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编辑
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贵州省丹寨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行来到丹寨县。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舞(锦鸡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中文名:苗族芦笙舞(锦鸡舞)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遗产编号:Ⅲ-23
申报地区:贵州省丹寨县
锦鸡舞是贵州黔东南州省周边地区的传统舞蹈,主要流行传播于这一地区的苗族群体间。
锦鸡舞来源于苗族的祖先的传说,早期先人居于东方的大平原,后来经过长时间的迁移才来到贵州省丹寨县。据传苗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才得以度过饥荒。所以,像锦鸡这样的鸟成为贵州省丹寨县苗族的图腾。穿着婀娜多姿的苗家妇女,她们的头饰银冠与彩条长裙,都有图腾的象征符号。生活在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只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就会跳锦鸡舞来缅怀先祖、感恩锦鸡。丹寨县的人们一直保持着跳锦鸡舞的传统。
舞步特点
锦鸡舞的舞步表现过程为:男性在前面吹芦笙,一些妇女则沿逆时针方向跳舞,从三、四、五、七拍不等的动作来跳,脚与上肢的动作自然摆动,腰、膝关节的扭动作为基本特征,脚按节奏变换姿势,手垂直于左、右侧裙子,裙子尾部运动的步伐,按芦笙曲调和舞步的变化而翩翩漫舞。
乐器特点
中国很多的少数名族舞蹈使用芦笙这种乐器的并不在少数,但是苗族的“锦鸡舞”使用的芦笙造型的特点很不同,通常是由高、中、低、八度音高之间的差异,四种芦笙的形状和结构相同,同一音位排列。音色各具特色。通过音律人们可以知道,竹子因为尺寸以及形状的问题会发出各种声音。所以,低倍芦笙发出的声音是浓厚、低沉的;高音芦笙短小,音色清脆、明亮;中音芦笙相比较高音芦笙而言其音色更加的圆润、饱满;低音芦笙相比较其他芦笙的音色显得更加浑厚、响亮。这四种芦笙可以独奏,可以合奏。
服装特点
苗族姑娘的节日盛装上仍充满着锦鸡羽毛的斑斓色彩和飞鸟图腾。苗族女孩用不同颜色的丝绸,鸡羽毛模仿各种刺绣图案的服装,像美丽的雉鸡一样。外套是一对翻领项圈,加入银饰点缀。腰围约两英寸宽的花带,在采取一块刺绣之前,采取了一些五颜六色的长脚踝长花带,形象比较合适,像金尾五彩五颜六色羽毛。穿着一个七英寸的短褶裙,脚穿刺绣鞋作六步转时,裙摆朝外翻出来,褶皱的裙脚的白羽波纹波浪起伏,脚与浮花闪光,裙子设计前短后长,在旋转时使裙上和裙尾的绣花和花带获得更大的空间展示,神似一只锦鸡尾巴随之摆动。女性舞者干净利落而又不失花哨的发型,美丽的穿着一些只打了锦鸡银花,颈部穿银领,胸部挑腾滕银板。随着旋律节奏,舞蹈的基本节奏在膝盖抽搐,使金黄雉银的头渴望飞行,银娇花冠摇动,像一个美好的生动的冠。事实上,早期的“锦鸡舞”是重新创作的,作家或艺术家为了在雉鸡的服装更好的展示下进行创作。
锦鸡舞
曲调特点
锦鸡舞的曲调主要有下列几种:
1.祭祀曲,在苗族的重大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剧目有严格的习俗规矩。
2.娱乐曲,这种旋律是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二日至月底,苗寨村里的青年男女互邀到芦笙场吹芦笙跳月,并踢毽子选择一首歌演唱选择意中人,如果有喜欢的就请熟悉规矩的父母说亲做月老。
3.欢迎迎宾曲,欢迎客人在演奏时的曲调、迎接歌、问候曲等。曲调有褒有贬,芦笙语言丰富多彩。
4. 喜庆曲,这个在当地也是有规矩的,规矩之一就是在“春分”以后,“立秋”之前的日子里禁吹。吃新过后,才准吹奏。
文化价值
1.祭祀性
锦鸡儿的祭祀舞蹈,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这一群体,舞者通常是在鼓的伴奏下跳舞的。在过去,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跳这种舞。这种舞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体现出对祖先的尊重,同时舞蹈整体节奏也是缓慢稳定的。
2.习俗性
在习俗方面,锦鸡舞蹈主要可以听过两种形式来体现。一个晚上通常是在漆黑的环境中进行,苗族人有自己一年一度的节日“花山节”。在这一天,在选择配偶的青年男女,就会跳锦鸡舞中的“跳花”或“跳月”。
3.礼仪性
锦鸡舞所谓的礼仪舞蹈,在不同的活动中是有着不同的特点的。主要是在新修建的房子落成以后会跳,还有就是在节日活动中也会跳。一般舞者跳舞,一表示自己的祝贺。还有就是逝者的葬礼仪式上,通过跳锦鸡舞的凡方式可以来安慰死者家属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跳锦鸡舞的动作是保持着冷静和克制的。
4.自娱性
在跳锦鸡舞的过程中,因为舞蹈对舞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参与的人数都没有限制,且跳舞的空间也很好找,所以在娱乐的时候就自然的选择了锦鸡舞。如果从娱乐性的角度考虑,锦鸡舞的特点可分为“踩”和“跳”。其中,“踩”伴随着节奏微微弯曲膝盖;“跳跃”是一种动态的脚落地,不仅有下肢抖动和跳踢腿,也可作为上身的自然风景。前面相对安静后者更加温柔、帅气。
传承状况
锦鸡舞属于原生态舞蹈,有些舞蹈动作尚未成熟,规范。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方式。
传承人物
余贵周,男,苗族,1965年生,贵州丹寨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贵州省丹寨县申报。
李金英,女,苗族,1965年生,贵州丹寨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贵州省丹寨县申报。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项目保护单位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15年5月2日,丹寨县苗族妇女以跳锦鸡舞的形式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
2016年11月12日,苗家妇女穿着百鸟衣,以跳锦鸡舞的形式来庆祝苗族新年的到来。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
上一篇 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