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舞(湛江人龙舞) 编辑
龙舞(湛江人龙舞),广东省湛江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湛江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2006年,龙舞(湛江人龙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4。
中文名:龙舞(湛江人龙舞)
别名:湛江人龙舞、东海岛人龙舞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广东省湛江市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遗产编号:Ⅲ-4
批准时间:2006年
龙舞(湛江人龙舞)
湛江人龙舞源自东海岛东山镇,始自于明末年间。当时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东海岛一带,适逢中秋时节,明军将领为鼓舞军心士气,便编排了这个舞蹈。从此,湛江人龙舞便成为东海岛人的传统表演项目,代代相传,青壮年人人都会,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发展。每至秋季丰收之时,老百姓们自发组织舞龙队伍,身穿节庆服装,配合乐器节奏,表演湛江人龙舞,场面热闹。与一般的龙舞不同的是,“湛江人龙舞”之所以以“人龙”称之,主要是因为其“龙”的形态全部由人来完成,而非借助道具来表演。湛江人龙舞队不仅有成年壮汉来表演,还有孩童参与其中,场面十分欢乐祥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大可小,龙骨的节数亦不固定,并没有指定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也使得表演者具有强烈的主导性。从结构上来看,湛江人龙舞可分为“龙头”“龙身”“龙尾”,“龙身”在表演的过程中根据规模大小的需要,由几组不同的成年人与孩童共同完成。湛江人龙舞在跑动的过程中呈现“S”形态,人们赤脚赤肩快速跑动,若表演人数少时,整体短小精悍,精气神十足,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
在服饰上,“引龙人”一般身着蓝色中山式褂子与长裤,腰间系红布,头包蓝色头巾,额前位置绣红色绒球,看起来精神抖擞。手中持1米5左右的长杆,长杆中间用红布缠绕,两端绑有蓝布。长杆两头装了直径约20厘米的镂空铁丝球,球体上有蓝色、红色为主的装饰物,球下绑有彩色短巾,十分别致而又精巧,用来引导龙队前行,舞起来威风凛凛,灵动有力;成年舞者穿黄色小坎肩和短裤,头包黄头巾,额前有红色纱布配小珠串做装饰,腿绑黄色为主色、红色为配色的绸布,“龙头”舞者身绑龙头,肩搭龙腮; 孩童则身着红色肚兜与短裤,黄线点缀成格,腿绑红色为主的绸布,看起来好似波光闪闪的龙鳞,扮演“龙尾”的少年头戴龙尾头饰。
龙舞(湛江人龙舞)
“湛江人龙舞”作为中国龙文化的一支奇葩,一方面秉承了中国传统的龙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中原龙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湛江人龙舞”又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因此,又具有强烈的海洋文化特征。“湛江人龙舞”的海洋文化特征
龙舞(湛江人龙舞)
“湛江人龙舞”表演体现出来的海洋文化特征是其重要的特点,湛江地处属于亚热带气候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南北贯穿厚实的红土,半岛三面临海,如同红色的火龙在海面上腾飞,同时,湛江东海岛兼之自然灾害特别多,干旱、雷火、台风、暴风、暴雨、海潮、海啸等时有发生,加上人为的祸患,灾难深重,这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造就了半岛人火暴刚烈,阔大深广而较为复杂的典型性格,从而造就了“湛江人龙舞”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特征。“湛江人龙舞”的海洋文化特征首先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与表演风格上,由于受到海洋气候等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器物龙,“湛江人龙舞”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器物,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形成,这种人龙的构成反映了雷州人的直率与豪情,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于海洋的敬畏与崇拜,每逢重大节日,在湛江东海岛海滩都会举行大型的“湛江人龙舞”表演,这也是“湛江人龙舞”海洋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湛江人龙舞”的海洋文化特征还体现在观念内涵上,在对海洋龙神的崇拜与敬畏之外,“湛江人龙舞”还体现了人的群体力量对于自然的抗争,“湛江人龙舞”的表演由于没有借助器物,因此要求舞龙者之间必须具有高度密切配合的团体协作的群体意识,它需要凝聚众人之力才能完成,这既是“湛江人龙舞”最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也是“湛江人龙舞”得以在条件艰苦的海边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体现了海洋人在面临诸多灾难时候能够战胜苦难的决心与信念。
湛江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湛江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
传承价值
龙舞(湛江人龙舞)
事物的功能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湛江人龙舞”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雷州人民的生活之中,并在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着自身的多种社会价值功能。经济价值
“经济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石,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体育的发展;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体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经济资源,为体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反过来,高水平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推动了地方文化和经济建设。“湛江人龙舞”作为一项民间文化形式,同样具有这样的社会经济价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湛江人龙舞”为重要内容而形成“东海岛开发区”和“湛江工业博览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湛江人龙舞”不仅带动地方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扩大了地方的社会知名度。
文化价值
龙舞(湛江人龙舞)
“湛江人龙舞”作为一项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自问世以来,之所以一直深受当地及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各种大型的民间文化节、艺术节、民俗节上屡获嘉奖,是因为它独特的结构和表演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历代劳动人民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种寄托及表达方式。其文化内涵,既与民族思维方式有关,又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湛江人龙舞”作为中华“龙”的一种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龙”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因此,从事“湛江人龙舞”这项运动,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与锻炼,它更能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它还能增进对民族文化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激发起民族的自强和自豪感,使这一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传承状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湛江湛江人龙舞,原有的祭祀、信仰等功能已经弱化,更多的是用于娱乐表演,仅仅是被欣赏而已,再者西方的体育文化的侵入,原有的社会基础早已不存在,因此,作为湛江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湛江人龙舞要传承与发展下去,就需要革新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湛江人龙舞)”项目保护单位湛江人龙舞艺术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罗家宝,男,1930年生。出生于粤剧艺术世家,自小随父亲罗家树学戏,后拜陈锦棠为师,其唱腔集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之长,并从自身声音条件出发,而创造了自成一格的“虾腔”,具有低音响亮厚质、共鸣和谐、吐字清晰、行腔朴实自然等特点。其舞台表演遵循传统程式设计人物形体动作,依靠细腻唱做结合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彰显出及其深厚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出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他致力于粤剧艺术的传承,其弟子大多已成为粤剧界主力,为弘扬、发展粤剧艺术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荣誉表彰
2007中国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开幕式表演的东海岛湛江人龙舞,在公证人员监证下,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纪录。
主要活动
2006年5月,在东海岛沙滩举行了湛江人龙舞揭幕仪式。
2007年,中国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由188名表演者表演“东海岛湛江人龙舞”。
2008年5月1日,湛江东海岛龙海天1000多人表演湛江湛江人龙舞《盛世人龙迎奥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龙舞(汕尾滚地金龙)
上一篇 龙舞(铜梁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