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编辑

河北省隆尧县传统戏剧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秧歌戏(隆尧秧歌戏),河北省隆尧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隆尧秧歌戏是由古代隆尧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隆尧县申报的秧歌戏(隆尧秧歌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Ⅳ-70。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北省隆尧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70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历史渊源

编辑

隆尧秧歌隆尧秧歌

隆尧县在历史上曾为水乡,盛产稻米,隆尧秧歌戏就源于这一带农村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由于人们在往返路途上也随时传唱,所以又称“道歌”或“道腔”。

隆尧秧歌戏孕育于明末,产生于清初隆尧东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隆平县志》记载,民间迎春时,“先朝造土牛耕夫于大门之外,立春前一日,地方官率僚属具朝服列仪卫燕,陈诸歌部杂戏农夫秉耒耜前导迎春于东郊,设公所奉”。“元宵前后数日,居民门户张灯鼓乐,儿童秧歌、秋千、湖游、诸戏,男妇游行为乐。”那时,甚至丧葬也有“妆戏”演唱。明洪武初年隆平县省入柏乡县,该县县志亦有“逢七延僧道焉,亡其葬也,间有妆戏,结彩杂技交陈,殊失丧制也”的记载。现代隆尧民间丧葬时,仍沿袭鼓乐和唱戏交陈之俗,不过“妆戏”已变成坐唱。这种“儿童秧歌”“妆戏”据说就是隆尧秧歌的雏形。

隆尧秧歌戏从产生到科班演出又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直到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才独立成型并有班社赴外地演出。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同乐会”“德胜班”“全胜班”“三桃秧歌班”等进驻顺德府清祥茶馆演出,受到了各界群众的欢迎,推动了隆尧秧歌这门乡土艺术的改良和发展。

河北腹地的秧歌,以往统称为大秧歌,20世纪50年代初,河北省剧目工作室在进行剧种普查时,为把各地的秧歌加以区分,才把流行于邢台地区的秧歌定名为隆尧秧歌。

文化特征

编辑

表演方式

隆尧秧歌《闹大厅》隆尧秧歌《闹大厅》

隆尧秧歌戏“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腔古朴,是徒歌干唱的形式,在伴奏上只有打击乐(武场),而无丝竹相配(文场),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其每一唱段的开始和唱句的连接、送腔、结束,皆以打击乐贯穿,相当于其它戏曲艺术的过门、间奏。锣鼓经有“二鼓头”“三鼓头”“四鼓头”等。隆尧秧歌的板式曲牌计有20余种,主要板式有慢板(4/4拍)、二性板(2/4拍)、三板(14拍)和散板,多以二性板为主,其板眼格式基本上是四句一循环。唱词的分区与评剧相近,其唱腔形式属宫调式,它的唱腔音域窄,一般活动在八度之内,曲式平稳,除慢板外,其它板式皆无过多装饰。个别剧目运用“诸公”“梆子令”“锁南枝”“鬼腔”等曲牌音乐,其中以“锁南枝”较为常见。

分类特点

隆尧秧歌隆尧秧歌

隆尧秧歌戏根据地域、唱腔和表演的特点分南、中、北三路。南路以邢台、任县为中心,北路以柏乡、宁晋、赵县、石家庄市为基地,中路以隆尧、巨鹿为主。南北两路重文轻武,主演一些生活小戏;中路既重唱功,又擅武打,除演生活戏外,还演文武带打的戏。隆尧秧歌从其发展和表演艺术风格看,可概括为两大流派:一派宗师起业,一派业余成家。前者唱做并重,板式要求严格,曲调平稳动听,表演细腻大方,行腔自如,以情动人,并善于运用身段、水袖、眼神等底功塑造人物;后者则以唱功见长,音域宽阔,以声带腔,吐字清晰,韵调优美且刚柔相济、跳跃多变,但在板式、做派上却不甚讲究。

唱词风格

隆尧秧歌戏所用语言汲取提炼于隆尧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语言,通俗晓畅、质朴生动,并有口语化的特点。唱词的结构基本以七言、十言为主,根据语言的自然节奏分为二二三、三三四分逗。上下句不断反复,其格律、平仄不讲求严整,自由灵活。唱词视人物和故事需要,有时加衬字,长短句兼用。虽押韵上口,但可随时换韵,起句不一定要求定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形式多变不拘。隆尧秧歌戏绝大部分剧本以念为主,以唱为辅。念白形象化、口语化、性格化。

代表剧目

编辑

隆尧秧歌戏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200多出,鼎盛时期各地轮番上演的剧目有70余本,单台本有《小王打鸟》《小二姐做梦》《站花墙》《小姑贤》《小挑推磨》等,连台本有《红楼阁》(四本)、《巧借缘》(四本)、《小红宝》(四本)、《孟丽君》(七本)等,剧目中贯穿着劳动人民特有的乐观主义和朴素正义感,并有大量歌颂妇女形象的剧目。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隆尧秧歌戏传承人吴年成隆尧秧歌戏传承人吴年成

隆尧秧歌戏唱腔古朴,无丝竹相配。研究、发掘隆尧秧歌对于研究河北乃至中国戏曲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和发展隆尧秧歌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传承状况

隆尧秧歌戏演员队伍日益老化,观众群体窄小,发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年成,男,汉族,1942年生,河北任县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隆尧秧歌戏)代表性传承人,为隆尧秧歌戏第七代传人。

刘巧菊,女,汉族,1942年生,河北高邑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隆尧秧歌戏)代表性传承人,为隆尧秧歌戏第七代传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隆尧县文化馆获得“秧歌戏(隆尧秧歌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秧歌戏(隆尧秧歌戏)项目保护单位隆尧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社会活动

隆尧秧歌戏《背公孝》隆尧秧歌戏《背公孝》

2018年1月15日晚,隆尧秧歌戏《背公孝》在河北省文化厅于威县大剧院开展的“倡导新风尚营造新气象创造新业绩——2018年河北省千场非遗展演进万家活动”中演出。

2018年10月18日,隆尧秧歌戏在河北省隆尧县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中演出。

2019年6月22日,隆尧秧歌戏在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于邢台市天一城A座广场举办的“非遗保护 河北实践”非遗展演活动中演出。

荣誉表彰

2009年,隆尧秧歌短剧《娶爹》获得邢台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文艺创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