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真 编辑

修辞手法

顶真顶真

顶针又称“顶真”“蝉联”“续麻”,修辞学上统称为“顶针格”。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是上一句末尾的字词是下一句开头的字词。这样一句顶一句,像一串串珍珠似的,上传下接,首尾相连,层层承递,语势贯通,音律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顶针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学体裁。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这种修辞方法。《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自《诗经》始,顶针就被大量运用于诗文创作中,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期。到了明代,顶针手法还被运用到传奇剧本的创作中,如《博笑记·乜县令》中描写县令昏庸的语句: “古和今不曾闻他这一对,对面沉沉睡;睡着不得醒,醒了还如醉;醉人呵!怎如他昏到底。”古人常用顶针的手法吟诗作赋,进行语言文字游戏,特别是在行酒令或官妓借此游乐时,其游戏性表现得尤为明显。

来源

编辑
汉语的特点是音节分明,基本上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意义单位的组合非常灵活。这是顶针方式产生的形式基础。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重视,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思维方法,是顶针产生的思想基础。

释义

编辑
一种修辞方法。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八篇:“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多见于歌曲……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这种方法,也用到影视剧及动漫的蒙太奇中,称为顶针蒙太奇。

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例如: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诗》)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诗》)

  •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

  • 连珠法

    编辑
    连珠法的顶真是句与句之间的顶真。

    例如: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辞》)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辞》)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

    连环体

    编辑
    连环体的顶真是段与段之间的顶真。

    例如: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出自《诗经》。)

    楹联

    编辑
    楹联修辞顶针,也称为联珠。上联或下联中,把前句句脚作为后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分句,首尾相连,一气呵成。顶针,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字的重复。只是这种重复,一般是下句首字(词)承用上句尾字(词)。值得关注的是,顶针部分一定是联中的关键词,而这个词在上下分句中的语意是完全一致的。这个词同时也承接了上下句的联意。这也是我们判断顶针与反复等修辞的主要方法。

    作用

    编辑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例句

    编辑
  • 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子姜;子姜辣……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愚公移山》)

  •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列子《愚公移山》)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我出了村就过了河,过了河就进了城。

  • 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刘大杰《巴东三峡》)

  •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 精彩对联

    编辑
  • 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北朝民歌)

  •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白居易

  • 许许沐沐,沐沐霖霖,霖霖许许。

  • 下一篇 灰山鹑

    上一篇 织布鸟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