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民歌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兴山民歌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流行于湖北省兴山县一带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兴山民歌远流长,被中国部分音乐学者确认为“荆楚古歌”的遗存,至少已有800多年历史。它音调奇特,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证明了荆楚音乐文化中存在一个与乐器考古发现的律制相一致的口传文化。

2006年5月20日,兴山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9。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兴山民歌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湖北省兴山县

遗产编号:Ⅱ-9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历史渊源

编辑

陈家珍演唱兴山民歌陈家珍演唱兴山民歌

1980年,兴山县音乐工作者王庆沅深入民间采风、录音时,发现一种音调奇特的民歌,借助科学测音手段测试,这种民歌被专家承认并命名为“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简称“兴山体系民歌”或“兴山民歌”。

1987年,在黄翔鹏先生的帮助下,对宋代从湖北江陵迁至福建永安市丰田村人的族谱和大腔戏进行考证,确认兴山民歌为“荆楚古歌”的遗存,至少已有800多年历史。

兴山民歌还可从曾侯乙编钟和西周、商代的编钟,特别是该地区长阳县出土的商周青铜猪磬的音列结构中找到印证。

基本特征

编辑

综述

兴山民歌音调奇特,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歌唱,技巧主要有滚音、闪音、滑音等。

兴山民歌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兴山仅有的两种三声腔的结构关系如下:

↑Do-Mi-Sol ↓la-Do(↓)-Re

350±15 300±15 350±15 180±15

其五声音阶就建立在它们之上,亦被称为“兴山音阶”:

(↑Fa)↓Sol (↓)La Do(↓)Re Mi Sol

载体

兴山民歌表演兴山民歌表演

兴山民歌遍布于劳动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生活音调等各类体裁的多种歌种之中。兴山民歌主要以兴山薅草锣鼓和兴山丧鼓作为载体存在,而薅草锣鼓固定的演唱程序和严谨的时序性、时间性,使得它能够将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题材吸引进来,却不会被同化或变异。

演唱程序

薅草锣鼓有着固定的演唱程序,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演唱,早上唱太阳、露水,中午唱《午时中》……各个不同的歌之间又均以《当家号子》来穿唱。

代表作品

编辑

兴山民歌的常见曲目有《征东》《征西》《薛刚反唐》《十送》《十想》《五更》等。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兴山民歌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的主要价值在于:

1、兴山古歌在一片失传声中传承了下来,证明中国传统音乐顽强的生命力;

2、证明中国有独特的本土音乐;

3、揭示了荆楚古歌的面貌;

4、独特的乐律学原理将丰富中国的音乐理论,填补世界音乐理论的空白;

5、证明了中国民间艺术实践中,存在着与出土乐器相一致的律学原理;

6、揭示了350音分左右的音程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久远的、客观存在的常规音程;

7、见证了中国民间“鸡鸣歌”唱法的持久性与科学性;

8、作为文化纽带,有助于中国南方多个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

传承现状

兴山民歌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一是因为其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无法记谱、很难学唱。再者,随着生产的发展,薅草在农村已被现代化的除草技术代替了,而兴山民歌之所以能在兴山流传下来,就是有赖于薅草锣鼓作为载体,一旦薅草锣鼓彻底消亡,兴山民歌必将随之绝响。

由于社会的急速变革,现今会唱兴山民歌的人已越来越少,如不大力抢救保护,这个独特的歌种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兴山民歌主要存在于兴山薅草锣鼓和兴山丧鼓两种载体之中,尤以薅草锣鼓最为典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兴山薅草锣鼓在生产劳动中几乎绝迹,尚未谢世的薅草锣鼓民间艺人90%均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其传承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如不大力抢救保护,这个独特的歌种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承人物

陈家珍教孩子们唱兴山民歌陈家珍教孩子们唱兴山民歌

陈家珍,女,生于1936年1月,黄粮镇户溪村人。2008年2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联合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彭泗德,男,生于1931年8月,峡口镇琚坪村人。2009年6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他保留了“鸡鸣歌”的演唱方法,是兴山县此唱法为数不多的重要传承人之一,他的演唱实践见证了中国民间“鸡鸣歌”唱法的持久性与科学性。

保护措施

陈家珍受聘担任黄粮镇中小学、高岚小学等传承示范基地的老师,无偿为400多个学生定期教学。她还多次前往北京、武汉、四川多地,为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和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学生讲课,教唱兴山民歌,将兴山民歌的传承范围拓展出去。陈家珍的四儿四女都跟着她学会了兴山民歌,其中二女儿万梅知、小女儿万会知都是该项目的湖北省级传承人,二儿媳王英菊、外孙余长坤是宜昌市级传承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兴山民歌,彭泗德组建了民间文化协会琚坪村分会。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项目保护单位兴山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民歌

1986年,彭泗德演唱的兴山民歌在兴山县有线广播上播放。

2007年11月,陈家珍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宜昌兴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表演了兴山民歌。

2008年7月,陈家珍和长阳山歌传人王爱民两家老少三代联袂参加文化部主办的“迎奥运——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表演了根据兴山民歌和长阳薅草锣鼓音乐整理改编的山歌联唱《喊歌》。

2009年6月,彭泗德参加宜昌市庆祝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专场晚会,同年10月参加北京传统音乐节,表演兴山民歌。

2018年1月,陈家珍登上央视《记住乡愁》第四季开播晚会,表演兴山民歌。

荣誉表彰

陈家珍自1981年参加兴山县“首届妃台山歌会”以来,获得了全国第三届南北民歌擂台赛银奖、优秀传承奖等4个奖项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群星大奖”、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文艺“山花奖”系列活动优秀传承人奖、展演金奖、传承贡献奖等10多个奖项。

彭泗德在2005年兴山县首届昭君民间艺术节和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宜昌分会场上表演了“兴山薅草锣鼓”并获奖。

2011年1月,兴山县“兴山民歌乡音组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湖北赛区总决赛,获原生态组三等奖,并获“第二届湖北音乐金编钟演唱奖”。

2012年5月,高岚小学排练的童声清唱《兴山民歌五句子歌谣》代表兴山县参加宜昌市第四届青少年宫文艺汇演,获得金奖。

衍生作品

李玉刚听陈家珍唱兴山民歌李玉刚听陈家珍唱兴山民歌

2013年5月,李玉刚到昭君故里兴山县采风,专程拜访了陈家珍。他被老人所唱的兴山民歌打动,并获得灵感,将兴山民歌融入到了舞台剧《昭君出塞》中。

2016年7月,风情歌舞《昭君故里情》在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及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上演,该原创节目包含了兴山民歌、兴山围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

2016年9月,百姓广场舞《围鼓情》代表湖北省参加“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北京展演”。《围鼓情》结合兴山围鼓和地花鼓的舞蹈元素,采用兴山民歌作为音乐背景。

2017年9月,独创歌舞诗《水上彩虹》在兴山县文化中心上演,该节目立足兴山本土,吸收了兴山民歌等兴山代表性文化元素。

下一篇 桑植民歌

上一篇 兴国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