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鸡 编辑
石鸡是鸡形目雉科鹑石鸡属鸟类,又称朵拉鸡、嘎嘎鸡、红腿鸡。体型中等。整体呈灰色;眼黑色,眼周红色;头颈部有一黑色带,自眼先起,过眼至眼后,下延至颈侧,在胸前与另一侧黑带闭合;两胁白色,具有黑色和栗褐色并列的长横斑;腹部浅棕黄色;嘴和脚红色;羽毛艳丽。因多住在乱石堆或岩洞中而得名。石鸡分布于欧洲、小亚细亚、中亚、印度和中国西北、华北至东北地区。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日行性,喜集群活动,晨昏时雄鸡会立于高处发出“嘎嘎嘎”的啼鸣声。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繁殖期在4—6月。窝卵数7—17枚,卵呈棕白色,具褐斑。石鸡是一种玩赏鸟,被巴基斯坦奉为国鸟。中国养殖场有大量饲养繁殖,也可以作为宠物饲养。中国各大动物园和鸟园都有展出。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石鸡
石鸡头顶至后颈红褐色,额部较灰,头顶两侧亦沾浅灰色,眼上眉纹白色沾棕。有一宽的黑带从额基开始经过眼到后枕,然后沿颈侧而下,横跨下喉,形成一个围绕喉部的完整黑圈;眼先、两颊和喉皮黄白色、黄棕色至深棕色,随亚种而不同;耳羽栗褐色,后颈两侧灰橄榄色,上背紫棕褐色或棕红色,并延至内侧肩羽和胸侧;外侧肩羽肉桂色,羽片中央蓝灰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橄榄色;外侧尾羽栗棕色,翅上羽和内侧飞羽与上背相似,初级飞羽浅黑褐色,羽轴浅棕色,外翈近末端处有棕色条纹或皮黄白色羽缘;外侧次级飞羽外翈近末端处亦有一浅棕色宽缘;三级飞羽外翈略带肉桂色。颏黑色,下颌后端两侧各具一簇黑羽;上胸灰色,微沾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腹浅棕色;尾下覆羽亦为深棕色;两胁浅棕色或皮黄色,具10多条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虹膜栗褐色,嘴和眼周裸出部以及脚、趾均为珊瑚红色、爪乌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50-580克,♀440克;体长♂292-370毫米,♀270-362毫米;嘴峰♂18-23毫米,♀17-22毫米;翅♂140-168毫米,♀141-153毫米;尾♂83-110毫米,♀82-108毫米;跗蹠♂37-47毫米,♀37-43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也常到附近农地取食谷物。
引进:巴林、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马其顿、新西兰、挪威、葡萄牙、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南非、西班牙、美国(夏威夷)。
石鸡分布图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与年代 | |
---|---|---|---|
1 | 石鸡指名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chukar | J. E. Gray, 1830 |
2 | 石鸡小亚细亚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cypriotes | Hartert, 1917 |
3 | 石鸡准噶尔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dzungarica | Sushkin, 1927 |
4 | 石鸡新疆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falki | Hartert, 1917 |
5 | 石鸡高加索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kurdestanica | Meinertzhagen, 1923 |
6 | 石鸡青海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magna | Hartert, 1925 |
7 | 石鸡疆西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pallescens | Hume, 1873 |
8 | 石鸡疆南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pallida | Hume, 1873 |
9 | 石鸡贺兰山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potanini | Sushkin, 1927 |
10 | 石鸡华北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pubescens | Swinhoe, 1871 |
11 | 石鸡内蒙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ordoscensis | Zarudny, 1914 |
12 | 石鸡西奈半岛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sinaica | Bonaparte, 1858 |
13 | 石鸡塔吉克斯坦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subpallida | Zarudny, 1914 |
14 | 石鸡西亚亚种 | Alectoris chukar werae | Zarudny & Loudon, 1904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石鸡等45种野生动物,《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有关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确需适量保留种源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论证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严格履行相关手续。
种群现状
2004年估计全球物种数量为2,000,000只。 在欧洲,繁殖种群估计为488,000-1,680,000对,相当于975,000-3,370,000个成熟个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欧洲占全球范围的10%,因此修订后的全球物种规模估计为平均9,000,000-34,000,000只成熟个体,但需要进一步验证此估计值。中国的数量估计为10,000-100,000对(2009年)。
趋势理由:在欧洲,物种数量估计在11.7年(三代)中接近30%的速度下降(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在黎巴嫩,物种被视为当地数量在减少。在其他地方,数量被怀疑是稳定的或在当地增加(McGowan和Kirwan 2016)。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