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 编辑

鹿科驯鹿属下的一种动物

驯鹿驯鹿

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尾巴极短。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从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到格林兰岛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现在腹部、颈部和蹄子以上部位。驯鹿一般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每年,驯鹿会进行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规模迁徙,雌鹿带头领导着整个迁徙队伍,雄鹿在其后紧随而行。驯鹿主要以石蕊、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为食。驯鹿繁殖能力很强,每年9月至10月为交配季节,哺乳期为165-180天,一般产1仔。寿命可达20年。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中国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驯鹿善于在复杂地形中穿行,驮运能力好,被誉为“林海之舟”,是北极土著居民的文化、经济、社会和精神的基础。中国的驯鹿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

动物学史

编辑

命名

查尔斯·汉密尔顿·史密斯(Charles Hamilton Smith)为驯鹿属命名为“Rangifer”,阿尔伯特·马格努斯(Albertus Magnus)在其《动物论》(De Animalibus)中使用了该名称。这个词可以追溯到萨米语单词"raingo"。卡尔·林奈选择"tarandus"这个词作为具体的物种科学名称,参考了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Ulisse Aldrovandi)的《Quadrupedumomnium bisulcorum historia fol》。"tarandus"的名字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泰奥弗拉斯托斯。

使用“reindeer”和“caribou”这两个术语来表示本质上相同的动物可能会引起混淆,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清楚地描述了这个问题:“reindeer”(驯鹿)是欧洲驯鹿物种的名称,而在北美,驯鹿物种是被称为“caribou”(驯鹿)。

"reindeer"驯鹿一词是古挪威语单词"hreinn"(驯鹿)和"dýr"(动物)的英语化版本,与"reins"无关。驯鹿一词自法语,源自"Mi'kmaqqalipu",意思是“铲雪者”,指的是它在雪地里刨地寻找食物的习惯。

加拿大北极地区和加拿大北极东部的因纽特人讲不同的因纽特方言,都称驯鹿为"tuktu"。Wek´èezhìi人是一个Dene(阿萨帕斯卡)族群,他们将北极驯鹿称为Ɂekwǫ̀,将北方林地驯鹿称为tǫdzı。Gwich'in(也是Dene族)有超过24个不同的与驯鹿相关的单词。格陵兰因纽特人也将驯鹿称为“tuttu”,冰岛人也将驯鹿称为“hreindýr”,有时称为“rein”。

由于驯鹿对许多文化的重要性,驯鹿及其一些物种和亚种在多种语言中都有名称。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作”Reindeer“。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野生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进化

“上更新世的冰期——间冰期循环对驯鹿物种和其他北极和亚北极物种的进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末次冰期(北美的威斯康星冰期和欧亚大陆的韦克瑟尔冰期)期间,适应苔原的驯鹿物种在末次冰期最大保护区中的隔离形成了“种内遗传变异”,特别是在北极的北美和欧亚部分之间。

驯鹿(Rangifer)与狍子(Capreolus)、驼鹿(Alces)和水鹿(Hydropotes)均属于空齿鹿亚科。这些鹿角鹿科动物大约在3600万年前从有角反刍动物Bos(牛和牦牛)、Ovis(绵羊)和Capra(山羊)中分离出来。欧亚大陆的空齿鹿亚科分支(Capreolini、Hydropotini和Alcini)在8.7-96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从新大陆的Capreolini族(空齿鹿亚科和驯鹿族)中分裂出来。驯鹿“进化为山鹿,……利用亚高山和高山草甸……”。驯鹿(Rangifer)起源于上新世晚期,并在更新世早期多样化,这是一个长达两百万年的多次冰川前进和后退的时期。欧亚大陆和北美的一些名为Rangefer的化石早于现代苔原驯鹿的进化。

考古学家将“现代”苔原驯鹿和贫瘠之地驯鹿与原始形式(现存的和已灭绝的)区分开来,后者不适应极端寒冷和长距离迁徙。它们包括宽而高的口鼻,以增加鼻腔的体积,从而在空气进入喉咙和肺部之前温暖和湿润空气,鼻尖靠近眉尖,独特的皮毛图案,短腿和其他适合长跑的适应性距离,以及适合苔原但不适合森林的多种行为(例如发情期间和产后的同步产犊和聚集)。此外,在苔原驯鹿中还发现了许多基因,包括维生素D代谢、脂肪代谢、视网膜发育、昼夜节律和耐低温的基因,而这些基因在森林类型中是缺乏或不成熟的。

因此,适应森林的驯鹿无法在苔原或极地沙漠中生存。毫无疑问最古老的Rangefer化石来自俄罗斯鄂木斯克,可追溯到2.1-1.8Ma。最古老的北美驯鹿化石来自育空地区,距今160万年(BP)。来自德国苏森博恩(Süßenborn)的头骨化石碎片,R.arcticus stadelmanni,(可能命名错误),具有“相当薄且圆柱形”的鹿角,可追溯到中更新世(Günz)时期,距今680,000-620,000年。从里斯冰川期开始,环极沉积物中的驯鹿化石变得越来越频繁,里斯冰川期是更新世第二年轻的时期,大约距今300,000-130,000年。到4-Würm时期(距今110,000–70,000至12,000–10,000年前),其欧洲分布范围已广泛,为史前欧洲人提供了主要食物来源。白令陆桥以外的北美洲化石,早于末次盛冰期(LGM),属于兰乔拉布里亚时代(距今240,000-11,000年),产于落基山脉和劳伦泰德冰原的边缘,南至阿拉巴马州北部;以及来自加拿大西部的桑加莫尼亚沉积物(距今约10万年)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人类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形态特征

编辑
驯鹿体型中等,头体长120-220厘米;肩高87-140厘米;雄鹿角长度52-130厘米,雌性鹿角长度23-80厘米;重量60-318千克。

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嘴粗,唇发达,眼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颈粗短,下垂明显,无鼻镜,鼻孔生长着短绒毛,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掌面宽阔,是鹿类中最大的,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仔鹿生后10天左右就开始生长初角茸。

不同的驯鹿亚种之间的形态有很大差距。总的来说,生活在南部地区的驯鹿要比北部的同类体型更大。驯鹿的肩宽可以达到120厘米,身长在1.5米-2.3米之间。雄性和雌性之间也有体型差异,某些亚种的雄性体型可以达到雌性的两倍,但雄性和雌性驯鹿头上都长角,这也是驯鹿区别于其它鹿种的显著特点之一;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速度极快,尾巴极短。

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自色。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从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到格林兰岛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现在腹部、颈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

驯鹿" alt="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

驯鹿"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42a98226cffc1e178a82c9f432c8e103738da87743e7?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驯鹿

驯鹿

栖息环境

编辑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

生活习性

编辑

迁徙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驯鹿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千米。

行为

驯鹿群居,最大的群体在夏季出现,数量可达数万之多。人们认为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蚊子、莺蝇和鼻蝇的骚扰。随着天气转,驯鹿群体会变小,但在发情期和秋季迁徙期间,驯鹿可能会再次聚集。雄性与竞争对手发生争执,以防止它们与所在地区的雌性交配。大多数遭遇战都是短暂的,但严重的战斗确实会发生,可能导致受伤或死亡。大多数驯鹿在森林地区过冬,那里的降雪条件更为有利。驯鹿能够在雪下找到草料,显然是通过它们的嗅觉能力。为了获取饲料,它们用前蹄挖坑。占主导地位的驯鹿经常侵占从属动物挖的坑。

食物

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人工养殖需要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

节律

驯鹿(Rangifer tarandus)自然分布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是研究北极生物如何适应这种极端环境的理想物种。已有的研究表明,驯鹿没有24小时的日节律,但是其内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苏州大学王晗教授和钟英斌副教授共同参与合作研究(Biological adaptations in the Arctic cervid , the reindeer (Rangifer tarandus)为题)于2019年6月21日在《Science》发表,研究发现驯鹿的生物钟调控环路中的核心生物钟基因(PER2)发生了驯鹿特异性的突变,导致PER2基因与另一个核心生物钟基因(CRY1)无法结合,可能导致驯鹿丧失了昼夜节律分子钟,从而能适应北极极昼和极夜的环境。这项研究揭示了驯鹿适应北极极昼或极夜的分子机制,为北极及其它极端环境动物的适应提供了研究基础。

“驯鹿丢失生物节律的新机制”研究成果“驯鹿丢失生物节律的新机制”研究成果

分布范围

编辑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仅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尚有少量饲养。

原产地:加拿大、芬兰、格陵兰、蒙古、挪威、俄罗斯和美国;

引进: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冰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中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

驯鹿分布图 驯鹿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

亚种分化

编辑

驯鹿(14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贝加尔湖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angustirostris

Flerov, 1932

2

北美林地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caribou

(Gmelin, 1788)

3

东格陵兰岛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eogroenlandicus

(Degerbol, 1957)

4

芬兰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fennicus

Lönnberg, 1909

5

格兰特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granti

J. A. Allen, 1902

6

瘠地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groenlandicus

Borowski, 1780

7

新地岛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pearsoni

Lydekker, 1903

8

皮尔里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pearyi

J. A. Allen, 1902

9

驯鹿东北亚种

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

Hollister, 1912

10

斯瓦尔巴德群岛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platyrhynchus

(Vrolik, 1829)

11

欧亚苔原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sibiricus

(Murray, 1866)

12

北欧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tarandus

(Linnaeus, 1758)

13

纽芬兰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terraenovae

Bangs, 1896

14

西伯利亚驯鹿

Rangifer tarandus valentinae

Flerov, 1933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12月24日——易危(VU)。

种群现状

现存数量

中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1950年至200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

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在1986年有390万只。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

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中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古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保护措施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中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驯鹿文化

编辑

鄂温克族与驯鹿

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

鄂温克人与驯鹿" alt="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

鄂温克人与驯鹿"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14ce36d3d539b6003af3f3b89008222ac65c10381931?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鄂温克人与驯鹿

鄂温克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鼻子。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鲁道夫(Rudolph)、,猛冲者(Dasher)、跳舞者(Dancer)、欢腾(Prancer)、悍妇(Vixen),大人物(Donder),闪电(Blitzen),丘比特(Cupid)、彗星Comet。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驯鹿与圣诞老人驯鹿与圣诞老人

驯鹿与圣诞老人驯鹿与圣诞老人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

航拍极地大迁徙

据媒体报道,每年冬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萨米部族都会驱赶数千头驯鹿进行集体迁徙,从挪威进入芬兰,耗时长达两个月。萨米人都会驱赶大群驯鹿穿过雪原,完成一年一度的迁徙。大约3500头驯鹿和上百名萨米人,在零下15度的严寒中,从位于挪威的萨米首都卡拉绍克(Karasjok)出发,穿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雪原,越过芬兰边境,历时两月,行程数百英里,场面蔚为壮观。

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

驯鹿大迁徙(2016年)" alt="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

驯鹿大迁徙(2016年)"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801213fb80e7bec246f3efb282eb9389b506b76?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驯鹿大迁徙(2016年)

驯鹿大迁徙(2016年)

萨米族人生活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一向有驯养驯鹿的传统,而今这一传统也在慢慢消亡。如今在北欧只有大约2800名萨米族人专职以放牧驯鹿为生,过着半游牧的生活。

下一篇 猞猁

上一篇 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