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鹕 编辑

鹈形目鹈鹕科动物的统称

鹈鹕鹈鹕

鹈鹕(学名:Pelecanus)是鹈形目鹈鹕科动物的统称,又名塘鹅、伽蓝鸟、淘河等 。鹈鹕是大型水鸟,雌雄相似,体型粗壮,适于飞翔和游泳,体长105-188cm,体重13kg 。喙部宽大而直,上喙尖端向下弯曲,呈钩状,下喙具可扩张的大喉囊,可自由伸缩。舌小,但舌部肌肉发达。颈细长,飞行或休息时,颈部弯曲,能很好地支持头部和嘴。全身羽毛密而短,羽色为白色、桃红色或浅灰褐色。尾短而宽,尾羽 20-24枚。翅膀宽大,翼展较宽,扇翅有力。腿部短而粗壮,趾间具蹼 。

鹈鹕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多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热带种类相对较多 。主要栖息于湖泊、沼泽、咸水湖礁和沿海海岸水域 。鹈鹕具有群居性,食各种各样的鱼,从小鱼直至大的鱼类,此外,也食腐肉、卵、幼鸟、两栖类和甲壳类 。鹈鹕常集大群繁殖,筑巢于树上、灌木丛或地面,巢穴主要由树枝搭建,内衬芦苇和羽毛。通常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35-37天。野生鹈鹕最长寿个体记录是26岁,而人工饲养的鹈鹕可存活至60多岁 。

2020年,卷羽鹈鹕、白鹈鹕和斑嘴鹈鹕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秘鲁鹈鹕(Pelecanus thagus)和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近危(NT)等级,其他5种均为无危(LC)等级 。2023年,卷羽鹈鹕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鹈鹕

拉丁学名:Pelecanus

别名:塘鹅、伽蓝鸟、淘河

外文名:Pelican

中国动物保护等级: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鹈形目

科:鹈鹕科

属:鹈鹕属

种:8种

分布区域: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近危(NT)3种、无危(LC)5种 IUCN标准

栖息环境:湖泊、沼泽、咸水湖礁和沿海海岸水域

动物学史

编辑

进化史

在已发现的鹈鹕化石中,渐新世的相关样本记录丰富,但新近纪和第四纪的记录较缺乏。学术界认为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都应存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鹈鹕化石 。

1880年在印度发现的Pelecanus sivalensis Davies化石,是在Siwalik Group地层序列中发现的两个物种中较小的一个,这个完整的跗跖骨是100多年来在印度收集到的第一个鹈鹕化石,它的化石形成于上新世晚期(约2.6 Ma),是该地区最年轻的鹈鹕化石 。

在阿根廷恩特雷里奥斯省(Entre Ríos)的中新世巴拉那组地层中发现的Pelecanus paranensis化石是南美洲已记录的鹈鹕科动物化石,该化石与褐鹈鹕和秘鲁鹈鹕密切相关,被认为是鹈鹕属中已灭绝的物种。科学家根据这一发现推测,新世界(即美洲)鹈鹕的祖先可能通过大西洋传播而来。也由此学术界普遍认为,鹈鹕是在旧大陆(传统的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进化,然后传播到美洲。而晚中新世的退行性海洋古环境则促成了鹈鹕种类从半咸水或淡水栖息地向严格的海岸线栖息地的演化驱动 。

2013年,由古生物学家霍宁格·克劳斯率领的科学考察队对秘鲁伊卡荒漠进行考古研究,并在地区找到了一个1.8米高的巨鸟遗骸,这块巨鸟化石是一种巨大的白鹈鹕,距今3500万年,生活在渐新世时期 。

发现与命名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在1758年《自然系统》第10版中首次正式描述了鹈鹕属(Pelecanus) 。而鹈鹕科“Pelecanidae”的学名,则由法国学者拉菲内克·施马尔茨(Rafinesque Schmaltz)在1815年提出 。

形态特征

编辑

鹈鹕,大型水鸟,雌雄相似。体较粗胖肥大,适于飞翔和游泳,体长在105-188cm,,体重13kg,是现存鸟类中个体最大者之一 。嘴形宽大直长,上嘴尖端向下弯曲,呈钩状;下嘴具可扩张的大喉囊,可自由伸缩。舌小,但舌部肌肉发达。当鹈鹕捕鱼后,发达的舌部肌肉能控制喉囊像网袋一样把水排掉。颈细长,飞行或休息时,颈部弯曲,能很好地支持头部和嘴。全身羽毛密而短,羽色为白色、桃红色或浅灰褐色。尾短而宽,尾羽 20~24枚。翅膀宽大,翼展较宽,扇翅有力,能以超过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长距离飞行。脚短,脚趾间有蹼连接 。

鹈鹕鹈鹕

栖息环境

编辑

鹈鹕主要栖息于湖泊、沼泽、咸水湖礁和沿海海岸水域 。如斑嘴鹈鹕栖息在东南亚的低地淡水、咸水和海洋湿地地区 ;美洲白鹈鹕栖息在在沿海地区,例如沿海海湾和河口,重要的内陆越冬区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索尔顿海和水流防止结冰地区的大河 。

鹈鹕鹈鹕

分布范围

编辑

鹈鹕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大多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热带种类相对较多 。其在中国则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 。中国共有3种鹈鹕,即卷羽鹈鹕、白鹈鹕和斑嘴鹈鹕,其中卷羽鹈鹕多见于北方,冬季迁至南方越冬 ;斑嘴鹈鹕中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广东、福建、云南和台湾及海南岛等东南沿海一带 ;白鹈鹕分布于青藏高原 。

生活习性

编辑

食性

鹈鹕具有群居性,大部分种类通过群体协作捕鱼,它们会排列成一条直线或是“U”形,用翅膀扑打水面,从而迫使鱼类游入浅水区,当鱼类聚集在浅水区时,鹈鹕便用嘴将它们舀起来。褐鹈鹕则从空中俯冲捕食,袋状的大嘴像渔网一样能把鱼网住。鹈鹕食各种各样的鱼,从小鱼直至大的鱼类,此外,也食腐肉、卵、幼鸟、两栖类和甲壳类。

鹈鹕鹈鹕

迁徙

鹈鹕部分种类具有迁徙行为,白鹈鹕在春季于3-4月,秋季于9-10月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迁徙 。卷羽鹈鹕在3月末、4月初迁到北方繁殖地,10-11月迁到越冬地,迁徙和越冬均成群,在香港深水湾曾在越冬期间见到多达约80只的大群 ;美洲白鹈鹕每年都会迁徙,幼鸟第一年会迁徙到冬季栖息地,直到两岁才开始每年的迁徙,美洲白鹈鹕在春季到达繁殖地,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三月或四月初到达,秋季迁徙较为分散,它们白天成群结队迁徙,通常超过 180 只 。

集群

鹈鹕具有群居性,常成群生活和繁殖 。如澳洲鹈鹕是高度群居的昼间鸟类,它们成群飞翔,有时规模可能很大。它们在多达 40,000 只的大型群体中繁殖,它们飞行速度强劲、速度缓慢,经常在热气流上滑翔以节省能量 。美洲白鹈鹕也是群居性鸟类,它们总是成群栖息、筑巢或觅食。它们的筑巢群非常大且密集,通常包含大约1000个巢 。

鹈鹕鹈鹕

交流

在鹈鹕群体中,成年个体一般多数保持沉默,而雏鸟则相对吵闹。如澳大利亚成年鹈鹕很少发出叫声,也很少使用叫声,它们的叫声包括嘶嘶声、吹气声、呻吟声、咕噜声或钞票碰撞声。雏鸟比成年鹈鹕更能发声,会大声乞讨食物。澳大利亚鹈鹕主要使用翅膀、脖子、喙和育儿袋通过视觉线索进行交流,尤其是在求偶表演中,像所有鸟类一样,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化学刺激来感知环境 。斑嘴鹈鹕成熟后相对安静,很少叫声,然而,在雏鸟时期,它们会像绵羊一样发出咕噜的联系叫声、吠叫、吱吱声和咩咩声,使繁殖地变得更加喧闹。当感知到的威胁时,雏鸟和成年鹈鹕都会变得沉默,一旦威胁变得明显,大声的噪音和大幅度的机翼运动可能会被用作恐吓策略。在交配过程中,鹈鹕会使用许多不同的社交信号,包括声音和视觉信号,包括鞠躬、摇头、拍嘴、转头以及各种呻吟、咕噜声和高亢的叫声。配偶之间也会用伸展脖子和二重奏的呻吟声来打招呼 。

生长繁殖

编辑

鹈鹕常集大群繁殖,野生鹈鹕最长寿个体记录是26岁,而人工饲养的鹈鹕可存活至60多岁 。

鹈鹕的求爱和育雏方式特别有趣。鹈鹕常集大群繁殖,雄鹈鹕向雌鹈鹕求爱时,时而在空中跳着“8”字舞,时而蹲伏在占有的领地上,嘴巴上下相互撞击,发出急促的响声,脑袋以奇特的方式不停地摇晃,希望在众多的“候选人”中得到雌性对自己的垂青 。

每到了繁殖季节,鹈鹕便选择人迹罕至的树林,营巢于树上,有时也在灌木和地上营巢,巢的结构较庞大,主要由树枝构成,内垫以芦苇和羽毛。鹈鹕通常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35-37天,卵为白色,大小如同鹅蛋。小鹈鹕的孵化和育雏任务,由父母共同承担。当小鹕孵化出来后,鹈鹕父母将自己半消化的食物吐在巢穴里,供小鹈鹕食用。小鹈鹕再长大一点时,父母就将自己的大嘴张开,让小鹈鹕将脑袋伸进它们的喉囊中,探取食物。有时小鹈鹕就站在父母的大嘴里吃食 。

人工养殖

编辑

全球多地的动物园基本都会引入鹈鹕进行人工饲养与繁殖,如中国的广州动物园曾引入粉红背鹈鹕、白鹈鹕等进行人工饲养,为其修建湖心岛栖息场地,通过投放鱼块、小鱼、海鱼块等进行饲养,繁殖期间添加蛋白质、多维素、矿物质等,同时增加适口性较好的禾花鱼作为活料,有利于亲鸟的繁殖。当成鸟产卵后会对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出壳的幼鸟进行人工育幼,定时对雏鸟进行空腹称重,测量喙的长度、幼雏皮肤颜色、羽毛生长情况、运动、采食等 。

下级分类

编辑
鹈鹕(8种)

中文名称

拉丁名称

命名者及年代

1

澳洲鹈鹕

Pelecanus conspicillatus

Temminck, 1824

2

卷羽鹈鹕

Pelecanus crispus

Bruch, 1832

3

美洲鹈鹕

Pelecanus erythrorhynchos

Gmelin, 1789

4

褐鹈鹕

Pelecanus occidentalis

Linnaeus, 1766

5

白鹈鹕

Pelecanus onocrotalus

Linnaeus, 1758

6

斑嘴鹈鹕

Pelecanus philippensis

Gmelin, 1789

7

粉红背鹈鹕

Pelecanus rufescens

Gmelin, 1789

8

秘鲁鹈鹕

Pelecanus thagus

Molina, 1782

参考资料: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2020年,卷羽鹈鹕、白鹈鹕和斑嘴鹈鹕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

截至2023年,8种鹈鹕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秘鲁鹈鹕(Pelecanus thagus)和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为近危(NT)等级,其他5种均为无危(LC)等级 。

2023年,卷羽鹈鹕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

种群现状

截至2023年,8种现存的鹈鹕种群数量趋势大致可分为4种:秘鲁鹈鹕、褐鹈鹕、美洲白鹈鹕种群数量呈上升态势;澳洲鹈鹕、粉红背鹈鹕种群数量稳定;白鹈鹕总体种群数量是否增加暂未有明确数据;斑嘴鹈鹕和卷羽鹈鹕的种群数量则呈下降趋势 。

濒危原因

鹈鹕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外来物种入侵、疾病、气候变化和天敌捕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人类活动干扰和环境污染等威胁。2015年3月,禽流感(H5N1病毒)导致保加利亚斯雷巴纳生物圈保护区繁殖地的至少45只成年卷羽鹈鹕死亡。在缅甸锡唐河山谷的斑嘴鹈鹕繁殖种群,因为森林被砍伐,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而消失 。

保护措施

针对不同鹈鹕种类,各国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白鹈鹕被列入《迁徙物种公约》附录一;《伯尔尼公约》附录二;鸟类指令附件一。在欧洲范围内,它出现在 43 个重要鸟类区域内。在欧盟,它被列入 108 个特别保护区。并通过监测和审查主要栖息地的水管理实践,保护繁殖和饲养场所;监测重金属和农药水平,并改进水体管理以减少污染物负荷 。

针对斑嘴鹈鹕的保护措施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设立保护区,在印度几个关键的繁殖地都在保护区,其中泰米尔纳德邦15个鹈鹕筑巢地中有8个受到保护;在柬埔寨,鹈鹕繁殖地是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第二是建立保护计划以及研究站,一些印度社区也有鹈鹕保护计划斯里兰卡建立了有关鹈鹕的研究站,致力于提高对该物种的认识 。

主要价值

编辑

观赏价值

世界范围内,很多动物园引进鹈鹕人工饲养与繁殖,可供人们欣赏参观 。在山东德州齐河县的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可以看到浑身雪白,时而飞翔,时而踱步的白鹈鹕 。

药用价值

鹈鹕的药用价值只针对人工养殖品种,人工养殖鹈鹕的嘴、舌、油、羽毛、皮均可入药。嘴具有收敛涩肠之功效,主治赤白久痢;舌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疔疮肿痛;油具有消肿毒、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主治痈疮肿毒、风湿腰腿疼、耳聋;羽毛和皮具有降逆止吐之功效,主治反胃吐食 。

其他内容

编辑

文载

鹈鹕之名最早见于《庄子》。而《嘉祐本草》云:“鸟大如苍鹅,颐下有皮袋,容二升物,展缩由之,袋中盛水以养鱼。”《尔雅》中则注:“好群飞,沉水食鱼,故名泽。”《本草纲目》中则又云:“鹈鹕,处处有之,水乌也。似鸮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余,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群飞,沉水食鱼,亦能竭小水取鱼,俚人食其肉,取其脂人药用。”

寓言

鹈鹕也常成为许多民间传说的主题,有一则印度寓言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只鹈鹕对它的后代极为残暴,它把它们杀死,事后又充满自责地让鲜血从自己的胸口滴下,滴到后代的身上,使它们复活。由于人们认为鹈鹕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鹈鹕经常与“虔诚”联系在一起,也成为教会纹章和雕刻的主要图案之一 。

下一篇 鲸头鹳

上一篇 嘴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