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船工号子 编辑

湖南省澧县地方传统音乐

澧水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从《澧州志》的记载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忆中判断,澧水船工号子早在明代就已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这些号子大多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号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3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澧水船工号子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Ⅱ-33

申报地区:湖南省澧县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历史渊源

编辑

起源阶段

《澧水船夫》演出 《澧水船夫》演出

澧水船工号子是澧水流域船工们世代传承下来的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生、发展过程不仅与湘北地区民间音乐联系紧密,而且也与澧水的船运事业息息相关。确切地说,澧水船工号子伴随着船运事业的产生而形成,伴随船运事业的发展而兴盛,亦随船运事业的消失而濒危。

明末清初之际,澧州(今澧县)是澧水流域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口的集散中心,流域境内的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一时间,澧水河面船来客往,歌号起伏,连绵不绝,成为澧水船工号子的雏形。

发展阶段

清末民初之际,木质帆船盛行,澧水运河航运大兴,运河往来客商络绎不绝,促成澧水船工号子很大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澧县船工行船拉纤的身影渐成往事,90%的船民被迫改行,另谋生路。澧水船工号子也因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存土壤而逐渐走向消亡。

基本特征

编辑

音乐元素

在澧水船工号子发展的程中,融合了当地各少数民族的音调、装饰音、衬词等音乐元素,音乐表现手段上呈现出多民族化特点;在调式方面,澧水船工号子一般采用民族声调式创作而成,旋律音调婉转、质朴;在装饰音等运用方面,澧水船工号子借鉴了苗歌音乐中装饰音、滑音丰富多变等特点,用假声演唱高腔和真声演唱平腔的演唱方式。

唱词唱腔

澧水船工号子其句式分七字、五字两种,一般是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在衬词方面,大量运用苗族、土家族音乐以及民间方言俗曲中的衬词,如哟、咳、啊、哪、啦、啰、咿、呀、嘿、哩、嗬等。

由于地域不同,澧水船工号子可分为上河腔和下河腔两种。上河腔在石门以上、桑植以下的区间唱。由于这里山高水急,河面狭窄,滩头礁石较多,行船运货十分艰险,故船工号子高亢有力、节奏明快、衬词多于唱词。

音调题材

《澧水船夫》《澧水船夫》

澧水船工号子的音调并非船工们凭空想象,而是在行船过程中形成的。它是船工们在吸收当地方言、地方小调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糅杂,创造而成的一种富于婉转韵味的独特的劳动号子。加上由“1、2、3、5、6”构成的民族五声调式的运用,又为粗狂有力的澧水船工号子描出了几笔舒畅而优雅的气质。

除了反映劳动场面以外,澧水船工号子的主题也有反映社会生活、个人心理、世俗风情等,还有的则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如“大河溜溜涨水,起白溜溜的浪;河边溜溜的二姐,搭拜溜溜的上”表达了船工们对爱情与幸福生活的渴望之情。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澧水船工号子内容丰富、声调悠扬、节奏舒缓,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色,浑厚粗狂、铿锵有力、声调和谐、振奋精神,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用性以及较高的艺术性。

传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事业突飞猛进,汽车、火车运输取代了澧水流域的水上运输,百分之九十的船民早已改行,另谋生路,船工拉纤已成陈迹。老一辈的船工也因年事已高,相继离世,在此情形下,古老的澧水船工号子正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传承人物

黄苏平,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2015年12月,黄苏平被评为“澧水船工号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澧水船工号子”省级传承人黄苏平“澧水船工号子”省级传承人黄苏平

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已经有人开始了澧水船工号子资料收集这方面的工作,但这些材料却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澧县文化部门对澧水船工号子这一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的重视,县文化馆举办民间音乐研究会、培训班,组织专人搜集史料,编辑出版《澧水船工号子》一书,县委、县政府拨专款采取保护措施,才得以传承。

2017年12月25日至27日在澧县茉莉花酒店召开了“澧水船工号子保护传承研讨会”。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澧县文化馆获得“澧水船工号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河戏项目保护单位澧水船工号子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澧水号子历代传承人澧水号子历代传承人

2006年,湖南省农民运动会在常德举办,常德市艺术研究所的青年作曲家李小平参考以往音乐资料创作出《澧水船夫号子》,配上强劲的舞蹈之后在农运会开幕式上演出。

衍生作品

2011年4月开始,常德市李小平和常德市作曲家罗继南应湖南文理学院之邀,对《澧水船夫号子》进行了加工,又根据舞蹈创意增加了抒情色彩浓郁的“幺妹子”乐段和更加强劲激越的“抢滩”乐段,并参考各方意见定名为《澧水船夫》。整个舞蹈分为三部分,由《平水号子》舞段、《幺妹子》舞段和《抢滩》舞段联套而成。这支舞蹈自创作成形以来,摘得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在省市两地演出多场。

荣誉表彰

2017年12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星光演播厅,澧县《澧水船工号子》表演者们为现场观众和广大电视观众献上了表演,最终《澧水船工号子》获综合组金奖,澧县艺术研究所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单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