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编辑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西藏自治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也称“跳神”。“色莫钦姆羌姆”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僧人表演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羌姆,每年的藏历八月举行。在藏语中“色莫”是观赏的意思,“钦姆”是大型的意思,“色莫钦姆羌姆”即观赏大型宗教舞蹈的意思。
2006年5月20日,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Ⅲ-22。
中文名: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西藏自治区
遗产编号:Ⅲ-22
历史起源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公元1617年(藏历第十绕迥火蛇年),第四世班禅洛桑曲吉坚赞时,扎什伦布寺建立了“阿巴扎仓”(密乘僧院)。公元1647年(藏历第十一绕迥火狗年),大师78岁时参照桑耶寺历年“曲足”宗教节举行的“莲花生八名号”舞蹈,为扎什伦布寺的护法神“赤巴拉”(六臂明王的随从、守护世界东方的神将之一)制定驱魔禳灾的仪轨,建立了扎什伦布寺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表演的“古多”(驱鬼)羌姆,这就是色莫钦姆羌姆的前身。
公元1862年(藏历第十四绕迥水狗年),第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多次前往拉萨参加有关仪式活动,对前藏寺院的教规产生了兴趣,返回后在扎什伦布寺修建了“德庆格桑颇章”(新宫),并从拉木、蔡公塘、洛扎、丹杰林、木如、次觉林等寺院的羌姆中吸收和借鉴了不少段落,在原阿巴扎仓表演的“古多”基础上,正式建立了色莫钦姆羌姆,由孜贡扎仓的僧人担任表演。
发展过程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该舞蹈中断了将近20年时间。1986年以后,扎什伦布寺羌姆开始复苏,不同扎仓集结起来合并发展,人数渐渐扩充到30多人,喇嘛·米玛开始收下有意学习羌姆的新弟子,超过了40人。
这门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宗教舞蹈会在扎什伦布寺定期进行公演,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每年有两次公演,一次是藏历腊月二十九,由阿巴(密宗院)喇嘛表演;一次是藏历八月西莫钦波节期间,由孜滚康(护法神院)喇嘛表演。每年藏历八月西莫钦波节期间的表演,扎什伦布寺都会响起很大的鼓乐声,连演三日的扎什伦布寺羌姆已成为祈祷清除魔障和灾难的大型宗教活动节日。
舞蹈形式
全舞段落计有马首金刚舞、法王舞、仓巴神舞、黑帽舞、四季舞、骷髅舞、神童舞、怒神舞、寿星舞、阎王舞和牧场舞等,形成成套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
整个舞蹈,有的功夫在腿部,有的功夫在腰部,有的功夫在肩部,也有的功夫在臀部。羌姆作为宗教寺庙的一种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不同于其他的宗教活动,其场地、面具、道具、服装都比较特殊,整个活动全部通过舞蹈来体现,是一种富有舞剧因素的大型舞蹈。
音乐特点
羌姆的配乐也比较有特点。伴奏乐队庞大,所用乐器有大法号四支、长柄鼓10面、大钹两副。两副大钹轮换演奏,当主神或重要护法神出场时,大钹齐奏。由于羌姆演员是根据大钹的节奏变化来表演的,因此大钹演奏者通常由曾经跳过羌姆主要角色的喇嘛担任。
服装特征
戴面具是羌姆在装扮上突出的特点。除21个达日额赫(女佛的意思)戴面具外,其余各个角色都分别戴着形神兼备的面具。面具分全面具和半面具两种,全面具有牛头、鹿头、狮子头、凤头等,半面具有骷髅、死鬼、白老头等,使人看了如神鬼境地。
羌姆的多数服装都是绸缎蟒袍,款式比较特殊,袖口呈喇叭状,这种袖口一直沿袭了下来。
表演内容
牲祭仪式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在苟多尔节跳神开始前,举行传统的牲祭仪式,一般用图案、器物代替。礼仪毕,场上顿时鼓、钹、唢呐、长号齐鸣,群“神”鱼贯绕行出场,之后分组分段表演护法神舞、骷髅舞、鹿神舞、牛神舞、寿星舞和手执兵器的金刚力土舞等。序幕
首先出场的有“波”和“莫”(即老头和老太),他们在场内维持秩序,场间调节观众的情绪等,因此在羌姆表演中,他们随时出场表演相互以哑剧式表演来表达内容。他们模仿各种人物的滑稽动作,以引起观众的捧腹大笑。然后,本寺各种颜色护法神的“恰达尔”(飘幡)排列出场。
第一天
羌姆的各种神祇先后出场:“哈香简珠”(“哈香”意为和尚)、“夏亚”(夏即鹿神,亚即牛神)、“土达”(尸陀林,有四人表演)、“朗赤”(意为引路,有两孩童表演)、“夏纳久珠”(十六个黑帽咒师)、“阿杂热”(瑜伽咒师,有八人表演)、“果木希”(为护门四天母,有四人表演)、“硬坚”(本尊的忿怒神及随从,有九人表演)、“卡堆卡萨(即黑白神,有四人表演)、“格龙卡斯”(即乞士锡杖,有八人表演)、“夏珠”(即小鹿,有一人表演)、“齐巴”(孩童,有八人表演)、“玛姆杰”(即八个魔女)、“结巴杰”(即八个男武士)、“觉庆嘎尔王组果阿”(本寺的护法神及随从等五种神)、“连敢”(即执行者,有两人表演)。
第二天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羌姆先后出场的有:“曲杰亚勇”(即阎罗王的父母及随从,有十八人表演)、“组果松”(即本寺护法神“孜玛热”及徒从,有三人表演)。第三天
最后一天表演的羌姆与以上不同,主要是娱乐性的表演:“曲珍嘎尔”(表演内容有歌颂宗教和上师以及赞美自然景观等)、动物舞蹈(“六长寿”“野牛舞”“狮子舞”等,表演这些动物有的是塑像,有的是将活生生的动物牵来舞场绕圈)、面具舞(戴白面具和黑面具的两个小人物出来摔跤,白面具者战胜黑面具者)、藏戏表演(当地藏戏队表演),最后将“珊瑚柱子”“珍珠曼荼罗”“金子塔”等珍贵物品抬出来绕场,同时舞场中央煨起桑烟,演员和观众撒糌粑以示吉祥。
至此,一年一度的扎什伦布寺孜贡扎仓表演的羌姆结束。
传承价值
羌姆不仅保留在藏传佛教各不同教派的寺院中,还遍布青海、甘肃、四川、 云南等藏族分布区。在与西藏毗邻的锡金、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北部、孟加拉国、原苏联东南部流传蒙古喇嘛教的广大地区,都有这种舞蹈。
作为罕见的藏传佛教宗庙祭祀舞蹈,扎什伦布寺羌姆具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需要50多个表演者参演,然而最为惨淡时只剩下一个扎仓和14个会表演的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这一传统舞蹈亟需人们传承和保护。
传承人物
喇嘛·次仁,男,1920年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
喇嘛·米玛,男,1933年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
扎西,男,藏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16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传承人喇嘛·米玛等10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保护,开展高龄传承人口述式抢救性记录工作。
2019年11月1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管理委员会荣获“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项目保护单位的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项目保护单位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管理委员会评估合格。
重要展出
2007年6月9日,西藏在拉萨宗角禄康公园举办了以“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西藏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等14个代表性节目参与其中。
荣誉表彰
2008年6月,西藏相关部门为扎什伦布寺羌姆传承人等3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了证书和奖章,旨在让西藏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西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延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传说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传说,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在西藏建造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时,四面八方的鸟畜都来帮忙,其中有一头大青牛,勤勤恳恳地苦干,出力很大。可是,寺庙建成后的庆功大会上唯独忘记了大青牛。于是,大青牛非常气愤,对天怒吼之后,用尽毕生的气力,撞到庙台死去。大青牛死后托生为人,这个人就是吐蕃五朝时三大法王之一赤热巴中的哥哥达玛。他继承弟弟的王位后,下令杀戮僧侣,拆毁寺院,焚烧经书,佛教面临崩溃边缘。一些幸免于难的僧侣不甘心佛教的毁灭,决心要复兴佛教。其中有位叫巴拉尔道尔吉,想出跳羌姆除暴主的办法。他头戴面具,穿黑色袈裟,袖中藏弓箭,天天来皇宫附近跳舞,他跳啊跳,跳得一天比一天熟练,天比一天精彩,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凡是看到的人都赞不绝口这个消息传到了达玛那里,他也想看看这个奇怪的僧人的舞姿。于是传旨巴拉尔道尔吉到皇宫楼台下来跳。巴拉尔道尔吉越跳越美,越跳越接近楼台,达玛被优美的舞姿吸引,身体便探出楼台,巴拉尔道尔吉趁机取出袖中的弓箭射死了达玛这个暴君。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复兴佛教的英雄,每年都在寺庙跳羌姆。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