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狮舞 编辑

河北省汉族民间舞蹈

徐水狮舞徐水狮舞

徐水狮舞属于北狮,素有“北狮之宗”美誉。是河北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20世纪50年代曾荣访东欧六国,两次赴朝鲜慰问演出,接受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后来来两次赴美国演出、两次赴韩国演出,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大型活动,成为徐水民间文化知名品牌。200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狮舞保护单位为保定市徐水区文化馆。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徐水狮舞

活动类型:娱乐活动

起源发展

编辑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建国后得以迅速发展。 徐水县北里村素有舞狮的传统,村里最老的舞狮传人说,据记载是从1927年开始,当时人们用最简陋的柳筐糊上彩纸作狮头,而建国初期已经在全国闻名。北里村的农民徐志高、牛忠志、牛士宗、牛洪汉、高树礼,1953年带着狮子舞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嘉奖。随后被选出国演出,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上演出时,荣获国际舞蹈比赛一等奖。他们还应邀到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苏联等国家访问演出。20世纪50年代,北里村的农民王秀三、杨玉田等曾经随中央歌舞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自从20世纪60年代北里村分成了南北里和北北里两个村之后,两村的狮舞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狮舞有文、武之分,经过多年的历练,北里狮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武狮”表演风格,模仿狮子的行为举止,形成了狮吼、狮跳、狮卧等四十多种狮舞招牌动作,被业内人士称为“北狮之宗”。

表演形式

编辑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狮舞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狮舞分文狮和武狮,表演时文狮武狮交替进行,另有小狮子穿插表演。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主要神态有:表现睡狮眼睛的睁与闭、嘴巴的张与合、肚子的呼与吸,表现狮子习性动作的“挠痒”、“舐毛”、“打滚”、“抖毛”、“弓腰”、“啃爪”、“打舒展”、“嬉戏”等,动作细腻逼真,神态风趣可爱。武狮重在刻画狮子的威猛的性格,其套路有“高桌技巧”、“梅花桩”、“踩球过桥”等。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徐水狮舞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下一篇 天塔狮舞

上一篇 狮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