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编辑
花灯戏(玉溪花灯戏),云南省玉溪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玉溪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玉溪花灯戏革新较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在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玉溪花灯戏多以两个人的歌舞和两个人以上的群舞为主,载歌载舞,内容不拘,代表剧目有传统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回生棒》《莫愁女》《小刀会》,近代剧《夜半歌声》《家》,现代剧《洪濒赤卫队》《南海长城》等。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玉溪市申报的花灯戏(玉溪花灯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8。
中文名: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云南省玉溪市
遗产编号:Ⅳ-78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玉溪花灯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和沐英率大军出征云南,在滇中设澄江府。位于滇中的玉溪,土地平坦宽阔、环境优越,地理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明军在新兴州玉溪大河两岸驻兵屯田。明军士兵,不少是南京后裔,军队平时为农,战时为兵。闲暇、逢年过节及祭祖拜神时,这些中原汉族经常结队嬉戏玩耍,载歌载舞以演唱江南小曲为主,其歌舞的主要形式就是花灯歌舞。这种花灯歌舞与玉溪土主神祭祀结合后,成为了玉溪“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清初的玉溪花灯戏已有演剧活动。主要是在土主出巡归殿期间进行,即每年农历从正月初一起,至二月十五,后延续至三月二十二日止。土主出巡至归殿,在玉溪成了一特殊过节方式,即“米线节”。白天村里的灯会随龙灯、狮灯等游行祝唱迎送土主,晚上则正式演出,让各村来过“米线节”的亲友及玉溪本村人观看。后来白天的演出队伍中还加入了“打虎饶儿”的铁叉舞,晚上则加请滇剧班子唱戏。由于过“米线节”是依土主出巡日子地点在各村轮流过,除小村子外各村都有自己的灯会,村村都按时迎送土主,演出花灯。活动中,各村相互竞争、比较、交流,普及了花灯,并形成各自的特点。
清代后期,玉溪花灯戏从乡村小范围演出到州城遍街演出,与彝族老秧鼓灯等活动一起成了正月十三日“唱戏五日”的重要内容,游行表演花灯在玉溪已经兴盛。
20世纪初,玉溪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演唱花灯之风更盛。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以及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民主思想,推动了玉溪花灯戏的变革。玉溪花灯戏艺人从滇戏等其他剧种中吸取养分,改造花灯,使花灯发生了很大变化。创作了一大批新灯剧本,如上山头创作演出的花灯剧《双接妹》,梅园灯会改编演出的《出门走厂》等。随着具有戏剧情节的剧目出现,演出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出现了“教灯”师傅,出现了由各灯会中比较爱好而又有一定水平者跨灯会而组成的“斗凑班”。这些已具半专业的性质了。
玉溪花灯戏
民国初年(1912年)以后,军阀割据,玉溪农民的土地不是被强占,便是被迫出卖,庄稼又遭天灾,农村经济解体,大多数农民和城市贫民以做泥工等到各地另找生活出路,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云南的大城、小镇。这些劳动人民将玉溪花灯戏带到各地,也把各地的花灯、民歌、舞蹈带回自己的家乡。这种自发的传播交流,年深月久,就起了作用。玉溪花灯戏被传开了,并且在不断地丰富和衍变着。民国十一年(1922年),便有人推荐玉溪上山头灯会贺家才、段安国等,到昆明参加唐继尧庆贺复辟成功的游行表演,玉溪花灯戏首次在昆明演出。玉溪花灯戏传入昆明后,虽然有受昆明花灯影响的痕迹,但玉溪花灯戏表演的内容突破了旧灯剧讲述陈旧内容。另外玉溪花灯戏在形式方面也一改调子繁、曲文长短参差的旧灯剧形式,形成曲文整齐,对话、动作接近现代生活方式,容易练习和记忆的形式。20世纪30年代,玉溪花灯戏班会逐渐解体,在原来玉溪农村业余名角组成的“斗凑班”基础上建立了专业的戏园子,使花灯走向了专业的营业性演出。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但促进了舞台艺术的发展,而且推进了剧目的生产,使花灯有了更多适合剧场演出的本子戏、连台本戏,有了较齐全的角色行当,以及必需的服装道具,使玉溪花灯戏臻于完善。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前后,王旦东等人组织了以玉溪花灯戏艺人为主要成员的农民救亡灯剧团,创作了《张小二从军》《茶山杀敌》等宣传抗日救国的现代戏。农民救亡灯剧团到昆明、滇西、滇南等部分地区巡回演出,扩大了玉溪花灯戏在云南省内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方针的指引下,玉溪花灯戏得到了迅速发展,云南省建立了不少专业花灯剧团。20世纪50年代,玉溪、新平、峨山、华宁等县出现了以表演花灯现代戏为主的文化工作队。熊介臣等玉溪人成为云南花灯剧团的主创人员。一些玉溪花灯戏老艺人与新文艺工作者共同整理、改编出一批内容健康,艺术性较高的传统剧目。另一方面,云南省许多专业工作者曾先后深入玉溪各地,对花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了一些花灯教材,并经过教学实践,提高了花灯的普及率和专业化程度。
21世纪,通过演出、学术交流、教学等形式,将玉溪花灯戏文化传播到海外。
演出形式
在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玉溪花灯戏多以两个人的歌舞和两个人以上的群舞为主,往往是载歌载舞,内容不拘,有时数花鸟鱼虫,有时唱历史人物,还有小演唱型;此外是小折子戏,如《绣荷包》《驼子回门》《双接妹》等,演出本子戏不多。现代玉溪花灯戏除了保持原来演歌舞小戏的特点之外,已经发展到可以演出各种大型戏剧,不论演古装剧或现代戏都能比较好地塑造各种人物。
音乐曲调
玉溪花灯戏
玉溪花灯戏音乐,原有一百多个曲调。从艺术表现功能上看,大约可以分为抒情性的、说唱性的、叙事性的等。抒情性的灯调,听起来情挚意浓,柔情似水;说唱性的灯调则娓娓动听,有板有眼;叙事性的灯调又是绘声绘色,韵味无穷;歌舞性的灯调能载歌载舞,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悲哀性的灯调,哀婉动人,催人泪下。如《出门板》,以前的唱法虽然是节奏感很强,但听起来却比较粗糙、生硬,通过学习吸取滇戏和别的剧种的润腔方法后,改唱的《出门板》的灯调,不仅有放腔、紧唱、慢唱之分,而且还有五字、七字、十字等不同的演唱方法。以前演唱花灯,乐器主要是二胡、三弦、月琴,很少用打击乐。现代演唱的玉溪花灯,在原来的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南胡、琵琶、洋琴、笛子等。武场还使用了戏剧常用的打击乐器,这样就使花灯音乐,既保持原来的传统风格,又使它比以前更动听。玉溪地区花灯团先后改编、移植、整理、创作演出了许多大型花灯,如传统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回生棒》《莫愁女》《小刀会》,还有近代剧《夜半歌声》《家》,现代剧《洪濒赤卫队》《南海长城》等。花灯小戏《闹菜园》《三访亲》《新彩礼》也较受群众欢迎。
传承价值
玉溪花灯戏《半把剪刀》演出剧照
玉溪花灯戏不但开启了花灯变革的先河,更对整个云南花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发展中,玉溪花灯戏已经与玉溪文化融为了一体,成为与玉溪人精神世界血脉相联、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传承状况
当代玉溪花灯戏面临着与其他传统戏曲艺术同样的困境,剧场演出日益减少,剧团经费短缺,新剧目编排上演困难,年轻一代的编创演出人员后继乏人,急需采取措施对玉溪花灯戏进行抢救、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玉溪市文化馆(甘南藏族自治州美术馆)获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玉溪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玉溪花灯戏《山茶花红》演出剧照
2009年7月,玉溪市花灯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亚洲第十三届中国·日本·韩国三国舞蹈文化交流演出。2010年1月,玉溪市花灯团访问伊朗并在德黑兰的团结宫剧场上演出花灯剧《典妻》。
2018年2月6日至8日19:30,由玉溪市花灯剧院复排的经典剧目、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大型花灯剧《半把剪刀》在玉溪市花灯剧院进行惠民演出。
2019年3月1日,由玉溪市花灯剧院打造,获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资助项目——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花灯戏《山茶花红》文化惠民演出走进宣威,在宣威市文化艺术中心进行了首场演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拉萨觉木隆
上一篇 花灯戏(思南花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