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祖 编辑
文祖,尧的祖先。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标志性符号,它还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历史解码器。透过它,我们可以认识曾经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形形色色的人,可以了解曾经发生在这个地方的各种各样的事。我们走进济南市章丘区文祖镇,这个村村有故事,处处有传说的远古村落。
中文名:文祖
定义:尧的祖先
出处:《尚书·舜典》
相关: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
职业:部落联盟首领
文祖,尧的祖先。
《尚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在远古时代,如今的章丘市文祖地带便有了村庄。那时候,尧已是很有名望的部落联盟首领,统治多数汉族部落,只有少数部落还在互相争夺残杀。
当时的文祖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平原,地势优美,土地肥沃。为争这一地盘,在如今的章丘市明水办事处附近的一个部落与在如今莱芜地区的一个部落发生了战争。这一南一北两个部落你来我往打了十几年,第一天攻过去,第二天又打过来,双方伤亡都很大。老百姓为避战争之苦,弃庄逃进了深山,建起洞穴和石墙,到夜间才下山种地收庄稼。长此以往,原有的村庄已墙倒屋塌,一片狼藉。
几十年的征战之后,两部落大伤元气,面临被其它强部落吞掉的危险,双方只好派特使向尧求助,并愿意加入尧的部落联盟。尧非常高兴地接待了双方特使,并派他信任的舜来处理两部落之间的纠纷。
舜在双方文官陪伴下来到此地,一连几日只是游山玩水,并不提边界纠纷之事。每到两郎山东岭便凝目仰望,然后回营休息。陪同的文官个个不解其意。数日之后,一名文官忍耐不住,问起边界之事。舜微笑着说:“天意早定。”他挥手向东岭峰顶一指,“看到了没有,峰顶上耸立着石人和石马。这表明上苍喻示,此处为界方能人收兵刃马下鞍,天下太平。”官员们一听,个个拍手叫好。从那以后,两部落定界和好,百姓又过起了安宁日子。人们非常佩服舜的文博德善,纷纷要求立块界碑,并刻上舜的名以示纪念。舜说:“我受尧之托来处理干戈,论德论文我都不及尧,要说刻名纪念,只有刻上‘尧’字。”于是,界碑上便刻了“尧文德之租界”六个大字。
春秋战国期间,战乱再起,村庄建了被摧,摧毁又建,历经几朝,在这个地方曾出现“广宗县”、“东国城”等。
直到明永乐年间,孙、张、万等姓从河北枣强迁居此地,种地时挖出了界碑。此时碑已断为几截,“租”字的禾木旁只留下半边,“界”字只留下半个田字,碑上的前四个字清楚可见。人们不解其意,便请一老道士来判断。老道看罢连声说:“好,好,好,此地乃尧帝之祖庙也。”
于是,人们又建起一座庙,立上了庙碑。原“尧文德之租界”的界碑,经老道讹点成为“尧文德之祖庙”的庙碑。后来,庙名经简化便成了“文祖”村名。
送饭车推出“三德范”
战国时期,齐国为防范鲁国的进攻,在与鲁国的边界上修起了齐长城,并在锦屏山之南设关驻兵,称为锦阳关。关北有重兵把守并扎起大营寨,人们称此为大寨(今文祖镇南大寨村)。大寨的军械、粮草等存放在锦屏山下,人们称此为小寨。每日的饭菜由小寨里的炊事兵做完后用小车往大寨三次推送。时间久了,人们又称小寨为“三推饭”。因送饭曾遭强人的抢劫,以后大寨便派出探马侦察,在确无敌情时,由快马送信追催送饭,因而又称小寨为“三追饭”。现三德范村张家林明朝碑文载的“三坠反”村名便由“三追饭”谐音讹传而成。“三推饭”村名是有碑文记载的。
关于“三德范”之村名,另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自锦屏山下有了小寨以后,人们开始砍柴挖药往小寨里送,渐渐地在寨北形成了几十户人家的小村。村里有个张老汉早年丧妻,好不容易把儿子张郎拉扯大,娶妻姜氏。二人结婚不久,齐鲁两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张郎随军出征。张老汉因常年砍柴担柴,患下腰痛病,家庭的生活重担便落在姜氏身上。她每日砍柴送往小寨换点银两维持生计,又要挖药为公爹煎熬治腰。她自己吃糠咽菜,省点米面让公爹补养身体。腰痛病最怕受寒,每逢季节变冷时,她做好晚饭让爹先吃,自己去老人房间,用身体暖热被窝后再让公爹去睡。姜氏的勤劳贤惠受到了乡亲们的夸奖。
三年以后,张郎还没回来。一个冬天的傍晚,一邻居来张家借锤头。正巧张老汉没关大门,邻居进门后发现姜氏躺在公爹的房间,于是小村里传遍了姜氏睡公爹的消息。人人夸奖的姜氏又变得人人唾弃。一日,几个后生去锦屏山南岭打柴,见姜氏正在挖药,便编唱山歌骂起姜氏来:“哎——遍山采药为壮阳哟,儿媳上了公爹的床哟……”自从村里传出风言风语后,姜氏满腹冤屈,想起出征不知死活的丈夫,每晚对着孤灯暗泣。又遭人当面辱骂,心里越想越难过,蒙头往悬崖下扎了下去。后生们一看才知耍贫嘴惹了大祸。他们赶到山下时,姜氏已是血肉模糊,便砍两棵树绑成个担架,放上姜氏后又用杂草盖严,抬着往崖上攀登。越往高处走,他俩肩头感到越来越沉,似有千斤之重,歇了三次才登上崖顶。当他们抬到张家门口时,却惊呆了,姜氏正在门口纳鞋底呢!慌忙揭开杂草看,却是一块光滑的石碑,上刻七个大字:“三从四德之楷范”。
原来,姜氏的勤劳贤惠感动了锦屏山上泰山奶奶的神灵,姜氏跳崖的刹那间,泰山奶奶施展仙法用白云托住,让姜氏像在梦中一样回到家里。又赐石碑一方,洗刷了姜氏之冤。于是,人们把此石碑立在张家门前的小河岸边,成了小村的骄傲。百年之后,一场洪水把石碑冲走,但由“三从四德之楷范”简化而得的村名“三德范”却流传很久。姜氏跳下的悬崖,因后生们歇了三次才登上崖,因而此崖得名“三登崖”,此崖便是锦屏山上的景观之一。
朱元璋落难“苍黄庄”
在文祖镇的东南群山中,有个小村叫“苍黄庄”。这里流传着朱元璋兵败落难于此的一段传奇故事——
元末1367年,朱元璋在江南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夺取了半壁江山。同年十月初,朱元璋率25万雄师挺进山东。此时朱元璋斗志正旺,势如破竹。元朝守将望风而逃。朱元璋一路胜仗,渐渐产生了麻痹轻敌情绪。当他行至山东长白山地带时,随行的军师李善长指着长白山说:“宋朝贤相范仲淹少年时家境贫寒,曾在此山的寺中度过缺衣少食的苦读生涯。可敬啊!”朱元璋本是贫苦人家出身,且尊儒重贤。听了此话,便要去寺中凭吊一番。徐达要去护送,被朱元璋谢绝,他只带了几百兵马前往。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元朝败将王宣和残部正藏于山林中。王宣见徐达远去便从林中杀出。朱元璋猝不及防,很快人马伤亡大半。他独自骑马往南逃窜,后边追兵不舍。当他逃至胡山北侧的山岗下,天黑下来。他弃掉战马,借夜色蔽于一小桥下,躲过了追兵。他又沿胡山东侧往南逃奔,途中遇到了被冲散的十几名部下,便一起翻山越岭。当走过了十几座山头后,他们又饥又渴,再也无力行走。天亮了,朱元璋等爬到山凹处,见有几座茅屋,便踉跄撞门而进,屋内只有一位老者,此时朱元璋已没什么顾忌,便把被逼举义造反及被追杀经过和盘托出,恳求老者做锅粥,让他和士兵充饥。老者说:“做饭必冒炊烟,定会引起追兵注意。我家有红薯,你们带上去它去岩洞里躲避吧。”在山洞里,朱元璋啃着红薯问小村村名,老者说叫“苍黄庄”。朱元璋苦笑着说:“苍黄二字喻意事物变化,却成了我的写照,本是胜利之师,却因麻痹而险些丧命,惨痛的教训啊!”
(1). 帝尧 始祖之庙。《书·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孔 传:“文祖者,尧 文德之祖庙。”蔡沉集传:“文祖者, 尧 始祖之庙。”《史记·五帝本纪》:“文祖者,尧 大祖也。”文祖之说,各家不一。 马融 谓“天也,天为万物之祖,故曰文祖”。郑玄谓“五府之大名,犹 周 之明堂”。见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2).泛指太祖庙。《魏书·任城王云传》:“储宫正统,受终文祖,羣公相之,有何不可?” 唐张说《赠华州刺史杨君碑》:“ 神龙 初, 中宗 克复丕业,格于文祖。”
(3).继业守文之祖。《左传·哀公二年》:“ 卫大子 祷曰:‘曾孙 蒯聩 敢昭告皇祖 文王 、烈祖康叔,文祖 襄公 ……’”杜预注:“继业守文,故曰文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