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州苗族歌鼟 编辑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西南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锹里苗族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靖州苗族歌鼟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23。
中文名:靖州苗族歌鼟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非遗类型:传统音乐
非遗编号:Ⅱ-23
保护单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三锹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三锹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体裁形式
靖州苗族歌鼟按其方要内容、歌曲风格、演唱艺术特征及其它民族特征,歌鐾可分为酒歌调、茶歌调、山歌调、饭歌调、担水歌调、三音歌调等。苗族人民的生活与这些歌曲紧紧相连,苗家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被包含其中。
1.山歌调
山歌调又被称为情歌调,茶棚歌调,这是苗族青年男女用来各自表达感情,对唱情歌所用的曲调,“茶棚”即是青年男女用来对歌的场所,男方坐一边,女方坐一边,一方问,一方答,寨子的附近都设有茶棚,对唱出来的效果,有韵律,有节奏,歌唱时,歌曲旋律随苗酸话歌词读音变化而变化,同一歌词格式的曲调基本节奏格式相似,歌声还余音袅袅,婉约动人,后经“文革”,这种形式被称“旧习俗”而遭到拆除,“茶棚”之后即出现“玩山”,因为受到约束,苗族青年男女便把对歌的地方选在了树木葱郁的山坡上,潺潺流水的小溪旁, “玩山”就此出现,这两种对歌方式,都是由山歌调的曲调来进行演唱填词,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表达感情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这种歌调数目很大,在歌鼟演唱中占有较重比例。
2.茶歌调
苗族人民喝茶时所唱的歌曲就是茶歌调。一人“讲歌”,一人“领歌”,众人“和歌”。和歌时腔调多变且有规律,可唱出多个声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出现在茶歌调中,并且只在局部出现,曲调嘹亮奔放,富有气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演力,苗家人热情好客、粗犷、豪爽的性格在此曲调体现得淋漓尽致。茶歌根据具体歌俗活动的时间内容分为通用茶歌、婚庆茶歌、三朝酒前茶歌等。
3.担水歌调
担水歌调是出嫁后的姑娘去井边担水所唱的曲调,苗族青年男女新婚第二天,男方家人为了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谢,需要准备些糍粑给新娘带回娘家。男方请新娘担水泡米打糍粑,对娘家人表示尊重和爱戴。
4.酒歌调
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在家宴请宾客,在宴席上助兴、会友时所唱的歌曲称酒歌调,酒歌调与别的歌调不一样的是它多由男生演唱,且为多声部合唱。主客之间歌来歌往,场面热闹,气氛浓厚。演唱时会用自然的真声,粗犷的大嗓,铿锵有力,热情奔放。
5.饭歌调
苗族人在酒后吃饭时唱的歌曲。唱腔类似茶歌调,歌曲旋律随苗话歌词读音变化而变化,同一歌词格式的曲调基本节奏格式相似。也是一人“讲歌”一人“领歌”,众人“合歌”的曲调结构。截然不同的在音调,有“鏊”的味道,音调跌宕起伏,音域宽宏粗犷,声音抑扬顿挫。诙谐幽默,趣味横生的歌曲风格基本上全部用苗语演唱,内容丰富。
6.三音歌调
三种音调结合歌鐾所有歌调融合的一种音调。一般是建立在立夏时节唱的歌曲。结构巧妙,有讲歌、领歌、又有和歌的二声部的重唱和四声部的合唱,对比性强,变化奇异,很强的即兴性歌曲演唱特点,年轻人活跃敏捷的创作思维体现组合方式的特殊性。歌声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粗犷野性,民歌中实为少见。
演唱形式
1.讲歌
“讲歌”是歌师提词的一种形式。歌唱时口语化较强,较难记谱,有一定的腔调,作为提词处理和其它两部分融为一体,很有特色。
2.领歌
“领歌”称拉腔或帮腔,为唱的主要部分,这部分是二声部分合唱,齐唱为主。在某些地方也偶尔出现三个不同的声部,一个声部重复其中一个声部而成为四个声部合唱。
3.和歌
“和歌”是对声部的处理,四个声部中中有时高音拉长,一个声部跃入,其它三个声部在低声部同唱“主腔”,有时又把四个声部处理成均衡的两个声部,不同节奏的交织也会出现,时而又出现同节奏的齐唱、合唱。
歌词结构特点
靖州苗族歌鼟的形成离不开歌词之间的相互组合,表面上看,唱歌只是锹里苗族热衷于表达情感的方式,但在他们心里, 歌鐾歌词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表面的歌唱,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依靠着自己的行为方式来传承文化精髓,歌词涉及题材较为广泛,有历史传说、生产生活、礼仪风俗等并常用夸张、比喻等一些修辞手法。
靖州苗族歌鼟的代表曲目包括《山歌》《担水歌》《茶歌》《三歌》等。
传承价值
苗族歌鼟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和特殊族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其价值主要有三点:
(一)学术价值:
在中国民歌中,多声部侗族大歌已为世人认知,而多声部苗族歌鼟却不见经传,两者同处同一地区流行至今,并且又有本质的区别,无论从音乐方面,还是从历史、民俗、语言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艺术价值:
体现在它独特的旋律及和声的音程关系上,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是劳动人民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所形成的奇特艺术现象,更是当今音乐创作难得的借鉴、参考之本。
(三)实用价值:
发掘、抢救、保护苗族歌鼟,对“锹里”地区乃至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苗族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承现状
随着“锹里”地区交通和通讯的不断发展,当地苗族与外界长期相对隔绝的状况被打破,原有的传统生态模式受到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市场经济和传媒信息的冲击,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苗族歌鼟及其所代表的苗族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一)苗族歌鼟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空间在迅速萎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规模越来越小,特别是婚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所替代,歌鼟演唱的主要场所逐渐减少,过去三天三夜的演唱场面已不复存在。
(二)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歌师因年高体弱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在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并享有威望的歌师越来越少,正在逐年递减,许多优秀的演唱技艺将随歌师的故去而消失。
(三)经济的压力促使许多青年外出打工,加上学校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取代了苗族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大多数青少年选择了上学而不是学歌,且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苗族歌鼟的兴趣愈来愈淡漠。结果是苗寨无人学歌,节日之时无人对歌。苗族歌鼟及其代表的苗族文化正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被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同化的巨大危险。
传承人物
龙景平,男,苗族,系靖州县苗族侗族自治县平茶镇棉花村人。是靖州县“锹”地区著名的苗族歌鼟市级传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据2006年颁布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 2006 年成立了“苗族歌鼟“专家,开展苗族歌鼟进乡镇、学校、社区以来,靖州县民族宗教文体旅游广电局先后在藕团、平茶、三锹、大堡子等乡镇及县职中开办了苗族歌鼟培训班,从锹里地区聘请歌师龙景平担任授课老师。为提高教学水平,每年聘请县内外专家进行教学培训,鼓励各级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市的艺术展演和歌师学术交流活动,为传承苗族歌鼟文化培养了大批年轻优秀的传承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奋斗目标和支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对于苗族歌鼟的传承和创新来说,人才也是关键所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靖州苗族歌鼟”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靖州苗族歌鼟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博物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国内
2009年3月,靖州非遗保护中心受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的邀请,参加《魅力靖州》——走进三锹“苗族歌鳖”系列节目的录制工作,并在央视音乐频道进行为期一周的展播。
国外
2009年,为了灵活多样宣传推介“歌鼟”文化,靖州成立了首家喜盈门“歌鼟”剧团,在周边各县市巡回表演,已拓展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吸引了众多观众,有力地扩大了靖州苗族歌鼟在国外的影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