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婉约 编辑
中文名:婉约
拼音:wǎnyuē
英译:graceful and restrained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委婉
反义词:豪放
基本释义:委婉含蓄
基本解释
1. ∶委婉含蓄
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2. ∶柔美
一行一断,婉约流利。——《书法要录·梁庾元威论书》
详细解释
1. 和顺谦恭。
《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韦昭 注:“婉,顺也;约,卑也。”
《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后比得足下书,辞意婉约,有改往脩来之言。”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南郡 庞士元 闻 司马德操 在 颍川 ”刘孝标 注引《司马徽别传》:“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 徽 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2. 委婉含蓄。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册文》:“属词婉约,缘情绮靡。”
《明史·文苑传三·高叔嗣》:“其为诗,清新婉约,虽为 梦阳 所知,不宗其说。”
清 戴名世 《序》:“而其词则豪情艳趣,婉约缠绵,不涉淫哇之习。”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三二章:“ 纳兰性德 虽以婉约的小令为主,但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3. 指文辞的柔美简约。
晋 陆机 《文赋》:“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4. 柔美。
汉 王粲 《神女赋》:“扬娥微眄,悬藐流离。婉约绮媚,举动多宜。”
唐 康骈 《剧谈录·玉蕊院真人降》:“峩髻双鬟,无簪珥之饰,容色婉约,回出於众。”
后蜀 毛熙震 《临江仙》词:“纤腰婉约步金莲。”
阿英 《叙记》:“至于 江 南一带,则具有明媚婉约、纤丽生动的特点。”
5. 悠扬婉转。
晋 成公绥 《啸赋》:“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
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
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评云:“亦婉约可爱。”此诗情调一如小词。“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
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
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
“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主张。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约之作。
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婉约还曾出现在李丹崖的《清澈心》中“那是一条路的婉约”。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