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长补短 编辑
取长补短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孟子·滕文公上》。
取长补短的意思是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中文名:取长补短
外文名:learn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to offset one’s weaknesses
拼音:qǔ cháng bǔ duǎn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近义词:扬长避短、择善而从、截长补短
反义词:故步自封
注音字母:ㄑㄩˇ ㄔㄤˊ ㄅㄨˇ ㄉㄨㄢˇ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后由此演变成成语取长补短。
滕文公,战国时滕国的贤君,滕定公之子,本谥名为滕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
滕文公为世子的时候,有一次出使楚国。他路经宋国,会见了孟子。孟子同他讲了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
滕文公从楚国回来的时候,又在宋国拜访了孟子。孟子说:“您怀疑我的话吗?天下的真理只有这么一个。成覵是个勇士,他曾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怕他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经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样。’公明仪曾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也是应该信赖的。’现在有滕国,假若把土地截长补短,每边之长也将近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仍然可以把它治理成为一个很好的国家。”孟子说这些话是在鼓励滕文公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
孟子认为: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滕国虽然国小,但土地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只要实施仁政,照样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不久,滕文公名声大震,远近都称文公为“贤君”,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数年后,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君贤,善国之名远扬。
一个人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他长处的发挥上。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同时避免短板的负面作用是必须要做的。对于一个人的不足、缺点、短处,不能视而不见,要勇敢地去面对它、解决它。无论个人的短板在何处,以辩证的眼光去对待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总是没错的。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但是闪光点是不同的,也许你擅长的,别人不及你,但是同样的,别人的优点也是自己所欠缺的。只有互相学习,才能取长补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学会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善于看到自己的短处,这样的人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假如自己每天都能从别人的身上获取有益的东西,聚沙成塔,之后的进步一定是显而易见的。
成文用法
该成语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现多指人向好的方向发展。
运用示例
现代·廖沫沙《“长短相较”说》:“这个专栏名之曰《长短录》,就有‘长短相较’的意思。同时,也还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意思。取长补短,那就不但是作者自己,而且要请读者群众来帮助作者,以大家之长,来补作者之所短。”
现代·曹禺·《王昭君》:“我看最体面的事莫过于把汉家好的东西送过去,把匈奴好的东西传回来;取长补短,使两家百姓欢乐富足,这就是我们的体面。”
现代·浩然《花朵集》:“这边,主任说:‘芒种是后山果树专家,从打八岁就给地主看树园子,真正是‘科班’出身;就是少念几本书,你们俩正好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截长补短—扬长避短
“截长补短”的意思是从长的地方截取一部分接补在短的地方;指以多余来补不足,用长处来补短处。“扬长避短”的意思是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取长补短”与“截长补短”都有吸取长处弥补不足的意思,但有区别:首先是用法不同。“取长补短”使用频率较高,“截长补短”使用频率较低;“取长补短”是直陈性的,“截长补短”是比喻性的。其次是语体色彩不同。“取长补短”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截长补短”多用在书面语里。
“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都含有“取长处,避短处”的意思。但“取长补短”偏重在“补”,指用长处弥补短处,强调“吸取别人的长处”的意思;“扬长避短”偏重在“避”,指避免短处,对“长处”还有“发扬”的意思。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