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华 编辑

女诗人

徐自华(1873—1935),字寄尘,号忏慧,著名女诗人。浙江石门语溪(今桐乡崇福镇)人。

徐自华生性敏慧,读书过目不忘,善作诗。1893年嫁与南浔梅韵笙,几年后夫亡。后专志树人,任南浔浔溪女校校长。1906年与秋瑾相识,结为姐妹,后加入同盟会,经济上对秋瑾帮助颇多。

秋瑾遇害后,徐自华将好友葬于西湖西泠桥畔。1908年,为纪念先烈,她与陈去病等组织秋社并任社长。辛亥革命后她去上海接办竞雄女校。晚年多病,回杭主持秋社。1935年卒于秋社。工诗词,著有《听竹楼诗忏慧词》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徐自华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73年

逝世日期:1935年

职业:女诗人

出生地:浙江桐乡

字:寄尘

号:忏慧

性别:女

人物生平

编辑

徐自华(1873—1935),字寄尘,号忏慧。是南社女诗人、秋瑾女侠的挚友。

出身名门望族,祖父徐宝谦,号亚陶,光绪庚辰进士,官安徽庐州知府;父徐多谬,号杏伯,国学生。

生性敏慧,婚后七年夫亡,年少寡居,以诗赋自遣,任南浔浔溪女学校长。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2月,自华、秋瑾泛舟西湖,相约埋骨西泠。农历六月六日,秋澧在绍兴遇难,作《哭鉴湖女侠》12首哀挽。农历十一月冒风雪渡江去绍兴,将停厝在文种山的秋澧灵柩迁出并护送至杭州,觅地安葬于西泠桥畔。次年九月,清廷御史常徽奏请削平秋墓,遭通缉,避居上海日侨医院半年。武昌爆发起义,浙江相继光复,再度排除阻力,为秋瑾复营墓建亭于西泠。

1913年,去上海接办竞雄女校(秋瑾字竞雄),惨淡经营,由小学扩充为师范、中学。1916年,袁世凯称帝时,奔走于苏州、上海间,策应讨袁斗争。

1920年,随孙中山赴粤。晚年多病,回杭主持秋社,历经艰辛,使秋社、秋祠得以保存。卒葬杭州市第一公墓。

主要事迹

编辑

徐自华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深得祖父、父亲的喜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内忧外患日甚一日,清政府诏令改科举,设学堂,实施“新政”。1906年初,南浔富商张弁群仿照上海爱国女校,创办了浔溪女校,聘请徐自华出任校长。同年3月,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秋瑾经人介绍来浔溪女校执教。徐自华与秋瑾一见如故,朝夕相处,纵谈国事,遂成莫逆之交。其后,经秋瑾介绍,徐自华与妹妹徐蕴华一起加入同盟会。秋瑾当时已是同盟会在浙江的领导人之一,她执教两个月后,决定离开南浔去外地发展。徐自华知道秋瑾志向高远,遂赋诗唱别。

秋瑾离开南浔后,徐自华由于家父病重,也辞去了浔溪女校之职,回到崇福侍奉双亲。不久,徐自华的父亲病故,秋瑾闻讯前来吊丧,在徐家住了半个月,两人情谊更加深厚。徐自华得知秋瑾在上海筹办《中国女报》,经费筹集有困难,就慷慨解囊,资助一千多元银元,妹妹蕴华也变卖了随身佩带的金银首饰,凑足五百元给了秋瑾。得到徐氏姐妹的赠款后,秋瑾很快在上海办起了《中国女报》,第一、二期得以顺利出版。

1907年5月下旬的一个晚上,秋瑾突然再次来到崇福徐家。秋瑾告诉徐自华,起义即将举行,成败难以预料,故乘去上海办事的机会特意绕道来与她话别。交谈中,秋瑾提到筹划起义经费的种种困难。此时徐家已衰落,徐自华寡居后,独自养育一对儿女,经济实为拮据,她即将自己的积蓄和首饰约合黄金三十两倾囊交付秋瑾作起义经费。秋瑾十分感动,自手腕褪下翡翠玉镯一对,回赠给徐自华作留念。对此徐自华事后作了《哭鉴湖女侠》:

过从夜半叩柴扉,握手心惊瘦若斯。痼疾愈深嗟乏术,重衾犹冷泥披衣。热诚爱国遭诬易,公益忘身力疾归。凄绝一声依去也,至今耳畔尚依稀。

7月,革命党人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殉国,一周后,秋瑾也在绍兴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徐自华闻讯悲痛欲绝,写下了十二首《哭鉴湖女侠》诗,直斥清廷,痛悼挚友。接着又写下《秋女士历史》、《秋瑾轶事》、《祭秋女士文》等诗文,在《时报》、《小说林》、《神州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秋瑾遇难三月,徐自华就筹划葬遗骨于西湖之事,没料到爱女梅蓉突患白喉,不治身亡,又遭失女的再次打击。但她强忍悲痛,顶风冒雪渡钱塘江来到绍兴秋家,与秋瑾大哥秋誉章昏夜持火炬进山找到秋瑾之棺,又商定好秘密运送秋瑾灵柩到杭州的行程,才又返回杭州,出资在西湖西泠桥边买到一块墓地。

1908年1月25日,秋瑾被葬于西泠桥畔,吴芝瑛亲书墓碑“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然后登报发布“会祭鉴湖公函”。2月下旬,在西湖凤林举行有四百人参加的追悼会并谒墓致祭,徐自华在会上报告了营建秋墓的经过。不久,徐自华撰写的《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由手书,石印成册,分赠友好。陈去病、褚辅成、姚勇忱等数十位志士相约成立秋社,共推徐自华为社长,决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殉难日举行纪念活动。

同年10月,清御史常徽来杭州,巡游西湖时发现了秋瑾墓。常徽回京后奏请“平毁秋墓,缉拿吴徐”,清廷立即下旨,令浙江巡抚严行查办。消息见报,舆论鼎沸。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未敢整治徐自华和吴芝瑛。秋瑾灵柩则由秋家人领出迁回绍兴,后来又被秋瑾儿子王沅德派人运往湖南湘潭。

1912年元旦,徐自华在杭州召集秋社同人募资重营秋瑾墓,亲自担任营葬事务所主任。她发布《西泠重兴秋社并建风雨亭启》,为重兴秋社事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寻求支持,并上书省议会提议迎秋瑾遗骸还葬西湖,后派秋社社员陈去病和秋瑾之妹秋理前往湖南迎灵还乡。

经过半年多的呼吁奔走,秋瑾灵柩终于从湖南运回,第二次被安葬在青山绿水环绕的西泠桥畔。秋瑾墓旁边有座湘军将领刘典的祠堂,经省议会议决,没收祠产拨归秋社,改作鉴湖女侠祠。从此,秋社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黄兴、陈英士、孙中山等先后来秋社致祭,孙中山还应徐自华之邀面允担任秋社名誉社长。

1913年春,41岁的徐自华,按照孙中山的建议到上海接办竞雄女校。这所学校是1912年7月,革命党人王金发、姚勇忱创办的,以此纪念秋瑾。她之后执掌该校16年之久。在这16年内,徐自华将小学扩充为中学及师范学校,学生也从原来的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聘请陈去病、胡朴安、黄宾虹、叶楚伧等名师执教。

“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下,有的革命党人被迫亡命海外,徐自华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资助,对无人敢收殓的遇难者遗体则派人料理其后事。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举国声讨,徐自华奔走于苏州、上海间,策应讨袁斗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革命党人以竞雄女校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倒袁、反军阀的斗争活动。

1927年7月,秋瑾的女儿王灿芝大学毕业,徐自华便把竞雄女校交给她接管,并将秋瑾当年所赠玉镯交还给她,勉励她继承母亲的遗志。并作《返钏记》记其事。《返钏记》发表后,被当时中学国文教科书选录。

1935年7月12日,徐自华走完63年人生旅程,病逝于西湖秋社,儿子梅馨从江苏赶来治丧。徐自华的遗体先葬于杭州第一公墓,后迁葬至西湖孤山北麓,与秋墓遥遥相望,柳亚子为她撰写了墓表。

历史评价

编辑

在以后的人生里,徐自华几为秋瑾而活,她信守诺言,不顾个人安危,两次营葬秋,结秋社护秋祠,执掌竞雄女学十余年,领导秋社二十余年,直至耗尽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受到世人由衷的敬意。

1909年11月13日,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发起成立南社。徐自华和妹妹蕴华是早期加入的南社成员。辛亥革命后,徐自华积极投身于反清、倒袁等革命活动中,从官宦世家的千金小姐,最终成长为民主革命战士。

1935年7月12日逝世于杭州西湖秋社,终年六十三岁。徐自华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文,有《听竹楼诗稿》《忏慧词》《秋心楼诗词》等传世,被公认为李易安、朱淑真再世,受到同时代人和后人的高度评价。

下一篇 徐双韵

上一篇 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