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时泽 编辑
王时泽(1886—1962),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结识秋瑾等革命党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王时泽闻讯立即回国,与革命军司令李燮和取得联系,积极投身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王时泽任海军部科员。1922年沈鸿烈委任王时泽为东北航务局局长兼东北商船学校校长。韩复榘主鲁后,沈鸿烈任青岛市长,王时泽被沈鸿烈任命为青岛市公安局局长,直到卢沟桥事变前夕时卸职。抗战胜利后王时泽复出担任东北航务局局长,直到1949年卸职。新中国成立后,王时泽被聘为湖南文史馆馆员。1962年因病逝世。
中文名:王时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62年
主要成就:参加辛亥革命
王时泽(1886—1962),湖南长沙人,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与近代民主志士秋瑾等人关系密切。王时泽于1902年秋考入善化学堂(按:善化县于1912年并入长沙),受名师皮鹿门先生之教,得知世界大势。其时,黄兴等人在湘提倡革命,王时泽耳闻其说,深感中国被瓜分之祸迫在眉睫,而清政府昏庸,因之在同学中屡屡慷慨陈言:“非自强无以御外侮,非排满革命无以图自强,非唤醒同胞无以革命。”终因言论偏激,年少莽撞的王时泽于1903年冬被校方除名。幸得学董俞藩同先生资助,于1904年春赴日本留学,其时尚未满18岁。
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于东京。王时泽与秋瑾及其他三合会的成员均转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年仅26岁的王时泽毅然回国,在上海策动了海军舰队的起义。王时泽面对当时的“上海临时总司令”李燮和慷慨陈词:海军不起义,上海光复的成果就不能保证,烈士们的鲜血就可能白流!
1912年秋瑾就义五周年之际,王时泽曾在长沙出版《秋女烈士遗稿》,并为之写序。
从北洋政府至民国政府时期,王时泽曾辗转于国内多个城市担任不同公职。王时泽于上世纪30年代初起,先任青岛海军学校校长,后又任青岛市公安局局长,均系当时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推荐的。王时泽与沈是在日本学海军时的同学,也是至交。沈鸿烈对王时泽多有提携。
1938年,沈鸿烈当上了山东省主席,再任王时泽为山东临时行辕主任。这个职务并未经国民政府正式任命,只能算是沈氏幕僚。但身处抗战之际,王时泽并不计私利,继续奔走国事。至1940年后,王时泽终于脱离政界,携全家避居湖南湘西边城凤凰。但即便暂寄于宁静的青山绿水之间,仍“自‘九·一八’后刻刻未忘东北”。抗战胜利后,王时泽又重新出山。先是国民政府派任在辽宁葫芦岛恢复的东北商船学校任校长,后又派任东北航政局专门委员、局长,直至1948年卸职归乡。
1951年,年逾花甲的王时泽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1962年正月初九清晨,王时泽因突发脑溢血,在家中逝世,享年76岁。
秋瑾祖籍浙江绍兴,留日期间常参加浙江同乡会的活动;又由于她1896年奉父命跟湖南王廷钧成婚,曾在湘乡、湘潭、长沙、常德等地生活,故也参加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很快跟王时泽结识。王时泽说秋瑾比他大九岁,实际上是大十岁。王时泽生于1885年,秋瑾生于1875年。由于两人都有拯救民族危亡的拳拳报国之心,又都有反叛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王时泽少年时就因反叛旧教育而被长沙“善化学堂”开除),故志趣投合,以姐弟相称。
1904年7月初,秋瑾转东京实践女学校女子师范工艺速成科。该科在赤坂桧町十番地授课,校长是秋瑾久慕其名的下田歌子。为了在一年内快速培养出女学教师,该校要求甚严,每周授课33小时,学习期间不允许学生擅自外出,不经保证人担保,也不得跟外人见面。秋瑾被编入该校湖南班。当年湖南班学员有20人,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才17岁。巧合的是,王时泽的母亲王勚当时也是该班学员,时年43岁。
王时泽
1906年夏天,王勚从实践女校毕业,离日归国前曾填《金镂曲》一阕题赠实践女校副校长青木文造,上阕是:“时势真堪咤。叹年来风潮正剧,息肩不暇。虎视相环皆勍敌,演尽欺凌恐吓。更各国冷嘲热骂。苦雨凄风萧瑟甚,叹沉沉黑暗如长夜。东来者,情难却。”王勚原名谭莲生,在湖南时原是一家庭主妇。留学日本后有了国际视野与感时忧国情怀,不能不说是深受秋瑾影响。要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秋瑾亟须参加一个革命团体。1904年10月,孙中山派冯自由、梁慕光等在日本横滨组织一个秘密会党洪门三合会,取合天、合地、合人之意,以推翻清王朝,恢复中原为宗旨。秋瑾邀王时泽一起参加,王时泽欣然同意。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由冯自由介绍,秋瑾与王时泽在黄兴的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兼浙江省主盟人。入盟之后,秋瑾常从东京去横滨,参加黄兴组织的炸弹研制班,请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为教授,为在国内举行武装起义做准备。参加研制班的除秋瑾外,还有男女革命志士喻培伦、唐群英等。同时,秋瑾还与徐锡麟、陶成章、陈伯平、龚未生等原光复会骨干结盟。
因为留日学生当中革命气氛日益浓厚,日本政府坐立不安,清朝政府更如芒在背。1905年冬,日本政府徇清政府要求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对留日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进行限制。陈天华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殉国以示抗议,留学生群情激愤,举行了总罢课。秋瑾义不受辱,决定愤然回国。8000留学生中,响应者有2000余人。当时,王时泽在日本私立海军预备学校——海城中学学习。秋瑾归国前询问王时泽的态度,王时泽说:“甲午之耻未雪,又订辛丑条约,我们来日本,原为忍辱求学。我不赞成此时回国,希望大家暂时忍耐,不必愤激于一时。”秋瑾听后默然良久。长期以来有一种传说,说秋瑾在集会上拔刀插在讲台上说:“谁不归国,忍辱求学,吃我一刀。”实际情况是:秋瑾从马靴中取出倭刀插在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向清廷卖友求荣,吃我一刀!”她并不是要把不回国的留日学生都赶尽杀绝。
1906年春,王时泽收到秋瑾从上海虹口厚德里寄来的一封信,也证实了秋瑾的上述立场。信上写的是:“吾与君志相若也,而今则君与予异,何始同而终相背乎?虽然,其异也,适其所以同也。盖君之志则在于忍辱以成其学,而吾则义不受辱以贻我祖国之羞,然诸君诚能忍辱以成其学者,则辱世甚暂,而不辱其常矣。吾素负气,不能如君等所为,然吾甚望诸君之无忘国耻也。吾归国后,亦当尽力筹划,以期光复旧物,与君相见于中原,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此未死之余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也。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且光复之事,不可一日缓,而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与诸君交勉之。”这封表达秋瑾献身精神与女权意识的重要书信,先后被收入了1912年王时泽编的《秋女烈士遗稿》,1929年秋瑾之女王灿芝编的《秋瑾女侠遗集》,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秋瑾集》。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临刑前,她从容地对行刑的刽子手说:“且住,容我一望,有无亲友来送别我。”张目四顾之后才说:“可矣!”在秋瑾思念的亲友中,应该也包括远在东瀛的革命战友吧。王时泽没有辜负秋瑾的期望,忍辱求学,于1911年毕业于东京商船学校航海科及横须贺海军炮术水雷学校。武昌起义发生后,王时泽立即归国,组织了400余人的海军陆战队,参加了攻占南京之役,成为了他生命史上的光荣一页。
还应该提及的是,秋瑾慷慨就义之后,王时泽立即以“悲生”为笔名撰写了《秋瑾传》,刊登于《天义报》。这是记述秋瑾革命活动的最早文字。王时泽同父异母的兄长王时润也署名“启湘”,在上海《小说林》杂志第7期发表《闻鸡轩诗话》,以为纪念。“闻鸡轩”是伯王时泽的书斋名,王时泽的书斋名是“击楫轩”。从此我家与秋瑾家成了世家,秋瑾之子王沅德,其女王灿芝常来家贺节拜年。1912年,王时泽把他保存的秋瑾诗文编成《秋女烈士遗稿》,以长沙纪念秋女烈士委员会的名义印行,并亲撰序言。同年,浙江方面决定将秋瑾遗体运回杭州,葬于西湖西泠桥畔,秋瑾的婆婆屈氏又哭又闹,强行拒迁。秋瑾之子王沅德也持反对态度,王时泽耐心斡旋,终使秋瑾夫家同意迁葬西湖。起柩那一天,王时泽亲自扶灵,挥泪送别。事后,由王时泽经办,将位于长沙黄泥塅的陈湜祠改建为秋女烈士祠,费用全由王家负担。1955年,秋瑾的儿子王沅德去世之前。嘱家人将秋瑾遗照数帧并《秋女烈士遗稿》一本送给王时泽。王时泽随即捐赠湖南省博物馆保存,成为了珍贵的辛亥革命文献资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