管Brazil (2009年)估计少得多:小于100个繁殖对。被估计在2,500-9,999只成年个体之间,相当于3,750-14,999只个体,在此舍入为3,500-15,000只个体。 但是,它的数量可能少于5,000只成熟个体(Zhang Zhengwang in lit. 2012)。

趋势依据:有证据表明,保护区可以有效地保护该物种并维持种群数量。然而,在中国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腹角雉的密度从1980年代后期的每平方公里7.1只下降到2002-2003年的每平方公里0.9只。该物种正遭受着保护区生境转换和狩猎压力的影响,因此被怀疑正在适度快速下降。

2022年,在江西三清山风景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频频现身,林间觅食 不惧游人。

致危因素

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和改造,尤其是在导致栖息地破碎化的地方。记录下来的其在500米以上的森林覆盖区中的间隙分散能力有限,这意味着该物种极易碎裂。由于对农业用地和木材的需求以及城市地区公路和铁路的发展,大多数天然林已经被砍伐或改造(Zhang Yanyun,2010)。道路的影响可能仅限于表面坚硬和繁忙的路线,如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项研究发现,将保护区一分为二的相对安静的黏土路并不构成对该物种的障碍,甚至似乎尽管交通量以及由此造成的干扰是重要的因素,但它们仍然提供了进食、砂砾收集和求偶的机会(Yue Sun等,2009)。但是,用针叶树人工林和竹子逐步替代天然常绿阔叶林是该物种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原因是该物种在自然平台上筑巢,例如大多数针叶树种所缺乏的树枝之间的叉。提供人工筑巢平台可能使该物种在针叶树栖息地中持续存在(Wen-hong Deng等,2005)。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在保护区以外,仍然非法猎食。自1983年以来,已知的巢穴中有48%被自然捕食者破坏,尤其是欧亚混血的普通松鸦、黄喉貂和豹猫。

亮相央视

编辑
2022年3月3日,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外相机自动拍摄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黄腹角雉,亮相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秘境之眼》节目,该视频时长120秒,记录黄腹角雉在林中觅食、行走、警戒、鸣叫及嬉戏等行为的精彩画面,这是该保护区继“林中仙子”白鹇后亮相该栏目。

下一篇 绿尾虹雉

上一篇 黑长尾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