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南词 编辑

中国曲艺

南平南词南平南词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的南词于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是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

南平南词表演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执不同乐器列坐周围,按照不同的行当轮递配合说唱。其旋律婉转曼妙,唱腔舒缓典雅,唱词清新流丽,声调呢哝柔婉,是闽北人民熟悉和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

2006年5月20日,南平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剧院)获得“南平南词”保护单位资格。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南平南词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编号:Ⅴ-16

申报地区:南平市区及周边将乐、沙县等县市

遗产类别:曲艺

流行地区:福建北部南平市

始兴年代:清代

经典剧目:《出猎回猎》《昭君出塞》等

代表人物:黄冰

历史沿革

编辑

南词属于曲牌类曲艺,是词话的分支,为闽南地区民间说唱之一。南词没有确切的史籍明证于何时何地由何处传入福建。大多数行内人士认为,大致在清代中叶以后,由江苏传来。又因为传入途径的不同,南词有赣派南词与苏派南词之分。一路由江西传入福建,称为赣派南词,流行于闽西的长汀、龙岩和闽南的漳州、龙海、漳浦、诏安等地;另一路直接由苏州传入福建,称为苏派南词(即南平南词),流行于闽北南平、沙县、将乐、邵武、建瓯等地。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流寓于北京的戏剧家、乾隆间的进士蒋士锉在《京师乐府词·唱南词》中创作了一首描绘南词演唱情景的诗“三弦掩抑平湖调,先唱滩头与提要。高谈慷慨气粗豪,细语缠绵发忠孝。”诗中留下了对南词的乐器、调子、演唱形式以及艺术特色的描述,算得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关南词的文字。不过这时候,只是在苏州产生了清唱体的南词(后来称苏州滩簧小调),还没有专播到南平地区。南词在18世纪后期,传说后来有位来自苏州的李姓商人与一些儒士、商人合作,在南平成立了第一个南词班社“静逸轩”,南词才逐渐在南平流传开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南平市在原有南词清唱组织基础上,组成了南词业余剧团,使南词向舞台戏曲方向发展。1960年又创办了南词艺术学校,培养了第一批专业从艺人员,并组成了专业南词实验剧团。除进行南词戏演出外,仍保留和发展了曲艺南平南词的演出与创作在1964年全省职工文艺会演中,南平市代表队创作并演出的南平南词说唱《老崔战烘房》,首次借用了北方大鼓的表演形式,改集体自拉自唱的坐唱表演为单人或数人站立击鼓表演(另设伴奏人员),改原来的“中州韵”道白为普通话道白。改原来第一人称的自唱和第二人称的对唱为第三人称表白式演唱,形成了现代南平南词的主要表演方式,另外还有琵琶弹唱,表演唱等形式。演员也多由女性担任。服装为鲜艳民族彩服,或现代时装。演唱时的表演也吸收了戏曲中的表演程式,演员有时要模仿戏曲中不同行当的表演,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平南词南平南词

艺术特点

编辑

演唱特色

南平南词

早期的南平南词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旋律柔美优雅,婉转动听。后来,为了使典雅的昆曲文辞变得通俗易懂,南词演唱时逐渐改长短句为七字句,融进了本地民歌小调及民间音乐,以适应城乡广大听众的口味。

南平南词表演者有时也参加当地士绅或亲友家的喜庆寿诞宴会,以及当地迎神赛会、菩萨寿诞庙会和一些宗教仪式。不同于其他说唱鼓书、弹词较为单调的说唱形式(只有一人或二人说唱,或乐队伴奏员帮唱),南平南词已有角色之分,更多地包含着戏剧的表现形态,在这种演唱中表演者要根据各类宴会、庙会、寿诞等的要求,演唱符合其内容的祝词、戏文。

表演形式

南平南词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操鼓主唱,操鼓者常为主要演员,不用道具,没有化妆。其余演唱者七至十余人不等,围坐于方桌四围,每人手持一件乐器,边奏边唱,以唱为主,间以道白。此外,南平南词在演出开始前或间歇时间,总要演奏一些器乐曲(俗称“十番”)以静场。这种演唱前加奏音乐,中间插入伴奏及结尾又由乐队的音乐冲向高潮至完全结束的方式,形成了南词曲艺不同于其也说唱表演的独特之处。

基本曲调

南平南词的基本曲调是“八韵”,也就是《天宫赐福》曲目中的基本曲调。一共有八句,每一句算一韵。八韵音乐优美动听,悠远婉转,唱词较少,旋律性强,拖腔较长,所以在各个剧目中运用时,常做灵活变化。南平南词的器乐曲,指的是演奏的一些曲牌,如【月儿高】【平沙落雁】【关公围城】等。

经典剧目

编辑

早期南平南词曲目多系从昆曲演变而来,清唱戏文。为了使听众听懂南平南词,改文雅艰深的长短句为较为通俗的七字句。常见的曲目中《天官赐福》为各地南词社所共有,为艺人必学必唱的曲目,其他《断桥》《秋江》《出塞》《花魁袖吐》《覆钵》《僧尼会》《合钵收妖》《芦林相会》《昭君和番》《陆文龙祭江》等,后又增加了《卖草墩(国)》《打花鼓》等民间生活内容的曲目。现留有的曲目大部分存于福建省艺术研究所,曲目有《一见才郎》《十八板》《九子升官》《三更天》《女告状三星》《三星天官》《小鲤鱼》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创作的作品有《当代七品官》《颂王杰》《常青指路》《罢宴》等。

流行地区

编辑

南平南词主要分布在南平市区及周边将乐、沙县等县市。

传承保护

编辑

流传现状

南平南词在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后继乏人,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2006年)。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剧院)获得“南平南词”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平南词项目保护单位南平市南词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南平市人民影剧院)评估合格。

传承人物

黄冰黄冰

黄冰,男,1979年进入南平市闽剧团,担任演奏员、作曲。1985年进南词剧团,师承郑飞景老师,开始学习南词音乐。同时,接受叶友璜、沈丽水等前辈指导,为南词说唱、南词戏编曲、设计南词音乐及唱腔。2008年取得二级演奏员职称。2010年,获福建省政府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平南词代表性传承人”。

卢丽萍,女,南平市南词实验团党支部书记、团长,中国剧协会员,国家二级演员。1996年演出南平南词说唱《人民保护神》获福建省首届曲艺节金奖、优秀演员奖。

王文绪,男,汉族,1946年7月出生,现任南平市南词实验剧团团长,国家二级编剧。南平南词曲目作品有《正气歌》《罢宴》《人民保护神》。其中《罢宴》荣获中国第一届曲艺节创作、演出(牡丹)奖。《人民保护神》获福建省首届曲艺节创作、演出金奖。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省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南平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会影响

编辑

南平南词原系一种坐唱曲艺,因为少有传统程式的束缚,有利于编演现代戏。1953年,在原有南平南词清唱的琴社基础上,南平成立了第一个业余剧团,并排演了第一个传统小折戏《井台会》,演员从清唱坐弹开始走上舞台,按行当角色化妆演出。随后,经不断吸收民歌小调和曲艺艺人的加工发展,南词戏逐步成为一种地方剧种。

荣誉表彰

编辑

1982年,南平南词《当代七品官》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会演获创作、演唱二等奖。

1993年,南平南词《罢宴》参加全国第二届曲艺会演,获“牡丹奖”,并获创作、音乐、表演、伴奏等单项奖。

下一篇 贤孝

上一篇 福州伬艺