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所伤 编辑

中医术语

饮食所伤,中医术语。指由于饮食失调致病的一类病因。通常包括饮食失节,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不节,或饮食偏嗜等。饮食所伤直接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并可并发他病,是内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饮食所伤

类别:中医药术语

定义:由于饮食失调致病的一类病因

概念

编辑

指由于饮食失调致病的一类病因。通常包括饮食失节,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不节,或饮食偏嗜等。

解读

编辑

饮食所伤指由于饮食失调致病的一类病因。通常包括饮食失节,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不节,或饮食偏嗜等。饮食所伤直接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并可并发他病,是内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重要来。但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宋·严用和《济生方》说:“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留滞为患。”如果饮食失宜,可成为病因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或正气损伤而发生疾病。《金匮要略》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饮食失宜,可分为两类:一是摄食行为乖戾,有失常度,如饥饱失常、饮食偏嗜等;二是所食之物不洁或不当。

中医应用

编辑

由于饮食物主要是依赖脾胃的纳运作用进行消化吸收,故饮食失宜,主要是损伤脾胃,因而称“饮食内伤”。但在病理过程中,还可导致食积、聚湿、化热、生痰、气血不足等病变。因此,饮食失宜是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饮食不节

良好的饮食行为,应以适度为宜。如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均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发生。

(一)过饥

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长期摄食不足,营养缺乏,气血生化减少,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功能活动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又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易招致外邪入侵,继发其他疾病。此外,长期摄食过少,胃腑失于水谷以养,也可损伤胃气而致胃部不适或胃脘疼痛等;如果有意抑制食欲,又可发展成厌食等较为顽固的身心疾病。儿童时期,如果饮食过少可致营养不良,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过饱

过饱,指饮食超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于消化转输而致病。轻者表现为饮食积滞不化,以致病理产物“积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厌食、纳呆等,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甚者,可因脾胃久伤或营养过剩,而发展为消渴、肥胖、痔疮、心脉痹阻等病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高梁(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疔)”等。若病理产物“积食”停滞日久,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致使运化功能久不得复,还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引起其他病变发生。

此外,若饮食无度,时饥时饱等,也易导致脾胃损伤;大病初愈阶段,若饮食不当,如暴食、过于滋腻,或过早进补等,还可引起疾病复发;小儿喂养过量,易致消化不良,久则可致“疳积”等。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作为致病因素,是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多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食陈腐变质,或被疫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所造成。饮食不洁而致的病变以胃肠病为主。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则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或痢疾等。若进食被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则可导致各种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常表现有腹痛时作、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若进食被疫毒污染的食物,可发生某些传染性疾病。如果进食或误食被毒物污染或有毒性的食物,则会发生食物中毒,轻则脘腹疼痛,呕吐腹泻;重则毒气攻心,神志昏迷,甚至导致死亡。《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说:“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三、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作为致病因素,是指特别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如饮食偏寒偏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或嗜酒成癖等等,久之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或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疾病发生。

(一)寒热偏嗜

一般而言,良好的饮食习惯要求寒温适中。《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若过分偏嗜寒热饮食,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某些病变。如偏食生冷寒之品,久则易于耗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若偏嗜辛温燥热饮食,又可使肠胃积热,或酿成痔疮等;若嗜酒成癖,久易聚湿、生痰、化热而致病,甚至变生症积。

(二)五味偏嗜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可偏废。且五味与五脏,又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性味的食物,就会导致该脏的脏气偏盛,功能活动失调而发生多种病变。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日久,夭之由也。”五味偏嗜,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因脏气偏盛,以致脏腑之间平衡关系失调而出现他脏的病理改变。《素问·五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即指五味偏嗜,脏气偏盛,导致“伤己所胜”的病理变化。

(三)食类偏嗜

若专食某种或某类食品,或厌恶某类食物而不食,或膳食中缺乏某些食物等,久之也可成为导致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如瘿瘤(碘缺乏)、佝偻(钙、磷代谢障碍)、夜盲(维生素A缺乏)等。如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痰、化热,易致肥胖、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等病变,若因偏食而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也可发生多种病变。

下一篇 食臭

上一篇 芳香化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